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文 | 江隱龍

作者按: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都會諸葛亮的口才印象深刻;而不少朋友一定也會有疑問:諸葛亮有些話明明並不難“破”,而且還涉嫌“人生攻擊”,但為什麼他的對手們從來不敢正面指出,王朗甚至為此付出的生命的代價?其實《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每一句臺詞都是出自羅貫中、毛宗崗等人的精心雕琢,其背後隱藏了大量三國時代的歷史碎片——這裡有很多,都是小說不方便說,因而通過諸葛亮的臺詞所表達出來的。從這一期開始,隱語將跟大家逐字逐句地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話術”進行全面解析,為你揭開一段遠比小說更加複雜的隱秘三國。如果喜歡的話,請一定要關注哦!後繼分析將會繼續連載~~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上接前文(單擊進入):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第二次舌戰發生在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與舌戰群儒相同的是,這一次舌戰同樣為小說所虛構: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劍指雍涼;恰在同一年,王朗病逝於洛陽。羅貫中遂藉此巧合,安排了一出諸葛亮與王朗的軍前舌戰。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住口!

可以說,這是諸葛亮面對的最兇險的一場舌戰。王朗是一代經學大家,著作等身;東漢末年曾任會稽太守,極得民心。後孫策舉兵破會稽,因敬重王朗為人而未忍加害。王朗後投曹操,曹魏建立後成為三朝重臣,位列三公,其身份名望比之於諸葛亮縱有不及也相差不遠;若以學問而論,恐怕王朗猶勝諸葛亮一籌。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三國殺》的王朗,也是一個表情包

所以諸葛亮對陣王朗,彼此的智謀見識可謂旗鼓相當,只是《三國演義》以戰爭為切入點,故王朗的戲份不可能太多。縱然如此,其與諸葛亮的這一場舌戰,卻足可稱為《三國演義》第一辯了。王朗的立論,字字如刀,刀刀刻骨,無一句是虛言,短短一百六十七個字將漢末亂世及漢魏禪代勾勒得入木三分,其邏輯文采猶在諸葛亮的反詰之上。至於其“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的結果,則與江東群儒之敗一樣,可謂非戰之罪。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江東群儒之敗也非戰之罪

王朗的言辭,大約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總論,提出核心觀點是“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這一句話,不僅僅是王朗的核心,更是整個曹魏帝國政權合法性的核心。王朗開宗明義,有其必然性。漢魏禪代之路其實早在曹操時代就已經鋪平,但曹操終其一生不敢稱帝。曹操自迎漢獻帝之後以漢相自居,“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漢朝事實上的“國主”,但直到建安十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上書“稱說天命”時,曹操依然認為這是“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並不敢悍然代漢。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當然,沒有曹操,曹丕也認真不起來

曹操非但不敢代漢,反而屢屢標榜自己忠於漢室之心。在《短歌行》中,曹操先以周公自居,又在《述志令》中申明自己的志向就是死後在墓碑上刻下“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十字,一生為國家討賊立功。曹操自然不是不願稱帝,但改朝換代之事非同尋常,曹操身為漢相圖謀帝位,既違臣子之道又得國不正,故至死曹操也只能嘆息一句“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周文王為商朝封臣,其子周武王則行代商之事,曹操言下之意便是若魏真能代漢,此事也要交給他的兒子去辦了。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獨漢以強亡

站在曹操的肩膀上,曹丕果然稱帝。然而從政治角度來看,曹丕面對的困境與其父曹操一樣:曹魏的正統地位實在是缺乏合法性來源。為了安撫天下人之心,曹丕代漢的過程繁瑣到了極點:漢獻帝四次下詔禪位,群臣更是數十次上表勸進,曹丕“推託不及”,才為“順應”天下人心而登基。這一番政治舞臺劇,一方面自然是曹丕想借機看百官是否支持、代漢時機是否成熟,另一方面更是因為曹丕受禪是“假禪讓為攘奪”,其登基缺乏足夠的合法性。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珠聯璧合!

