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那麼討厭魏延?

gaosheqin

史載,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時,不用趙雲、魏延這樣具豐富實戰經驗、能獨當一面的老成宿將作先鋒,而是不顧眾人的質疑和反對,選擇毫無軍事指揮經驗的參軍馬謖為前鋒。之後發生的事大家都懂,史書是這樣描述的:“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 。馬謖失街亭,蜀軍頓失戰略主動權,諸葛亮一出祁山功虧一簣,只得鎩羽而回。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在軍中扶植親信,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用自己的弟子馬謖牽制、打擊魏延、趙雲等戰功赫赫的老臣。身為蜀漢丞相,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著稱於世的諸葛亮為何如此討厭並排斥謀勇兼具的能臣魏延呢?

魏延是劉備時期的重臣,他起於卒伍,能征善戰,在蜀軍中之地位僅次於關、張二將。劉備死後,魏延又成了蜀漢的國防中堅和軍隊裡的中流砥柱。劉備很賞識智勇雙全的魏延,封他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他鎮守漢中期間,防禦措施得當,攻守兼備,使魏軍無機可乘,不敢輕易越雷池一步。魏延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其水準甚至不在諸葛亮之下。論奇謀,用兵過於謹慎的諸葛亮或許還不如魏延。

某偉人說:“諸葛一生惟謹慎”,其實這評價很精準。諸葛亮長於行政,短於奇謀,他在看人、用人的眼光上甚至還不如劉備。古人云:“兵者,詭道也”,以奇用兵,出敵不意,方為百戰不殆之王道。而軍事奇材魏延則與四平八穩的諸葛亮不同,從一個小卒一路摸爬滾打上來的他,深諳以奇用兵的奧妙。

當年,諸葛亮空國而出、全力北伐曹魏時,魏延曾多次向他提出一個令後世軍事家激賞不已的北伐計劃:從漢中兵分兩路,一路出斜谷,一路出子午谷,神不知鬼不覺直搗長安。

諸葛亮覺得此計雖有道理,但過於冒險,於是拒不採納, 導致他屢出祁山均無功而返,在軍事業務上的能力與威信受到魏延的挑戰,自覺顏面掃地的他開始忌憚、厭惡魏延,而且亟需找一個人出來牽制延。此時,一貫與魏延不睦的楊儀進入了他的視野。諸葛亮開始重用楊儀,果不其然,楊儀之後的所作所為完全達到了諸葛的預期。魏延和楊儀是一對老冤家,兩人互相看不上,到一起就吵,根本無法和平相處。

兩人矛盾激化,如針尖麥芒,一旦爭論起來就不可開交,因話不投機,魏延常拔刀恐嚇楊儀,身為文官的楊儀則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

面對如此不和諧的內部環境,諸葛亮竟對人說:“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他的意思是說,楊儀很有才幹,魏延則勇悍異常,兩人最大的問題是搞不好團結,人才難得,我又不能厚此薄彼,真讓我左右為難啊!話雖如此,他不營造一個團結和諧的工作環境也便罷了,卻有意無意把早已勢同水火的兩人放在一起,軍中焉有不亂之理?

魏延很有本事,資歷又老,為人也桀驁不馴,有些恃才傲物,不喜趨奉、諂媚領導,諸葛亮心裡早已不悅,很厭惡目中無人的他。諸葛亮一面放縱楊儀和魏延爭鬥,一面又擺出一副公正的面孔調和彼此,大講幹部團結的重要性。諸葛亮重用楊儀後,牽制並降服劉備舊臣的目的似乎達到了,但將帥們將幾乎全部精力都用在內訌上,哪還有心思全力以赴北伐曹魏呢?蜀軍的士氣也必受嚴重影響。

更為嚴重的是,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屍骨未寒,楊儀就和魏延展開火併,軍隊也分成兩派,之後,力主繼續北伐的魏延死於楊儀之手,並遭誅滅三族。這種混亂情況在古今中外軍事史上都不多見。這一切,似乎隱隱和諸葛亮當初的部署大有關係。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是個反面人物,他素有忤逆之心,而且故意踢滅了諸葛亮用以續命的“七星燈”,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預測到自己死後他必反,於是暗中授意馬岱在自己嚥氣後乘其不備將他一舉誅殺。

