2018,多掙錢少廢話,少聽羅振宇!

2018,多掙錢少廢話,少聽羅振宇!

從朋友圈曬18歲照片,到總結2017,到展望2018,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2018攢能量、發祝福、做規劃、表願望。

社群商業觀察主筆在此,縱有千言萬語,不如一句話:2018,多掙錢,少廢話。展開說的話,大概就是以下三點:

1、關於知識付費

吳曉波先生的《致敬四十年》還在傳閱,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又開始刷屏。知識付費,在自媒體掀起以後,成為了一個熱門生意。

眾多大V們,站在舞臺上振臂一呼,用戶們定期聽個課程、早上起來讀一篇文章,按年或者按月付費,感覺自己就成為了學富五車的“知識人”。

這事兒,沒那麼複雜,也沒那麼時尚。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我們哪個人不是為他人的教學時間和知識營養付過費的人?而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生意的聰明的操盤者們,或者去做知識搬運工,或者請來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為付費的人們編撰一系列的知識課程,就大搖大擺的就成為了知識販賣者。

有的人,公然開課教人如何月入x萬;有的自己還沒成功的人,也大談特談如何成功。

因此,本主筆想說的是,在你成為這些知識販賣者的付費用戶前,請你至少還是掰起腳拇指算一算:

(1)成功是別人能教會你的嗎?創業是別人能教會你的嗎?成為職場精英是別人能教會你的嗎?聽一聽別人的語音或是知識的牙慧,你就能成為更好的人嗎?

(2)你自己想做什麼,你需要怎樣一個知識體系?或者現階段你在做什麼,這個事情要做好你需要什麼知識體系?

比如,你想成為一個銷售:你可能需要深刻研究產品所在的行業、非常懂得產品,同時能夠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讓客戶非常舒服的接受你,你更需要敏銳的捕捉客戶的需求並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服務要周到體貼,項目的管理分工執行各樣都完美推進。這個崗位的知識體系,有的來自於書本,有的來自於自己的信息檢索查閱,有的來自於自己的實踐中反省、總結、歸納、創新,有的來自於同事、領導。

一切均源自你的目標,併為此建立自己的專業體系。碎片化的知識付費除了讓人覺得你什麼都懂一點外,基本沒啥卵用。

(3)比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和成長體系。小到一個基本崗位,比如一個2017年畢業的應屆畢業生,2018年裡你用得著思考未來腦洞該怎麼開嗎?你用思考技術如何牛逼嗎?不用。初入職場,你應該是如何先做到成為這個崗位上勝任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做幾件拿得出手的事情,讓你直接帶教領導放心把某個事情交給你,或者讓你和你的領導在公司老闆面前凸顯更大的價值。

中到一箇中層管理者,如何讓團隊的人才更加優化,如何去多開拓幾個客戶,這些事情搞定。足以讓你在2018年年底拿到豐厚的獎金,升職那也是自然而然的。再大一點,如何構建一個公司的價值體系以及成長體系,這可能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

總之,與其成為時髦的知識付費追逐者,不如成為為目標逐步升級自我體系的那個牛逼的人。

2、關於焦慮

移動互聯網讓原本分散存在的事物,得以匯聚,這便加重了人們對某一個單一事項的強化認知。比如,我們很容易看到誰公司做了幾個億、誰掙了5000萬、誰又有了跑車。其實,在互聯網沒有極大發展前,社會就是這樣的,現在的不同是你更容易觸及瞭解到這些事情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開闊自己的視野,要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和角度、從宏觀到微觀、從點到面去看待這些問題。

我們說,80後收入這個問題。有的成為一省首富,有的公司已經是獨角獸,有的價值500億美金,有的什麼都不幹就有幾個億。你天天盯著他們看沒有用,你也不能天天盯著不如自己的看。其實,80後全國人均月收入也就6000多的水平。那我們需要盯著自己看,是不是有成長有變化。去年做生意虧了,能夠扭虧為盈那就是幸福的;如果摸索到了合適門道,掙了更多那自然更好。

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合理的認識方式,那就只能焦慮到死了。

焦慮的另一個事實是什麼呢?是我們的慾望,暫時超過了自己的能力。之前,我有個生意說幾個月就做到了百萬規模,有個朋友就親自跟我講看了一宿沒睡著。我以前某位老闆,看了某上市公司發的財報,自己硬是睡不著,在思考自己的公司將來如何才能做到那樣。

但這並不是說,慾望超過了能力,這個慾望就不能實現或者要回避,而是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一系列的路徑。

