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東區天藍水清更宜居

天津市河東區天藍水清更宜居

近日,河東區最後一家“散亂汙”企業──天河有色鑄造有限公司切斷了相關生產設備的動力電源,正式關停。與此同時,河東區第一個配有地下雨水收集系統的“海綿公園”──位於東新街道的萬新園正在緊鑼密鼓的施工。這是河東區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新河東的真實寫照。

河東區作為老工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基礎設施薄弱,施工工地多、亂圈亂佔多、馬路燒烤多……這些都給生態文明建設帶來極大的挑戰。近年來,河東區堅決打好環境保護、汙染治理持久戰,持續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淨土”工程,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在加強監管、鐵腕治汙的同時,推進“綠色之區”建設,打好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近年來全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17年PM2.5平均濃度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位列全市第3、市內六區第2。區域地表水水質明顯提升,國考斷面水質達到Ⅴ類水質目標。

監管無死角治理“不過夜”

“以前天氣好的時候大家都拍照發朋友圈曬藍天,現在都習以為常了。”居住在大直沽街道匯賢里社區的郭桂華由衷感嘆道:“我心臟不好,空氣質量差的時候經常胸悶憋氣,現在感覺喘氣舒服多了,心情都好了。”

郭桂華的感受反映出了許多河東區居民的心聲。河東區結合區域空氣汙染點位特點,重點抓好揚塵治理、燃煤散燒治理和露天燒烤、馬路餐桌的治理,減少煙塵排放。結合街道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和大氣汙染防治監控平臺,進一步健全環保工作的體制機制建設,提升網格化管理的數字化、科學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了督查考核機制,切實履行大氣汙染防治條例所確定的法定職責,嚴厲查處職責範圍內的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治汙“抓根源”管理“重長效”

涉及河東區域的河湖主要為海河、月牙河、護倉河、北塘排水河,二宮湖、泮湖、富民公園內湖、橋園內湖。實施河長制以來,河東區建設了兩個地表水質自動監測站,連續、及時、準確地監測目標水域水質,建立完整的數據分析和應用體系,預判水質變化趨勢,及時預防汙染問題。區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揚凱說:“數據顯示河東區水體汙染的主要原因是氨氮和總磷超標,這一指標顯示汙染來源主要來自生活汙水洩漏。”

針對這一特點,河東區立足“抓根源”“重長效”,從源頭治理。區河長辦責成相關街道和部門封堵了生活汙水排入河道的出口,清理了河道周邊非法洗車點位,協調市水務部門對海河漁民及放生行為進行治理等。在二號橋街道寧月花園小區,區河長辦負責人馬學峰說:“我們將寧月花園小區周邊產生的汙水遠程抽出並排入汙水井,解決了該處的生活汙水汙染問題,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但只要解決了水汙染問題,代價再大,都是值得的。現在我們正在著手實施該小區雨汙分流工程,實現雨水和生活汙水分開排放。”河東區還加大河道周邊環境衛生治理,集中清除了河道周邊的垃圾,提升了沿岸道路清掃保潔作業時間和作業標準,及時補植補種草皮和綠化植物,河道周邊道路以及河道堤岸的環境衛生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

建管並重綠色河東更宜居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不僅需要鐵腕治理和監管,更要讓老百姓切實享受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近幾年河東的公園綠地越來越多了,基本上家門口步行15分鐘就有一個公園,連道路兩邊都一步一景。”居住在上杭路街道金灣花園社區的居民張偉現在每天都提早出門步行上班,“就拿我家門口的泰興南路來說,道路兩旁不僅有樹,還盛開著各色的月季花,聞著空氣都是香的。”

自2008年以來,河東區新建、提升改造了中山門公園、河東公園、河濱公園、如意園等12個公園,對轄區內衛昆橋、順馳橋、蝶橋等7個橋區進行綠化改造和提升,綠化覆蓋率增長了80萬平方米,總體綠化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39.1%。區市容園林委副處級調研員劉曉衛說:“綠化植物不僅美觀,更是生態循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現在正在著手聯繫相關科研機構,研究現有綠化植物釋氧固碳的生態功能。讓綠化植物在吸收汽車尾氣、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盛夏時節,漫步河東。藍天白雲下,水清岸綠,樹成蔭、花正紅。不僅如此,河東區大力實行棚戶區改造、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等一系列攻堅戰,根本性改變“髒、亂、差”等一系列影響生態環境的“頑疾”。我們相信,河東區將在不斷完善制度、推進行動中,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種新常態,讓生態文明成為河東一張閃亮的新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