其實,魏延根本沒有反心,他只是不服楊儀,譏諷他不懂軍事瞎指揮。按正史記載,魏延的部隊是蜀軍先鋒,部署在與司馬懿所率魏軍對峙的最前沿,身後才是諸葛亮的中軍。諸葛亮一死,楊儀正好阻截住了魏延的歸路。所以,魏延的部隊面對前有楊儀阻擋,後有司馬懿追擊的不利境地,軍心大亂。由於楊儀汙衊魏延欲造反,魏延手下的將士擔心無法回成都,大多歸降了楊儀,魏延只得帶幾個心腹落荒而逃,最後被楊儀派來的馬岱斬殺。值得注意的是,魏延並沒有往北邊逃,而是往南逃,也就是往蜀國方向跑,假如他真的要叛逃,為何不往北邊的魏軍陣營逃去呢?這一切,或許真的是諸葛亮事先佈置的呢。

【問答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魏延這個人,我來說一說。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這位勇武過人的名將,只是因為同頂頭上司諸葛亮的北伐意見不合,最後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落個誅夷九族的下場。那麼,歷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義所言,身陷諸葛亮的黑手,落個身敗名裂?事實真是這樣嗎?

當然,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魏延的個人履歷:魏延早年只是劉備帳下的一名小兵,負責喂喂馬、帶帶小孩之類的散事(這和演義裡戰文聘、斬韓玄的說法有些不同)。當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魏延的理想絕不在於燒飯砍柴。後在,劉備部署入蜀戰役,魏延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奮勇臨陣,數有戰功。這一切,自然被劉備看在眼裡,不久,魏延就被提拔為牙門將軍(一種較低級的軍官編制)。

從打雜小兵到鎮守一方的軍區司令員,魏延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完成了自己事業的三級跳。當然,急劇地躥紅也使魏延的個人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權力如此唾手可得,魏延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不過,魏延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老闆”劉備伐吳失敗,身死白帝城,蜀國的實權人物,也由劉備變成了諸葛亮。

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在魏延眼裡無非是個學院派人物,按現在話講就是“磚家”、“叫獸”之流。不過,諸葛亮畢竟是頂頭上司,儘管心中不以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可自諸葛亮之下的一干同僚,魏延可就絲毫不給面子了(“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志》)。這時,劉琰撞到了槍口。這位劉琰同志,可是蜀漢政權的元老人物,早在劉備領豫州牧的時候,就已經隨之南征北戰(“先主在豫州,闢為從事”)。有趣的是,儘管久在軍中,可劉琰同志卻從不上陣殺敵,只是在後方做做心理輔導,搞搞文藝活動,豐富一下士兵的業餘生活(相當於現在的文工團團長)。

對於劉琰這位文藝骨幹,軍旅出身魏延是很有偏見的:軍人的職責是殺敵,要跳舞回家跳去。有次劉琰在軍中準備文藝節目,恰被魏延撞見。一個大男人領著一干女子成天在舞臺上騷首弄姿,成何體統,魏延氣不打一處,破口大罵。中國人是很講究排資論輩的,一位政壇元老被一名後生面叱,肯定是很難下臺。不久,劉琰就在諸葛亮面前參了魏延一本(“與魏延不和,言語虛誕”)。

其實,魏延平時的霸道作風,諸葛亮是有耳聞的,但奈何蜀漢後期將星凋零,魏延又是個人才,因此一直未有問罪(“憑魏延之驍勇”《三國志》)。劉琰的密本,讓諸葛亮左右為難。權衡再三,諸葛亮覺得北伐在即,搞娛樂應該讓位搞軍事的,於是給劉琰安了一個造謠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亮責讓之,於是遣琰還成都”)。

如此看來,正是諸葛亮這把無形的幕後保護傘,魏延得以躲過劉琰的“政治挑釁”。

不過,魏延同志囂張的氣焰並未因此收斂,反而愈發目中無人,甚至連諸葛亮的秘書楊儀,竟也不能倖免。《三國志》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毎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雖然開軍事會議並非要求一味地斯文端坐,但拿刀在別人頭上晃,行為顯然有些不妥。楊儀是文人出身的,“小宇宙”比較脆弱,經此恐嚇,往往都是梨花帶雨(“儀泣涕橫集”)。每每遇此劍拔弩張情景,諸葛亮總會拉著委屈的楊儀,蹲在軍營外的廣場上喂一下午鴿子,不發一語,然後再回營吃飯,當沒事發生過。

