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小說又姑婆又瑣碎,為何還被屢屢拍成影視劇?

為什麼張愛玲的小說大多不長,卻屢屢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呢?

1 張愛玲剛出道時就震驚了當時的中國文壇,她的作品廣為流傳,知名度極高。用現在流行的詞來說,那就是大IP。一般人即使沒有完整讀過她的作品,也會對她那些犀利的名言隨口拈來。“愛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一朵花。”

經典作品、大IP作品本來就積累了一定的粉絲群和路人緣,所以不愁觀眾。否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翻拍《西遊記》?

張愛玲的小說又姑婆又瑣碎,為何還被屢屢拍成影視劇?

2 張愛玲的大部分小說並不長,但是都力透紙背、引人入勝,字裡行間充滿了她對人性和兩性關係的深刻思考。

《色戒》原著其實很短,但是經過李安導演的改編,再加上湯唯、梁朝偉的精湛演技,儼然已經成為張愛玲影視化作品中最成功、最具影響力的一部。

張愛玲的小說又姑婆又瑣碎,為何還被屢屢拍成影視劇?

關錦鵬在《紅玫瑰與白玫瑰》裡還非要藉著電影鏡頭拍出“那一抹蚊子血”和“頭上的白月光”,實在也是因為張愛玲這個比喻太恰當、太犀利。

張愛玲的小說又姑婆又瑣碎,為何還被屢屢拍成影視劇?

3 張愛玲的作品大多數是關於愛情,而且她對戀愛中男女的觀察極其入微,可以充分引起觀眾的共鳴。張愛玲特別擅於環境描寫,用景色來烘托情節發展,頗有長鏡頭的感覺。

“薇龍一抬眼望見鋼琴上面,寶藍瓷盤裡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待放,那蒼綠的厚葉子,四下裡探著頭,像一窠青蛇,那枝頭的一捻紅,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張愛玲的小說又姑婆又瑣碎,為何還被屢屢拍成影視劇?

4 張愛玲的作品主要背景地是30年代處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以及處於租界時期的上海。那正是一個割裂的時代,在當時,以張愛玲自己家庭為代表的遺老遺少階級無法融入新社會。

關於這個時代的影視作品也是極其多,觀眾也樂得看。

而且小說中多是俊男靚女,衣著打扮也都有講究,如果演員長得美又演得好,那就是一場賞心悅目的旗袍秀了。

唯一的問題是,導演能不能拍好張愛玲的作品?會不會拍出一部狗血言情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