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門遊玩要帶哪些東西?

飛奴

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出門乘著鹿車,帶著酒、一名僕人和一把鍬遊玩。並且囑咐僕人說,如果自己喝酒喝死了,就地埋葬就成。當然,一般人都是做不到這樣瀟灑的。

古人出門遊覽也分長途短途。在明代,長途旅行首先要帶的就是路引。路引既可以證明身份,上面又有能夠去往的範圍。路引不能擅自發放,也不能冒用。如旅行超出了路引上規定的地域,則會受到處罰。古人去遠處遊玩需要帶轎子、馬車一類的交通工具,普通平民就靠兩條腿走路了

不過,轎子和馬車往往和官職地位掛鉤,庶民百姓不僅買不起,而且往往是坐不了。明代《徐襄陽西園雜記》中記載了作者和當時的同僚、前輩一同出遊,諸老都已經受封,錦衣、烏帽,得以乘坐肩輿。

短途旅行則相對方便,不過需要帶的用品也有不少。流觴曲水的風雅固然很好,提著行裝的恐怕不是諸位雅士,文人墨客出遊時攜帶薰香驅趕蚊蟲的習慣也不錯,成本大概也不低。石崇王愷鬥富的故事中,王愷用紫絲布障四十里炫耀,石崇就做了五十里錦步障回擊。布障對於古代婦女出門遊玩十分重要。到達目的地後,貴族婦女坐臥之處往往設有行障、坐障、屏風一類的器具,起到分隔的作用。帝王出行的儀仗和一應用具則更為繁多。

平實一點的方式也有。老人出門遊玩,有子孫照顧,帶一根柺杖足矣。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王冕在湖邊畫荷花時,則恰好遇到了同樣來此觀景的遊人。一個夯漢挑了一擔子盛著佳餚食盒,手裡提著瓶酒,食盒上再掛一個氈條,用來墊在地下,聚會的主人則慢慢悠悠的跟在後面,手裡還不忘搖著扇子。分主客席坐定後,便可邊吃邊談,轉頭就能觀賞湖光山色,一派輕鬆愜意。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出遊還有特別的風俗,需要帶一些應景之物。古人在寒食節攜伴出遊踏青的習俗。因為這一天在歷史上有段時期內和清明節沒有區分開,所以除了自己的吃食外,也要帶一些食物酒水祭祀祖先。上巳日則有婦女以薺花蘸油,祝禱後灑在水上,以油花形狀求吉兆法習俗。這一天也有喝酒、頭戴柳條圈和祓禊(即在水中盥潔)的習俗。此外,也有為了這一日專門做踏青履,可以是十分有趣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獻:《說郛》《太平廣記》《儒林外史》《徐襄陽西園雜記》


太常吸貓

古人在旅遊方面可不比我們這麼自由瀟灑,想出去旅遊,先僱兩個奴僕吧,人不必太多,太多影響旅遊雅緻,人太少,又不能帶足東西,今天我們先來看看沈括在《夢溪筆談》是這樣說的,沈先生說遊山人不能太多,二三個人即可,人多了就煩了,“有妨靜賞”,這一點我同意他的看法,不過四個人更好,晚上可以打八十分。

如果按三個人上山旅遊,那麼至少需要兩個人挑東西,第一個人挑吃穿用品。左邊筐子是衣篋,裡面要放上衣服、被子、枕頭、盥漱用具、洗臉毛巾、洗腳毛巾、藥、熱水、梳子。右邊筐子是食物盒,也是竹製的,分成四隔。裡面要裝這些東西:盤子3個,果子碟10個,可以裝幾升酒的酒瓶1個,水瓢1個,酒杯3個,裝果脯、乾果、小菜的盒子若干個,還有帶一些燒餅之類的東西,以備在山上萬一不能生火的時候吃。

第二個人挑的筐子是特製的,上面分為二層,下面是虛空的,可以用來寫字或彈琴。具體是左邊筐子的上層裝紙、筆、墨、硯、剪刀、書籍等。中間一層裝6個碗碟,筷子4雙,削水果的刀子1個,新鮮水果若干。右邊筐子上面裝琴1只,摺疊式圍棋盤1個。中間一層裝圍棋子、茶二三盒,茶杯3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