魏延若是隻在劉琰、楊儀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橫,那倒也就罷了,可他卻把跋扈的作風帶到了軍隊,這自然引來了軍界同僚的不滿(“平日諸將素不同”《三國志》),王平就是其中最大牌的一位。這位王平同志,是蜀漢後期少有的將才,馬謖失街亭正是他的臨危不亂,才使得北伐隊伍不致潰不成軍。更可怕的是,在他的手下,還掌管著蜀漢精銳特種部隊“無當飛軍”。恰王平這人又“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三國志》),也就是性情狹隘,對輕視自己的人心懷怨恨。對於這樣一位權重人物,魏延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副頤指氣使的派頭,王平苦於諸葛亮這把保護傘的庇護,也只能隱忍不發(後來楊儀能平息魏延的“叛亂”,正是得到軍方王平的大力支持)。

更有意思的是,魏延的囂張行徑不僅在蜀漢軍政兩界引起“公憤”,甚至連遠在東吳的孫權也忍不住插上兩腳(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冷兵器時代,魏延的離奇“事蹟”居然風傳到了東吳,可見官員意見之深)。有次,孫權宴請蜀漢的外交使節費禕,酒歡之餘,忽然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魏延,牧豎小人也。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三國志》)。孫權的話講得相當有藝術:魏延是個禍害,應該儘早除之,不過,這是你們蜀漢的內政,我也就是借個酒興說說罷了。當然,對於孫權的這通“酒後胡言”,諸葛亮又一次充當了魏延的保護傘,只是一笑了之,並未對其有所懲治。

但是,世界上沒有一把萬能的保護傘,五丈原上諸葛亮終於大限將至。對於自己仙去之後魏延的命運,諸葛亮很是揪心。於是,秘密地招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等人,開了一個通氣會:你們幾個趕快回去趕緊動員各部整裝退兵,魏延同志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肯聽命,就隨他的便吧。此外,諸葛亮還擔心個性偏激的楊儀事後會對魏延進行政治清算,於是飛鴿傳書給成都的後主:退軍之後剝楊儀軍政權力,命溫和派領袖費禕掌管政府事務(“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為尚書令,儀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

可以看出,充當保護傘的諸葛亮為保存魏延,可謂設下重重機關。如果事情順著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許會得到善終的。可是,諸葛亮隕落五丈原,愚蠢的魏延天真認為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來了,居然打著北伐的旗號胡來。殊不知,他最大靠山已經倒了,沒有諸葛亮從中周旋,楊儀、王平終於開始秋後算賬,一刀拔了這個“眼中釘”。


白馬晉一

諸葛亮應該得的是胃癌,因為為人處事太陰了,所以腸胃不好,到後期一天吃不了幾口飯,也是胃癌的表現。

諸葛亮討厭魏延,是因為魏延不是諸葛亮的人。

根據三國志,魏延根本不是投降過來的,而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劉備的貼身家將出身,因此和劉備的關係非常親密,是深受到劉備信任的。劉備貼身部隊後來稱白旄軍,是三國時期最精銳的部隊之一,與曹操的虎豹騎齊名。魏延出身白旄軍,武力值是不用說的,難得的一流虎將,隨劉備入川、打漢中,都立下了很大軍功。後來劉備封漢中太守,沒有選張飛,而是選魏延,一軍皆驚,但是實踐證明了劉備的眼光是很毒辣的,魏延守漢中是固若金湯,魏延也是蜀國少有的與魏軍交鋒從不落下風的大將,甚至獨立領軍的時候一直佔有優勢,比如出征羌中曾大敗郭淮。

反之,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託孤的時候,居然說君可自取,驚得諸葛亮出一身冷汗,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諸葛亮突然發覺劉備並不信任他的忠誠度!!!

劉備非但不信任諸葛亮的忠誠度,而且進行了部署,將軍權全部託付給李嚴,並讓李嚴駐守永安,等於是對諸葛亮進行了牽制。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甚至對劉禪進行了監督控制,劉禪宮中的宮女太監都是諸葛亮派去的,諸葛亮甚至要求劉禪不得對宮女太監有意見,宮女太監的懲罰必須由丞相來進行,參見《出師表》,可知劉禪的地位與漢獻帝無異。

但是,因為魏延、李嚴掌握軍隊大權,諸葛亮無法再更上一層樓。如果諸葛亮篡位,掌握邊防重兵的魏延和李嚴隨時可殺回成都。

為了奪取這二位邊防大將的軍權,諸葛亮假意發起了北伐。為啥說是假意呢?因為諸葛亮北伐,都只帶一個月二個月糧草,這是真北伐麼?劉備攻四川都打了一年多,魏國比當年劉璋強大很多,北伐至少要帶七、八個月糧草吧?古時候打仗糧草至關重要,所以從糧草這個細節就可以窺見諸葛亮並不是真北伐,那麼點糧草能打下什麼?

