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明正典刑之時,為何萬人空巷?

愛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秋天或烈日高照,或秋風瑟瑟,官府的命官端坐,旁邊有幾個全副武裝的衙役;一個犯人被五花大綁在露天台子上,一個手持大刀的凶神惡煞的劊子手立於左側或者右側;臺下被圍觀的群眾圍得水洩不通。

這就是古代明正典刑的畫面:我們不僅好奇,處決犯人之時,本來非常殘忍與血腥,看後讓人恐懼,為何人人樂此不疲,非要看個究竟,以至於萬人空巷呢?

古代,明正典刑之時,為何萬人空巷?

我們來分析下在場的人員組成就不難理解了。古代,處決犯人的方式有腰斬、絞刑、凌遲、梟首。一場明正典刑下來,在場的大致分為三波人,一類是實施刑罰之人,這裡主要指官府,包括朝廷官員、三班衙役、劊子手;一類是犯人的家眷、親朋,包括父母、子女、親朋;還有一類是圍觀的吃瓜群眾,這一類最多。

我們先說第一類。

他們執行犯人死刑是工作要求、例行公事。到了這一環節,犯人所犯的罪行已經是塵埃落定,一般不會再有出入,他們完成這一步,算是對案件做個了結。

古代,明正典刑之時,為何萬人空巷?

在執行死刑之時,他們首先會貼出告示,何時何地對何人進行處決,望百姓知悉。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他們是鼓勵百姓出來觀看處決過程的,來起到震懾、警示作用。

接下來我們談第二類。

:“鳥之將死其聲也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家眷、親朋是一個人在世界上最親、最近的人。

古代,明正典刑之時,為何萬人空巷?

犯人即將臨刑,這對於他們來講非常悲傷,也是一種別離。時日不多,刑場是生死離別之所,在這裡見到親人最後一面,可以寄託自己的哀思、了卻最後一件心事。

最後來看吃瓜群眾。

在官府的宣傳下,吃瓜群眾來到刑場觀看典刑的過程。在這裡,他們一方面可以從犯人犯罪到接受處罰的案例中得到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好奇心和獲得刺激感。

古代,明正典刑之時,為何萬人空巷?

在古代娛樂方式欠缺的時候,一部分百姓從中找到”樂趣“,在恐懼、激動、情緒釋放的輪換中,感受來自心靈深處的解壓,從單純心理活動來看,這和現代人喜愛看恐怖電影一致。

綜合這三方面因素:例行公事、生死離別、尋求刺激感,我們就不難理解古代對犯人行刑之時,人們將刑場圍得裡三層、外三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