如果曹丕能統一天下,那漢魏易代自是水到渠成。然而漢末天下三分,曹魏之外依然有蜀漢與孫權兩大勢力。孫權當時已臣服於曹魏,其地位相當於藩國,這種臣服本身也可以為曹丕稱帝的合法性加碼;但蜀漢君主為漢室宗親,自稱繼承漢朝正朔——這個問題就非常棘手了。諸葛亮北伐,可以視為漢朝因曹丕僭位而進行的平叛戰爭,名正言順,這是曹魏萬萬不能接受的。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出師未捷,天命難違

所以,當諸葛亮北伐遭遇王朗時,王朗的立論就必須先解釋漢魏禪代的合法性。從其言辭來看,這一解釋非常高明:王朗將“天數”置於漢朝正朔之上,這就否定了漢朝政權的最高權威——既然天數應當歸於有德之人,那曹魏代漢便是順天而為,其所代者不是漢朝,而是漢朝背後的天數。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對方並不想理你

從法律條度更容易理解王朗的立論。如民國時期的《刑法》第一百條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以強暴或脅迫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預備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此,政權本身便是最高權威,所以破壞國體,竊據國土之事當然成為犯罪。然而若政權本身不是最高權威,其後還有更加權威的“天數”——從法理角度來看也就是自然法——那順“天數”而取代前朝的行為就是可以接受的。問題在於,如果論證漢魏禪代是順應“天數”的行為?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legal high!

王朗之後的論證堪稱範本。從漢朝來論,漢德已失,其統治有違“天數”:“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土;劉表佔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王朗真的很強,只是諸葛亮開掛了……

這一段歷數了漢末亂象。漢朝皇帝自己不修德政,王朗將其矛頭直指桓靈二帝,而這兩位皇帝又的確是有名的昏君,就邊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也寫道“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漢朝在桓靈二帝的糟踐下,黃巾倡亂、諸侯割據,董卓、袁術、劉表、呂布等人各據城池,以至於本該太平的家國陷入了“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的危險局面。從曹魏來論,大魏正合“天數”:“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曹操:你說得對!

武皇帝即是曹操,其赫赫武功一掃因桓靈二帝不修德政而被敗壞的江山。文帝即是曹丕,其繼位是漢帝自願禪讓,合乎上古之禮。從國際關係上看,曹魏的正朔也得到了“萬邦”的承認——曹丕受禪時,包括匈奴單于在內的“四夷朝者數萬人陪坐”,又兼有孫權臣服而受封吳王,所以“處中國以臨萬邦”這一句鞭辟入裡,將蜀漢偏安一隅的尷尬處境烘托得淋漓盡致。立論至此結束,王朗一代名士大家,在收尾處強調了曹魏實力之強,弱中帶剛的同時也不忘給諸葛亮以臺階,且有昇華之意:

“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豈不美哉?

這一句話,幫著諸葛亮解釋了若其“以禮來降”,絕非懦弱,而是順應“天數”;而且可以達到“國安民樂”,這是為百姓的福祉考慮。王朗此番唇舌,既將曹魏代漢之事邏輯化、合法化,無犀利之言辭卻飽含刀兵,可謂有理有據有節。可以想像,縱然歷史上王朗真在諸葛亮北伐時與其舌戰,其立論也不過如此而已。羅貫中之筆法,完全體現了王朗的才華、地位與立場,窮盡了這一次舌戰的可能性。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諸葛亮的反詰在邏輯上其實是弱於王朗的

相比之下,諸葛亮的反詰在邏輯上弱於王朗,在風度上又多人身攻擊,其實是辯論場上的輸家。王朗聽罷居然“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也只能是情節需要了,不敗而死了。

被諸葛亮罵死?那是劇情的需要!真實的王朗文采遠在諸葛之上

如果喜歡的話,請一定要關注哦!後繼分析將會繼續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