打著北伐的旗號,李嚴無法反對,諸葛亮乘機獲得兵權。諸葛亮又假意多次寫信請李嚴駐守漢中,改任漢中太守,參看《給李嚴書》。這又是一石雙鳥之計,既將李嚴調離江州,又可奪取魏延漢中太守之職。

因為是假北伐,因此諸葛亮對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毫不猶豫就否決了,本來北伐真實政治目的就是為了奪取魏延兵權,豈能再讓魏延立大功?

最終北伐次次失敗,但是諸葛亮卻達到了自己政治目的,一是將託孤大臣李嚴成功調離江州,最後找個藉口貶為庶民,二是秘密安排誅殺了魏延。

其實李嚴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要遠大於諸葛亮,第一李嚴興修水利,一直沿用到今天,造福了一千多年,第二,李嚴修建了堅固的江州城,也就是重慶,在抗戰的時候發揮了重大作用,現在也是直轄市。

很多人對諸葛亮殺魏延有異議,認為是楊儀私自殺的魏延,但是這無法解釋二個疑問:第一,諸葛亮一方面密奏劉禪說楊儀心胸狹窄性格暴躁,不可重用,一方面卻又把楊儀提拔為十萬軍隊總指揮,給予指揮大軍的軍符,為何?以至於後來楊儀說本來可帶領十萬大軍投靠魏國的。第二,楊儀擅自殺了徵西大將軍、假節、蜀國爵位最高的南鄭侯魏延,劉禪不認可魏延造反,但是楊儀事後居然不受任何懲罰。

唯一的解釋就是,第一,諸葛亮認為楊儀是魏延死敵,可以利用楊儀來殺魏延,因此提拔其為總指揮;第二,因為楊儀是奉丞相之命殺魏延,因此無罪。

諸葛亮唯一沒有料到的是,自己那麼短命,機關算盡,卻毫無意義,只是幫了敵人司馬懿幾個大忙。晉朝後來追封諸葛亮為王,以紀念諸葛亮對司馬家族的重大貢獻。諸葛亮生前只是一個鄉侯,不及魏延的縣侯,死後卻被敵人追封為王,古往今來只有諸葛亮一個,這不算是一個巨大諷刺麼?

雖然諸葛亮內鬥內行,外戰外行,但是因為三國演義的編造,卻成了古今第一智慧神人,這也是歷史開的最大玩笑。


董董_69904

我覺得這是誤解,諸葛亮並不討厭魏延,而且還很倚仗,只是二人認知懸殊又性情迥異聊不到一塊。能跟諸葛亮聊到一塊的都是攻心為上、坐而論道的,比如馬謖、楊儀和費禕,魏延是直性子大老粗,缺少風雅和智趣。但聊不到一塊不代表討厭,身為一個領導、蜀漢全局的掌控者,諸葛亮著眼更多的是駕馭,而不是情緒上的排斥,那樣就顯得太low了。

諸葛亮為人詬病的有兩件事:一是北伐中不採納子午谷奇謀,被認為是沒拿魏延當盤菜;二是撤軍時讓魏延斷後,也被解讀為不信任。兩種說法其實都過於武斷。

所謂子午谷奇謀,就是魏延想與諸葛亮兵分兩路,他本人率一哨人馬從子午穀道殺奔長安。議事各抒己見,決議卻只能有一個,其餘都會被否決,並不能說明什麼。況且被否決、沒執行的也不一定就正確,魏延有勇力又信自己,當然喜歡快戰、速戰。但蜀漢國小力弱不具備鯨吞魏國的實力,哪怕蠶食一小塊地盤都算勝利——關於這點我在前幾篇問答中已有說明。只是這個不能和魏延說,水平沒到那說了更適得其反,同時還會產生其他副作用,讓打了雞血的三軍將士懷疑“克復中原”的可行性,從而喪失前進動力。

