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防治:怎么识别急性脑血管病人 树立卒中患者全面管理观念

神经内科:缺血性脑血管病超过4.5小时,就失去了溶栓机会。

急性脑血管病有以下常见特征:突然面部、手臂或腿的无力,尤其发生于一侧肢体或面部;突发面部、手臂或腿的麻木,尤其发生于一侧肢体或面部;突然意识不清、言语含糊或词不达意;突然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然头晕、行走不稳;突然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当怀疑自己或他人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推荐使用简便的自我评价系统。只需做下列简单的三个动作,就能判断大部分的急性脑血管病:

1.微笑:正常情况下,微笑时,两侧肌肉运动是对称的,因此两侧的口角是对称的。如果出现两侧面部肌肉活动不对称,造成口角歪斜,则为异常。

2.抬双侧上臂:正常情况下,两侧上肢抬起能维持10秒以上。如果在10秒钟内,有一侧肢体下垂或摇摆,则为异常。

3.言语:重复一个简单的句子,如果出现言语不清或用词错误等,则为异常。

脑卒中防治:怎么识别急性脑血管病人 树立卒中患者全面管理观念

原因有下列几点:

在急救车尚未到达这段时间内,应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卒中患者全面管理观念

防止再卒中至关重要

据统计,全国每11秒就会有一名脑卒中患者发病,每21秒就有一名脑卒中患者死亡。在全部脑卒中患者中,50%以上为再卒中患者。此类患者以缺血性卒中为主,占75%~85%,出血性卒中只占15%~25%。无论哪一类卒中,在预后、复发等方面没有区别,至关重要的就是预防再卒中,即卒中的二级预防。

要预防再卒中的发生,首先要定期随访,特别是对血压、血糖、血脂的监测。上述主要指标不正常或不稳定的病人,最好2周~4周复查一次;指标稳定的病人,也应1个月~3个月复查一次。

患者应避免长期卧床

“卒中发生后要长期卧床的传统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功能锻炼是卒中后瘫痪肢体恢复活动最有效的措施。患者卒中后是否注重活动,其瘫痪肢体预后及并发症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有研究发现,卒中后能够早期离开床位并获得正确活动者,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为17.87%;长期卧床不活动者,感染的发生率为47.85%。在卒中后21天对病人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活动组为31.13,对照组为29.86;发病90天后,对生活需要完全依赖的病例在活动组为10.5%,在对照组为25.2%。

应重视营养管理

有统计显示,急性卒中患者中有16.3%在入院时营养不良, 2周后此比率为35%,在超过3周的卒中患者中几乎达50%。因此,有人说,我国很多卒中患者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卒中,而是死于脏器功能衰竭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失调,特别是营养不良。

新近公布的试验结果显示,卒中后强化营养支持的目的不仅在于为患者提供日常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而且还可能成为改善卒中功能恢复的一项新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