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盖州——灵动的清河

灵动的清河

深圳的观澜河,高密的墨水河,沈阳的浑河,辽阳的太子河……我都深深地瞩目过,但是没有哪条河哪条河流,能取代清河在我心中的地位。

风物盖州——灵动的清河

“清河碧波”,总是充盈着朦胧的雾气,迷幻的雾,让人恍若游弋在瑶池仙境。作为家乡人,都试想越过迷蒙的雾境,探寻遗落在“清河碧波”深处的秘密,追朔盖州古城久远的历史文化;这里留下了远古文明的图腾,凝聚过历史的风云,也承载了人生的故事。

盖州古城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盖州多山,山脉的每一个褶皱里都是一条条沟壑,山地极容易把地表上涌出的泉水和积存的雨水汇集,流向褶皱里的低处,形成常年流动的天然水流。在这片土地上养育了众多的河流。盖州境内有大清河、熊岳河和沙河等。碧流河、浮渡河虽是与邻县的界河,但这丝毫不影响流域里的盖州先民接受这条河的洗礼与滋润。

盖州有孕育自己的河干,大小支流汇聚成河流,流域就滋润着盖州这一方热土。

大清河是盖州古城的母亲河。古人以水为喻,诠释哲学的真意。据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记载:“清河,又名大清河,亦曰青沙河,俗云南大河。在城南里许,长约一百二三十里。源流不一,合其脉聊分为二,其一出于东北松树沟左近之山及秘子沟,至接官厅会合西南,流过上哈塘及虎皮峪,汇流经下哈塘至虎头山西,又与莝草峪、仙家峪二水会流至金家屯村西,与老木厂沟及七盘岭底南来之水会流,经石门岭、榜式堡、马连峪旺户屯西,乃与汤池河会焉。其二出于大金寺及猞猁沟,与白土岭之高原南流会合,至三道岭前,经赵梁屯南流水合而西行,至卧牛石,复于鴜鮱沟之南流水及东来诸水并而汇之,是为汤池河,由此至赵家堡、祝家沟、茨儿沟,经旺户屯始于前述之一脉一汇而为清河。至此由仙家峪西行,经大小牵马岭、沈家屯、红旗堡、腰岭村、罗家甸子,东受大小阳关诸水至滴塔嘴,过邑城南娘娘庙前,西流至西海山寨西北折,由连云岛后直入渤海,是为海口焉。”所谓“上善若水”,清河的水系带着母性的温柔,有情有义的流淌着;它将灵性与平和延伸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清河流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包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民俗、岁时节日和游艺民俗、民间观念和民间文学等等。这些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文化现象,是这个流域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大清河流域民风淳朴,民俗厚重。《盖平县志》说:“旧日民俗,多务耕田,尚节俭,知重礼仪。在有清咸、同间,地方人民营商者尚少,盖不以利为汲汲也,居民除旗族外,大抵由山左关里迁徙,而来者多为其习俗每沿用故乡惯例,不失幽冀坚强、邹鲁朴厚之风”。可见,大清河流域整个风俗与关内差别不大,所有的岁时节日、生活习惯都是按照关内汉民族文化所进行,由于地域关系,同一类的民俗事项会有些小的差别,满族等其它民族一些风俗习惯也影响着这个流域的民俗。山村、渔村、农牧经济的村寨经济的民俗、市与商的民俗、消费生活的民俗、社会及信仰的民俗是有着差别的。不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或者社交及游乐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与风格。自康熙四年起,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盖州城东仅五里之遥的八腊庙会期演戏五天,“人士流览者众”。八腊庙是因时旱蝗修建,原因是“此庙距城较近,正值溽暑天气,城中人民欲到乡野间散心,故文人墨客、商贾少年往来如织,恣意游观俯仰,别有兴趣。庙山居清河铁塔之侧,水色山光映带左右,恍如一幅天然图画。城中酒家集此开坛供客,虽非文君当炉相如佣保,而酒帘飘处不亚杏花村店风味,拇战之声时悠扬于绿荫夕阳以外,非特雅事亦佳话也(《盖平县志》)。”其他地方也有八腊庙,但都不会有此热闹,其原因不外乎上述的几个条件,天时、地利及当地民俗。

清河曾记录下盖州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记录下盖州“九省通衢”的盛境。据《明史·志第十七》记载:“辽东都指挥使司,元置……。元盖州,属辽阳路。洪武四年废。五年六月复置。九年十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州复废。东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盐场。又东有驻跸山,西滨海,有连云岛,上有关。又东有泥河,南有清河,东南有毕里河,下流皆入於海。又南有永宁监城,永乐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关,海运之舟由此入辽河,旁有盐场。又东有石门关。西有盐场。北有铁场……”。明政府在辽东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并确定辽东行政上归于山东布政司。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对东北进行开发,各地商人也纷纷前来贸易。东北的沿海贸易始于康熙中叶,乾嘉年间得到长足的发展。东北向南方输出大豆、杂粮,还有干果、海味、药材等农副产品。