諸葛亮一直都很重視並重用魏延,比如駐漢中時讓他“督前部、領丞相司馬”,也就是先鋒官兼參謀長,那是絕對地信任。再比如派他西進羌中打敗郭淮,又升他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北伐時諸葛亮雖然否定了魏延的計劃卻並沒疏遠他,老魏一直處於主將位置,打的也都是硬仗——街亭則另有緣由,這個以後會說。而魏延在建議不被採納的情況下尚能聽話,戰場上也沒消極,對諸葛亮表現出的是絕對地服從、敬重與忠心。至於說諸葛亮膽小就更沒什麼了,武將發個牢騷很正常——魏將賈栩、魏平還笑話司馬懿“畏蜀如虎”呢。以諸葛亮的智商,他更在意那種嘴上不說心裡較勁的。

諸葛亮臨死前安排撤軍,讓楊儀領軍魏延斷後,並交代“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其實也是通盤考慮的無奈之舉。讓楊儀領軍是因為他的執行力堅決,魏延是主戰派,奇謀一直未被採用也就一直有可用的幻覺,讓他統帥肯定接茬打。斷後是最好的安排,實在要打你就自己打,別影響大局。

諸葛亮用人還是比較公正的,魏延與楊儀水火不容,但諸葛亮並未厚此薄彼。楊儀再怎麼唯唯諾諾,諸葛亮仍舊認為他“性狷狹”不堪大任,在臨終前給劉禪的密奏裡屬意蔣琬上位。


路衛兵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悽慘,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的背景是,蜀國後期的大將軍姜維,他在北伐的時候,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老頭子廖化做先鋒。就連姜維這樣的大將軍,也是當年才魏國投降過來的,不是蜀國本土的人才。我看了這句話,就特別的納悶,堂堂大蜀之國,怎麼也有幾個郡,諸葛亮在的時候,人口曾經超過三百萬,怎麼就沒有培養出幾個真正堪用的大將軍呢?那些大將之才都哪裡去了呢?看看吳國,有陸遜,呂蒙,看看魏國,司馬懿,曹氏一族,都是大才。怎麼蜀國就沒有一個人才呢?不是沒有,而是那些大將都被諸葛亮殺掉了。魏延不就是一個例子嗎?歷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一個對劉備和幼主忠心耿耿的大將,屢次立下奇功。劉備人生達到頂點的標誌,就是他通過數年的血戰,擊敗了曹操,最終奪取了漢中。有了漢中,就可以從此處出兵,居高臨下威脅魏國。而鎮守漢中郡的大將,不是別人,正是魏延。如果魏延不是一個有勇有謀,忠心耿耿的人,以劉備多疑的性格,他會把如此重要的地盤託付給魏延嗎?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有謀,忠心耿耿的魏延,沒有任何謀反的證據,卻一直被諸葛亮打壓,最後還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魏延一死,蜀國統一天下已經在理論上成為了零。魏延之死,預示著蜀國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

為什麼魏延會遭遇如此不幸呢?因為他不是混官場的人。諸葛亮主持下的蜀國官場,第一個就是要聽話,聽諸葛亮丞相大人的話。只要對諸葛亮表示絕對的服從,你就可以混得風生水起。而像魏延這樣性格桀驁不馴,又才華橫溢的將領,根本得不到諸葛亮的賞識。在諸葛亮的用人觀裡面,聽話的就是好人,就是可以提拔重用的。不聽話,驕傲的人,都不是東西,因為儘快的剪除掉。所以,終諸葛亮執政的那些年,偌大一個蜀國,居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將領。諸葛亮死後,由於後遺症,蜀國也沒有出了什麼可用的大才。沒有人才的邦國,怎麼可能不衰敗呢?


懷疑探索者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作為三大勢力之一的蜀國,有數不盡的忠臣良將,奇人異士。蜀國除了有五虎上將這一強大戰力之外,還有一名軍事才能十分卓越的將軍,那就是魏延。但是諸葛亮卻一直都不喜歡魏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劇照

在我國的四大名著當中,《三國演義》講述的就是東漢末年的事情,而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原因被作者寫了出來。

魏延是在劉備征討張魯的時候,率領部隊向劉備投誠。但是,諸葛亮在看魏延之後,便當場否決了魏延想要加入劉備軍隊的請求,並且還叫軍士將魏延拖出去斬了。劉備快速的阻止了諸葛亮的這一決策,而諸葛亮也向劉備說明了直接這麼做的原因。

