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天蓝水清更宜居

天津市河东区天蓝水清更宜居

近日,河东区最后一家“散乱污”企业──天河有色铸造有限公司切断了相关生产设备的动力电源,正式关停。与此同时,河东区第一个配有地下雨水收集系统的“海绵公园”──位于东新街道的万新园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这是河东区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新河东的真实写照。

河东区作为老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薄弱,施工工地多、乱圈乱占多、马路烧烤多……这些都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近年来,河东区坚决打好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持久战,持续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净土”工程,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在加强监管、铁腕治污的同时,推进“绿色之区”建设,打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PM2.5平均浓度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列全市第3、市内六区第2。区域地表水水质明显提升,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Ⅴ类水质目标。

监管无死角治理“不过夜”

“以前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拍照发朋友圈晒蓝天,现在都习以为常了。”居住在大直沽街道汇贤里社区的郭桂华由衷感叹道:“我心脏不好,空气质量差的时候经常胸闷憋气,现在感觉喘气舒服多了,心情都好了。”

郭桂华的感受反映出了许多河东区居民的心声。河东区结合区域空气污染点位特点,重点抓好扬尘治理、燃煤散烧治理和露天烧烤、马路餐桌的治理,减少烟尘排放。结合街道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大气污染防治监控平台,进一步健全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网格化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了督查考核机制,切实履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所确定的法定职责,严厉查处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治污“抓根源”管理“重长效”

涉及河东区域的河湖主要为海河、月牙河、护仓河、北塘排水河,二宫湖、泮湖、富民公园内湖、桥园内湖。实施河长制以来,河东区建设了两个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连续、及时、准确地监测目标水域水质,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和应用体系,预判水质变化趋势,及时预防污染问题。区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扬凯说:“数据显示河东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氨氮和总磷超标,这一指标显示污染来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泄漏。”

针对这一特点,河东区立足“抓根源”“重长效”,从源头治理。区河长办责成相关街道和部门封堵了生活污水排入河道的出口,清理了河道周边非法洗车点位,协调市水务部门对海河渔民及放生行为进行治理等。在二号桥街道宁月花园小区,区河长办负责人马学峰说:“我们将宁月花园小区周边产生的污水远程抽出并排入污水井,解决了该处的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只要解决了水污染问题,代价再大,都是值得的。现在我们正在着手实施该小区雨污分流工程,实现雨水和生活污水分开排放。”河东区还加大河道周边环境卫生治理,集中清除了河道周边的垃圾,提升了沿岸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时间和作业标准,及时补植补种草皮和绿化植物,河道周边道路以及河道堤岸的环境卫生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建管并重绿色河东更宜居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不仅需要铁腕治理和监管,更要让老百姓切实享受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几年河东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了,基本上家门口步行15分钟就有一个公园,连道路两边都一步一景。”居住在上杭路街道金湾花园社区的居民张伟现在每天都提早出门步行上班,“就拿我家门口的泰兴南路来说,道路两旁不仅有树,还盛开着各色的月季花,闻着空气都是香的。”

自2008年以来,河东区新建、提升改造了中山门公园、河东公园、河滨公园、如意园等12个公园,对辖区内卫昆桥、顺驰桥、蝶桥等7个桥区进行绿化改造和提升,绿化覆盖率增长了80万平方米,总体绿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9.1%。区市容园林委副处级调研员刘晓卫说:“绿化植物不仅美观,更是生态循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正在着手联系相关科研机构,研究现有绿化植物释氧固碳的生态功能。让绿化植物在吸收汽车尾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盛夏时节,漫步河东。蓝天白云下,水清岸绿,树成荫、花正红。不仅如此,河东区大力实行棚户区改造、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攻坚战,根本性改变“脏、乱、差”等一系列影响生态环境的“顽疾”。我们相信,河东区将在不断完善制度、推进行动中,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新常态,让生态文明成为河东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