在大清河的入海处,有个被海水剥蚀过的半岛叫连云岛。在连云岛还是辽东第一通商大港时,从全国各地到辽东经商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岛的南端有果神宫,岛的北端有座海神庙,即天后娘娘庙。海神娘娘与果神宫主都是主管海上安全的神,因此从福建、浙江等地到盖州做生意的客商及当地渔民都在这里祈神求佑,络绎不绝。

据《赤嵌笔谈》记载,福建海船赴东北贸易“贩卖乌茶、黄茶、绸锻、布匹、碗、纸、糖、曲、胡椒、苏木;回日则载药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参、银鱼、蛏干”等。盖州成为东北较早的通商口岸,完全是由于它当时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盖州城西的西河口在道光年间以前,成为东北地区与关内通航的重要贸易港口,“轮蹄丛集,舟帆交并”。执东北三省商业之牛耳,“市街整然、店铺林立”。西河口的连云岛在金时显然还不是有名气,赵秉文在他认为是“壮观天东第一游”时,有《连云潮退》诗:“夕阳明岛寺,海气入边城,潮落青鱼出,泥深白鸟行。”而到了明时,这里已经成了军事关口重镇,再以后,成了通商口岸。然而,见过大清河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它的宁静、大气而震撼。古语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双清澈的眼睛,让多少忙碌奔波的人们停留驻足,沉静下来,任思绪飘飞,奔流成河。

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特别是每年正月二十前后,这里有个热闹非凡的“跑火会”,成千上万人在这里聚在这里观看跑火奇举。同时又高跷、秧歌、压花、刀轿等赛神大祭。跑火会是在连云岛坡地上挖几十丈长的地沟,地沟里架起一溜劈柴、木炭,在火燃烧到熊熊之时,必然有一个光着上身,只穿红裤的人,以非常严肃的神色,从火上跑过。火光映照飞奔的人影,好像是仙人驾着火龙飞舞,不见那人烧伤,而且又不知那人去向,年年如此(《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盖县资料本》)。跑火会只在这个地方有过。清代张元奇《海神庙》诗:“盖州夙滨海,粤船此麕集,沙船千九百,遮港衔尾入。庀材祀海神,丹垩甲一邑,庭宇矗丰碑,岁久尚屹立。我来瞻遗貌,如听神暗泣,追思嘉道年,昔舒今乃蜇。河潮断往还,社稷缺拜揖,寒风飘灵旗,下马独呜唈。”海神庙当是指连云岛上的海神庙。

清河水文化始终贯穿着盖州的文明,这里先后出现过很多社会文化名流,“吾邑山水接长白辽沈汇归之秀,文武异材不无蔚起乎”。于天墀等在清河流域民间的影响是巨大的。自金、明时始,盖州进士、举人、生员、贡士等层出不穷。明清以来,一直到民国,文人在盖州各项事务中都扮演着较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文采也装点了盖州地域风采,到盖州来过的文化名流也给盖州带来了新的影响。

大清河,一段流淌不息的历史文化名河。她的河文化犹如朴玉,记载永远属于历史,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发掘与品味。

作为盖州的“母亲河”,大清河本身就是盖州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治理清河,美化清河,成了盖州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

清河综合治理项目启动,清河水污染终于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近年来,为提升城市环境形象,美化城市景观,盖州市委、市政府加大清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对上游污染企业实施污水处理提升和关停重污染企业等措施,还大清河碧水蓝天。对大清河城区段进行浆砌护坡,提高防洪能力,建设景观路,修建休闲文化广场,全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着力打造沿河“两路、两带、四桥”生态景观工程。清河南岸景观路同清河北岸市府路遥相呼应,形成大清河公园景观带,成为盖州的的景观路、休闲路和示范路。如今,清河不但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城区水体明显提升,更赋予了清河秀丽与灵气。

盖州河流上的文化行走,与盖州的渊源、大清河的智慧,这便是一条与大地、与山川、与祖先息息相关之河,它给予我们不仅有历史的智慧、文化的自信,还有民族身份、地方身份的认同,让我们的心灵有归属、有安家的地方,让我们的精神有依托,这是社会繁荣发展、有凝聚力的重要前提。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鲜明的文化特色。

风物盖州——灵动的清河

一条河流对于一座城市,不仅在于这条河流带给市民的便利,还在于这条河流赋予这座城市以灵气;人杰地灵,古韵流芳,大清河水是有灵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