諸葛亮發現魏延的腦後有反骨,認為魏延在日後必定會起兵造反。而且,魏延一直都是張魯的手下,本應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但是魏延卻拿著張魯的俸祿,背叛了張魯,這是魏延不忠的表現,而這也正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的原因。但是劉備出於仁慈之心,還是魏延給留了下來,只是警告魏延將來不許造反。

諸葛亮為了蜀國一統天下的大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數次征討魏國之後,在五丈原病逝。在病逝之前,諸葛亮對自己的屬下說道,魏延一定會在自己死後起兵謀反。並且還留下了計策,幫助了蜀國軍隊在最後時刻將魏延斬殺,結束了魏延造反所帶來的叛亂。

魏延為什麼怕諸葛亮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很多人對這個人物的爭議是比較大的,有些人認為魏延是一代忠臣,但是有些人認為他惡名昭彰。俗話說文官怕武官,但是在諸葛亮和魏延身上正好是相反的存在,魏延為什麼怕諸葛亮?我們今天就來具體的分析一下其中緣由吧!

魏延劇照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輔助劉備期間戰功赫赫,但是尤其是對於魏延總是存在一定的戒心,稱之為“腦後長反骨”,所以以至於後來總是處處打壓魏延。

其實魏延在一開始的時候深受劉備的重用,是蜀漢的名將,總是屢創戰功也比較深得劉備的信任,有著鎮遠將軍的稱號。之後魏延隨著諸葛亮北伐,在這個過程中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的計策,但是諸葛亮覺的過於冒險所以對此存在反對的意見,從此魏延一直受到諸葛亮的打壓,有計謀也不被受用,從此對於諸葛亮也存了一定的不滿和畏忌之心。

要說魏延為什麼怕諸葛亮,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諸葛亮位高權重深得劉備的重用,不管是在權職上面還是君主的重用方面,諸葛亮總是比魏延高一層,所以魏延不得不在各方面忌憚著諸葛亮,這也是魏延為什麼怕諸葛亮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魏延本身就存在著武將的個性高傲的特點,在政治意見上面總是和一些人不和,導致自己和楊儀等人的矛盾升級,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不願意委曲求全反攻楊儀,最終被馬岱所殺。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魏延怕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說到底還是魏延本身的性格特點導致了自身的悲慘結局,最終死在了官場的爭鬥上面,諸葛亮的猜忌也只是起到了導火線的作用。

魏延為什麼不是五虎將

五虎將,是三國中讓人讚歎的五位大將,其智勇雙全被世人感嘆。而魏延精通兵法,其勇武超過常人。那麼,魏延為什麼不是五虎將,反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將軍呢?

魏延劇照

首先,我們要明確五虎將其實只是個封號,其讚頌名譽方面的傾向更加多一點,當然也代表著蜀漢最高首領劉備更加重視也會重用五虎將軍。不過根據三國相關典籍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冊封五虎將有著很多政治方面的考慮。五虎將的冊封標準並不僅僅只是關係到行軍打仗方面的才華。更重要的是冊封誰為五虎將才能夠使劉備手中的權利更加的穩固甚至更加的大。細究五虎將的人物,關羽張飛便不用說,劉備最堅實的後盾,是他最放心也是最大的依仗,且關羽張飛的才華眾人有目共睹,可謂是實至名歸。再看馬超,他原是涼州馬騰之子,擁有一半羌人的血統,在涼州歸為劉備之後,馬超便成為新一任安撫羌族,鎮守邊關的最佳人選。

如此,馬超的家世、才能以及手中的兵權都是他贏得五虎將名號的資本,也是劉備安撫馬超這樣降軍的手段之一。而五虎將的第四位黃忠更不用說,他是代表貴族勢力的老將,劉備將其奉為五虎將,也是想要拉攏他身後的貴族勢力,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壯大劉備手中的權利。

至於五虎將中的趙雲,其實一開始並沒有被算在五虎將的範疇中,但因為百姓對趙雲的喜愛崇拜,趙雲也就被算為五虎將中的一員。由此可見,五虎將的政治意義更加濃厚一些,魏延的出身並不是很高,不能夠為劉備增加更多的資本,同時他的勇武蜀漢名將也有。所以魏延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最後遺憾的沒有被列為五虎將之一。