反過來說,焦慮其實很多時候是個好事情。它至少說明,你還有追求,還有目標,如果連焦慮都沒有了,那人生徹底沒戲了。因此,當我們面對焦慮時,還應該有種樂觀精神,焦慮一解決,就會是柳暗花明。焦慮的過程,就是自己思考、推到重來的過程,儼然一次新生啊。

所以,大可不必因為焦慮而失去了方向、自亂陣腳。長期的焦慮那就是病了,毒害身心。我們唯一需要做的事,當你焦慮時,你就安安靜靜的一股腦投入到你目前最該做的事情中去,時間自然會給你答案。

3、如何掙錢

前面說了那麼多關於“知識付費”和“焦慮”,和掙錢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有,如果能夠把前面兩個問題都解決了,掙錢是自然的事情。腦子裡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認知,不驕不躁紮紮實實的做下去,基本上不會差到哪裡去。很多時候,結果慘淡,往往是離基本常識太離譜了。

因此,在掙錢之前,要明確哪些錢不能掙:

1、虛擬貨幣,建議普通人就不要冒這個險。如果是最初,花個千百塊那無所謂,就當學習了。

2、看起來回報率極高的網絡投資,不是傳銷就是騙。

3、明確是違法的錢,儘管掙大錢的方法,刑法都寫清楚了。

4、違背自己良知道德的事情,會讓自己不安的。如果你自己會拿得心安理得,那你自己決定。

說到底,該怎樣掙錢?社群商業觀察把掙錢做了個基本分類,一類是靠勞動掙錢,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都在這個範疇。一類是做一個模式掙錢,無論是勞動密集型的還是技術密集型的,無論是線性增長的還是指數級增長的,只要你在搭臺靠整合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行變現掙錢,而且可以持續,那這是更高級一點的掙錢。還有一類是投資掙錢、理財掙錢,買房產、股票、基金、優質的初創公司,都在這個範疇。

因此,我們每個人對應自己的屬性,確定自己的目標就能夠清晰的得出自己如何掙錢的路徑。

比如第一類,很多最初做自媒體、做微商底層以及職場初級職員,都是靠勞動力掙錢。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掙錢就很容易出現天花板。但這個階段,往往做事和提升能力是第一位的,這帶來的掙錢效應也是可以按倍增長的。

如果做自媒體,能夠形成海量粉絲,比如千萬級,那就有機會轉型到做模式,比如羅輯思維就從做社群轉到知識付費。如果做微商,要掙大錢,就必然得設計一套模式、產品,讓更多人加入。基礎社群也是如此,最初純是賣體力、賣時間、賣知識或產品。

但第一二種,都有一個歸結點,那就是:創造價值。勞動力掙錢,就是創造不可替代的個人價值。因此,我們要想,我今年做這個事情,是不是別人必須要的,是不是還沒有人做或者別人做不了。

做個模式掙錢,那就是要創造系統化的價值。這個系統,能夠規模化連接或創造、輸出更多的價值。許多成功的創業公司都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我們要看自己的東西,是不是能夠滿足系統化創造價值的模型、人力、物力、財力和戰略支撐。如果滿足不了,那肯定做不成。

當然,有的公司出於戰略考慮,要努力做到不賺錢,而是要讓公司值錢,等將來做到充分的話語權時再來收割掙錢。但無論怎樣,這個價值創造的邏輯是一樣的。只是,選擇性的把收割時間縮短還是變長的問題。

而靠投資掙錢,說白就是要錢生錢,就是要找到價值被低估的東西,然後去變現掙錢。有的需要戰略眼光和嚴謹的運作邏輯,有的只是需要抓住某個別人不知道的“秘密”。這個秘密是存在的,每個公司都會有,每個人想賺大錢的人都在尋找、捕獲甚至創造秘密。

探討了這幾個類別以後,有的人可能會問:我現在這個類型不行,我能不能跨個臺階、升級到另一個類別。從長時間看,如果要不斷進取,那升級類別是必然的,這就是所謂的轉型或升級。這個過程也是極其困難的,所謂轉型窮三年,很多人都是如此的,要做好充分準備、謹慎行事。

商業的邏輯說起來非常複雜,但是社群商業觀察說人話,簡單直白其實也就很簡單。基本上,關鍵本質都在那兒了,就看每個人怎樣行動了。不過,具體做的過程,如何每個人怎樣按照自己的方式掙錢,那就更加千奇百怪了。這是每個人、每個公司的秘密。

總之,2018,多掙錢,少廢話。希望我們每個人,一年又一年,越活越明白,越過越開心。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啟發,請不吝分享、留言、打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