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初的袁世凯:在朝鲜的寒夜里,冷暖自知

创业之初的袁世凯:在朝鲜的寒夜里,冷暖自知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当国父孙中山先生还在为着上书李鸿章而四处奔走时,他已经在朝鲜战场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当孙中山先生还在与杨衢云先生为着兴中会的领导权而争论时,他已经在与洋人纵横捭阖,联系东南互保的相关事宜,并训练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陆军。当孙中山先生组织起革命政党中华同盟会却因为其内部不和而倍感迷茫时,他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寻求大清的君主立宪之道了。当孙中山先生还在美国的某个华人小餐馆打工维持生计时(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他已经开始东山再起,寻求南北和谈了。没错,这个人便是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发迹于朝鲜,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以及训练新军走向了帝国权力的中心,在之后的16年之间,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却一直在权力的中心,并为着国家的独立与个人的私欲而挣扎着。

有关于袁世凯的童年,有太多的文章,笔者也就略去了,从他的发迹地点朝鲜开始说起吧。袁世凯因为学业不精,毅然弃笔从戎。凭着自己的机灵,得到了吴长庆的赏识。任命袁世凯为“前敌营务处”,和现在的后勤主任差不多。保障军需供应,勘定行军路线等。算是个闲差吧,毕竟吴长庆是袁世凯叔叔辈的人,让侄子去前线冲杀,于心不忍。

但此时的朝鲜却是个乱世之秋,朝鲜大院君与朝鲜王妃两人为了把持朝政互相争斗。笔者在读这一段历史时,总觉得朝鲜人在这一点上做的不怎么好的。这个所谓的大院君,就是朝鲜国王的父亲。即对于儿子即位成为国王,本人却没有得到王位的人的封号。也就是说,国王的王位不是从爹那传过来的,而是由于上一代国王没有子嗣,在族内选了一个孩子过继给国王了。国王去世了,过继的孩子继承王位。新任国王的父亲便是大院君了,那这样的话父子之间肯定会有不和嘛,毕竟国王上面有个爹,到底谁说了算有点说不清楚。可是朝鲜的这位国王(高宗李熙),偏偏是个贪图享乐的主,不问政事,而他的闵妃又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所以老公公和儿媳妇之间势必会产生一场争斗。外戚与宗室的权力斗争在中国屡见不鲜,但是斗争的主角是这样的关系,中国历史上还真没有。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到了之后的端郡王载漪,拼了命的想立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最终以八国联军侵华的悲剧而告终。历史不能假设,可如果端郡王的儿子溥儁真的做了皇帝,中国的历史又是怎样呢?会不会重蹈朝鲜的覆辙呢?

创业之初的袁世凯:在朝鲜的寒夜里,冷暖自知

闵妃

大院君和闵妃的争斗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朝鲜爆发了壬午军乱。1882年,大院君第二次上台执政,宣布闭关锁国,这引起导致了正在崛起的日本的不满,战争一处即发。闵妃集团以此向清廷求援并清除大院君,此时的清王朝只剩下朝鲜一个藩国,不能再丢,所以派出吴长庆,丁汝昌的军队增援朝鲜。并抢在日本军队前,进入汉城。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不久,大院君被押回清朝问罪。

而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鲜被称为“袁司马”。这一年,袁世凯仅仅23岁。

但是虽然大院君被拿下,日本的野心却因此而极度膨胀,拿下朝鲜本就是日本称霸亚洲计划的重要一步,于是便再次阴谋颠覆朝鲜。1884年,日本人借助朝鲜党争企图控制朝鲜王室,朝鲜国王无奈之下求援于袁世凯,袁世凯再次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平定叛乱,维护了朝鲜的主权。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开始注意这位年轻有为的少年,开始对他进行关注与关照。但树大招风风撼树呀,袁世凯的一些列行为招致了同僚们的不满,便开始列举罪状参奏袁世凯,袁世凯自己的行为也的确有些过了,给人以口舌,便于1885年初回国。

创业之初的袁世凯:在朝鲜的寒夜里,冷暖自知

随后,李鸿章为加强清朝对于朝鲜的控制,为了避免朝鲜私底下与日俄等国家暗通曲款,便又一次派袁世凯出使朝鲜。再次进入朝鲜,袁世凯不但没有吸取上次被人弹劾的教训,反而更加的变本加厉,不断干涉朝鲜内政,甚至有废掉朝鲜国王的打算,袁俨然成为了朝鲜的太上皇。引起了多方的不满,但由于李鸿章认为袁世凯最适合朝鲜,所以顶住了各方压力,力挺袁世凯。但是,随着中日间摩擦不断加剧,袁世凯自己顶不住了。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暗中调度军队进入朝鲜。袁世凯也向清朝乞援调兵,但李鸿章此时却深陷党争之中,被翁同龢等人攻击,李鸿章自顾不暇便要求袁世凯再撑一阵子。此时,身为光杆司令的袁世凯认为再呆下去可能就真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便化妆为平民逃回中国。

7月22日抵达天津。回国后又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至次年5月请假回籍省亲。在前线的这10个月间,通过目睹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他说:“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的确,此时的袁世凯即便有心杀贼,却也无力回天了。我们可以讽刺袁世凯是一个逃兵,是一个可耻的懦夫,投机分子,但也不得不承认,清王朝的军队确实是烂到根了。曾经让太平天国的军队胆寒的淮军,在日本人的面前却也一个个的做了逃兵。这个现象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清王朝的军队,该换个样子生存了。

创业之初的袁世凯:在朝鲜的寒夜里,冷暖自知

甲午战败,清政府吸取教训任命荣禄为北洋大臣训练新军,袁世凯也是当仁不让的得到了荣禄的召唤,拿起了教鞭。此时,他结识了段祺瑞,冯国璋,王世珍,曹锟等人。这些人在日后都成了他北洋团体中的核心成员,都是左右着中华民国命运的北洋强人。

但是,新军没有好的政体也无济于事,就当袁世凯练兵之际,却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庚子国难随之而来,清王朝真的被打疼了。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几乎同时到来的,是李鸿章的去世,这个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老人,终于再不用为慈禧太后背黑锅了。而随着李鸿章的去世,袁世凯也当仁不让的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随之而来的,是废科举,练新军,建立现代警察机构,直到慈禧去世。在这段时间,袁世凯走向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