手機用戶58748429683

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討厭魏延,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作者最不惜筆墨重點神化的人物,在一百零四回諸葛亮辭世以後,魏延不願撤兵,願領軍攻司馬懿,還說當年若丞相從其計謀早已克入長安,楊儀依諸葛亮去世前錦囊妙計行事,由馬岱提刀將其殺死。羅貫中為了塑造諸葛亮料事如神的形象,在史實的基礎上臆造出魏延“叛亂”的情節。而又在前面五十三回當年他殺了長沙太守韓玄來見劉備時被諸葛亮一番訓斥,看出他腦後有所謂“反骨”,幸虧劉備求情才免遭一死。這前面所鋪墊的描寫映襯了將來諸葛亮辭世後所發生的一切,更讓人覺得諸葛亮忌恨魏延有先見之明,理所應當。


而事實上,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以地方豪強地主割據私人武裝加入劉備集團,不是什麼降將。而他兵出子午谷,以奇兵攻長安的計謀也是事實,但諸葛亮認為此招用險,實不可用,若長安死守以逸待勞,蜀漢國小民少,戰線漫長,後方難濟,後果不堪設想,諸葛亮是不會在把握不大的情況下冒然弄險的。但魏延的計策避免了同魏軍正面交鋒,出奇兵,把握戰爭的主動權,這和後來鄧艾偷渡陰平,直趨成都異曲同工。但歷史不容假設,其效果如何,後人只能對其評價一番而已。

其次,諸葛亮辭世魏延“謀反”一說也經不起推敲,第一,丞相去世,但北伐事業尚在,否則十萬大軍因諸葛一人撤回,是不是因私廢公呢?第二,真要謀反,魏延完全可以臨陣倒戈司馬懿。第三,按兵不動,待蜀軍退卻後,領本部人馬割據漢中。第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回成都,奪取政權,然後再對付楊儀諸軍。然而魏延沒有選擇上面任何一條,他只是僅僅主張由楊儀等人護喪還都,他率軍繼續北伐。心懷北伐事業,怎麼能說其“謀反”呢。


魏延真正的死因在《三國志~後主傳》,《晉書~宣帝紀》中已記載清楚,是徵西大將軍魏延和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雙方舉兵魏延兵敗被斬,可見魏延並不是因為反叛被殺,而是死於爭權的內訌。事發之前雙方都傳檄劉禪互相指責,魏延平時自持功高和文官集團素來不和,蔣琬,董允,朝廷上下都認為錯在魏延,使魏延一下子失去了輿論支持,變成了少數分子,臨戰兵士無心與正統軍隊作戰作鳥獸散,自已落得身首異處。



以主觀上講,魏延本人應該負較大責任,驕慢自負,剛愎自用,看不起他人,不能與人合作,對軍事戰略決策雖有見解,但肆意妄為,根本沒有把自已當作人臣來看待,一旦災禍來臨,牆倒眾人推。

而作者羅貫中在史實基礎上臆造出魏延“叛亂”情節,並且讓被神化了的諸葛亮事先知道其人有“反叛”之心而忌之,更為諸葛亮增添了幾筆料事如神的光彩。


看遍山川

演義裡諸葛亮說魏延是反骨仔,欲殺之。其實是故意唱黑臉,給劉備唱白臉的機會。仔細想想當時劉備是更本不可能下令殺魏延的。魏延這人有點本事,培養好了是大將之才,但性格缺陷太明顯,需要有人不時敲打敲打。

諸葛亮明白這點,但劉備卻不明白。劉備只看中魏延的能力,在其功績不足的時候,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鎮守一方。至此魏延越加驕橫,得罪不少同僚,因其官大權重,膽小的對他敬而遠之,膽大的則經常對著幹。諸葛亮為此經常從中調解,言語之間多少還是偏向魏延的。

諸葛每次北伐,魏延都請兵萬人,想要和大軍異道而行,揚言會師於潼關,這就是死讀書人口中所謂的子午谷奇謀了,仔細聯想當時情況,大家坐下來商議軍情,魏延直接來一句,給老子一支兵馬,老子不跟你們幹,咱們潼關見。這簡直就是來搞笑嘛,這是打仗嗎?我怎麼感覺是在旅遊呢?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魏延平時是如何和同僚相處的,他一直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和別人說話,聽不得不同意見,要不然就翻臉,當然,他不敢和諸葛翻臉,所以經常抱怨自己無用武之地,背地裡說諸葛膽小,我看不是他自己高估自己,就是把別人都當傻子。

