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Mavic Air的机臂展开方式与Mavic Pro完全一样,都是前臂水平折叠、后臂竖直折叠的方式。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利用空间,让无人机折叠起来更紧凑,而机臂展开后又能够让四个电机在同一水平面上。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可见,前后机臂长短不同,但是展开后的轴距却是相同的,这样设计飞在行过程中,更利于无人机保持姿态的稳定。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前机臂的展开方式。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后机臂的展开方式。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为了防止镜头触地受损,前机臂下方还有两个折叠的起落架,用以增高无人机前端的离地间隙。两个折叠起落架虽不大,但是有效增大了无人机的离地间隙,同时内置了增程天线,让无人机收发信号更稳定,保证图传、遥控信号的稳定和距离。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无人机四个机臂完全展开后四个桨稍有向外的倾角,角度不是太明显。四个电机视觉上并不是相同的轴距,实际则是相同轴距。无人机展开后的尺寸为168×184×64mm(长×宽×高),其实展开之后在消费级无人机中也算是袖珍级别的。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开机前切记要摘去云台保护罩,Mavic Air的云台保护罩设计成为了云台固定支架与保护罩一体的模式,而此前Mavic Pro的云台固定架与保护罩是分开设计的,开机前要先取下保护罩,再除去固定架,相较之下Mavic Air的操作简化了。而且这个除去的方式也简单了许多,按压两个簧片,稍微提起一些向前一推就能够将其取下,安装也很方便。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从无人机云台保护罩就能体现Mavic Air在细节上的设计要比Mavic Pro进步了很多,这一点从无人机身上的多处细节可以比较得出来,设计复杂的云台保护罩是其中一个。而镜头云台也是经过重新设计的产物,与之前所有的DJI旗下云台都不同。Mavic Air搭载的云台角度抖动量达到了±0.005°,而DJI旗下的最新款旗舰无人机悟的云台角度抖动量是±0.01°,所以Mavic Air虽不是旗舰无人机,却有着最高的云台精度。云台的俯仰角度为-100°到+22°,其可控俯仰角度为-90°到0°,多出的+22°用于慧拍功能启动时,无人机置于地面仰视手势操控者。而云台的吊装方式也与之前的云台吊装方式不同,镜头是直接置固定于三个电机中央的,是一套全新的减震技术。优点是节省空间、精度更高。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敲黑板划重点,消费级无人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的拍摄能力,Mavic Air搭载的这颗镜头搭载了1/2.3 英寸 CMOS,有效像素 1200 万,视角:85°,等效焦距:24 mm,光圈:f/2.8,对焦点:0.5 m 至无穷远,视频照片的感光度都达到了IOS 100-3200,电子快门速度:8-1/8000s。

可拍摄最大照片尺寸:

4:3宽高比:4056×3040;

16:9宽高比:4056×2280;

多张连拍(BURST):3/5/7 张;

自动包围曝光(AEB):3/5 张@0.7EV步长;

定时拍摄:2/3/5/7/10/15/20/30/60 秒;

支持HDR。

重点来了,Mavic Air支持HDR照片拍摄,所能够得到照片的色彩还原度要好很多,了解HDR技术的小伙伴一定深有体会,夸张点来说就是给黑白照片上色。镜头拍摄视频支持:

4K Ultra HD:3840×2160 24/25/30p;

2.7K:2720×1530 24/25/30/48/50/60p;

FHD:1920×1080 24/25/30/48/50/60/120p;

HD:1280×720 24/25/30/48/50/60/120p。

视频最大码率:100Mbps;

文件系统:FAT32;

图片格式:PEG / DNG(RAW);

视频格式MP4 / MOV(H.264/MPEG-4 AVC)。

Mavic Air的视频码率对比Mavic Pro的60Mbps更清晰 ,从尽头来比较Mavic Air并没有简配,反而有升级。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再来看Mavic Air的视觉感知系统。共有三对双目摄像头组成的FlightAutonomy 2.0辅助飞行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在极限8米/秒的飞行速度下感知前方24米后方20米内的物体,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主镜头也同时参与辅助飞行系统的工作,通过前、后、下共7个镜头采集的数据来构建三维模型,实现了无人机可以上下、甚至左右绕开障碍物飞行的智能避障。 这套系统与精灵4Pro相比,只少了左右的红外线避障而已,对比Mavic Pro又多了后视的双目避障,所以结合刚才的镜头升级来看,Mavic Air真的不是Mavic Pro的简配版本。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在第一次接触精灵4的前视避障时,那时的避障系统也只能叫做避障系统,因为单纯是为了防止炸机而设计的,当发现障碍物时无人机只是做出悬停的动作而已,现在已经进化成为上下或者左右绕开障碍物继续飞行,所以现在应该叫做辅助飞行系统了。无人机尾部的复杂环境感知元件看起来像某种昆虫的头部一样。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同时在无人机尾部隐藏了Type-C的数据接口和microSD卡槽,官方建议的SD卡传输速度要在Class 10或UHS-1评级及以上。接口处的盖板开启不是很容易,用手指甲来抠总感觉怪怪的,手指甲像要被掰断的感觉,这个地方设计成不容易开启不知道是不是设计者有意为之,因为不常用,所以很难打开,Mavic Pro的SD卡槽处也是不容易打开,可能是为了防止飞行过程中因震动脱落,造成麻烦。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白色机壳下面隐藏着无人机的散热孔,无人机内置带风扇的散热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给处理器和电池尽快的散热,Mavic Pro的散热孔则设计在了无人机的底部。在无人机静止状态下,散热系统工作起来能够听到明显的噪音。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尾部还带有一圈金属银色的装饰,让无人机看起来棱角分明,上面带有DJI的LOGO,此处设计是一个加分项,让无人机外型更加立体,质感明显提升,塑料感降低,金属感提升。其实这个部分的材料依然是塑料,为了减重着想也不可能因为装饰的目的而让无人机增加负重。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白色机壳的侧面还隐藏着一个小小的MAVIC AIR的标志。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镜头前的圆环能够拆下,替换上不同功能的滤镜,供给有专业需求的用户加装有色滤镜或是偏振镜等。能够给创作者更简单的创作体验。

无人机由大到小的进化—Mavic Air上手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