但是,儘管魏延如此出言不遜,諸葛也沒和他計較,諸葛一直很愛惜魏延的才能,在世時一直重用魏延。在自己臨死之時,他知道蜀中沒人能壓得住魏延的脾氣了,卻還是沒有下令除去魏延,留給魏延自己選擇。他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停號令,就不用管他。諸葛甚至給魏延留了降魏這條路,這樣都要說諸葛亮怕魏延反叛,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魏延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前面說了魏延自大,得知諸葛一死,他覺得現在他說話最有份量了,下令繼續北伐,結果發現沒人聽他的,都在準備撤退,這下他火了。帶著本部兵馬先一步撤退,燒燬棧道,伏擊楊儀大軍,欲奪軍權,這時朝中文武都相信魏延反了,大軍尚未交鋒,蜀中一無名小將在魏延軍中三言兩語,魏延手下將士紛紛覺得魏延理虧,棄他而去,結果魏延寡不敵眾而死。

看到這應該明白,諸葛亮不但不討厭魏延,反而很喜歡魏延的才能,也很惋惜魏延的性格,終不忍下殺手。


再生AliseE

諸葛亮不是討厭魏延,諸葛亮是覺得魏延有反骨,所以才非常不喜歡魏延。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第一:在劉備攻打長沙的時候關羽和黃忠大戰,互相放水然後打了個平手。次日關羽又使拖到計贏了黃忠。缺放了黃忠一馬,讓黃忠回城。次日又戰之,黃忠用計射殺關羽,但是故意放水,沒有射到關羽,關羽這個時候也明白,黃忠是故意射偏的。然後黃忠回到城裡。缺責備黃忠,然後要斬了黃忠,這個時候魏延一刀砍死了韓玄。然後開城門向關羽投降。諸葛亮肯定也是從這件事情看出來魏延將來會有反叛之心。如果魏延的老大是個像劉備一樣的人話,必定不會反叛,如果像阿斗那樣的人的話,魏延早不造反那就不一定了。所以諸葛亮在這個時候認定魏延腦後又反骨。這是諸葛亮第一個不喜歡魏延的原因。
  • 第二:在後期蜀國沒有大將的時候,魏延是非常不服氣諸葛亮。閒諸葛亮做事小心,例如魏延提出來的奇襲子午谷。諸葛亮也沒有采納。試問,如果你一直和你上司提建議,但是你上司又不採納,那你是什麼心情。你的上司是什麼心情?這也是魏延不喜歡諸葛亮的原因之一。人都是相互的,我想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也有這上面的原因。

你們呢?你們認為為什麼諸葛亮不喜歡魏延?歡迎在下方說出的觀點。陳獨秀同志,我在等待你的到來!


談名著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會討厭魏延呢?

諸葛亮和魏延在演義中的第一次正式交流是這樣描寫的。

玄德待黃忠甚厚。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 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 “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 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文中說的已經很明白,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這就是孔明討厭魏延的原因的,《三國演義》中的將領的投降有無外乎幾種,第一種,被俘虜後投降,第二種走投無路背主投降,第三種完全是為了自己,賣主求榮投降。

徐晃、張遼、龐德等都是被俘虜後才投降的,原來的主子要麼已經死了,要麼已經離開了自己,所以這樣的投降也有情可原,是被理解的。

張合、高覽等都是走投無路了才投降的,但是他們投降並沒有殺害自己的主子,或者沒有透露自己原勢力的重要軍事消息,所以也是被理解的。

第三種投降,就不一樣了,完全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這樣的投降在《三國演義》中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呂布殺丁原投董卓,殺董卓投王允,最後在投降曹操時,被殺。又比如,範疆、張達,殺了張飛投降了東吳,最後也沒落好下場,又比如許攸,雖然沒有殺害自己的主子,但讓袁紹失了烏巢,間接害死了袁紹,最後下場也不好,魏延算是賣主求榮中下場最好的一個,這樣的人在《三國演義》中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是被人鄙視的,所以諸葛亮看不起魏延也是十分正常的。

另外,從文學手法上來說,諸葛亮討厭魏延,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完全是寫作手法的需要,目的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沒有諸葛亮討厭魏延,就不會有死諸葛妙計殺魏延的戲份,就不會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和魏延的矛盾,諸葛亮討厭魏延,是為魏延死亡做的鋪墊,是寫作手法的一種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