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巷的女校记忆,楼知道

泉州市区花巷30号,一幢“同”字型的三层洋楼,安静地站立着。

洋楼空落落的,房门紧锁,可只要提起它,老城里的人们都知晓一二。上世纪20年代,泉州著名华侨富商陈光纯一手创建,还在这里创办了一所女校——启明女子学校。

花巷的女校记忆,楼知道

“女子学校不收费,很多人都曾在这里学过国文、算术、刺绣、编织等课。”陈光纯的外孙吴幼雄说。可惜的是,如今,洋楼已成危房,空荡荡地落寞着,曾在此念过书的人也都相继离世。

这栋楼标记的那段岁月,只能从后代口中,零星拼凑。

华侨富商出资办校 免费招生教学

从中山路拐入花巷,步行200米左右,从巷子右侧上个小坡,再拐段路,便是那栋有故事的洋楼。

三层中西合璧,红色的清水砖构筑尤其显眼。洋楼前有个小院,不知名的花草高高低低地摇摆着,荒废已久的楼顶、窗台、墙上,满是寂寥。

花巷的女校记忆,楼知道

“当时中国教育落后,发展教育、科学才可以拯救民众于水火,民族才能兴盛,外祖父便创办了这所学校。”吴幼雄说,1922年,外祖父陈光纯回到家乡,承担这所学校的全部建筑及办学费用。

女子学校创办后,陈光纯交由长女陈慈义负责日常管理,另外两个女儿也在该校任教。为了维持经费,陈光纯经常往来于菲律宾与泉州之间。

吴幼雄听父亲讲起,启明女校办学都是免费的,并不只招女子入学,男子亦可,吸引了周边很多人来念书。之后,又相继开办补习班、师范速成班、初中部和国学专修院等。“我父亲就曾在这里念过书,还教过课。”住在井亭巷的71岁居民薛祖瑞回忆,父亲13岁时进入这所学校念书,后来还念了里头的国学专修院。之后,父亲便留在学校里教国文和体育。

花巷的女校记忆,楼知道

吴幼雄老人

“后来,来念书的人越来越多,校舍小,只可容纳数十人。”吴幼雄介绍,之后,外祖父又在许厝埕独资建了一座钢筋水泥三层楼作为新校舍,最多可容纳100多人。

后来因为抗日战争,与南洋断了联系,启明女子学校失去经费支持难以维持,最终在1931年停办。

百年沧桑变迁 洋楼荒废已久

关于启明女校的记忆并不多,却因家人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吴幼雄印象深刻。

吴幼雄对启明女校的记忆仍停留在幼年时。这幢三层的洋楼,在当时的老城区一带算是最高、最大气的,但已经不再是校舍,成了晋江县邮电局的办公点。

花巷的女校记忆,楼知道

与这幢洋楼紧挨的一栋呈“7”字型的建筑,是伯父吴祝三建的,当时伯父在这里开医馆。幼年时,父亲经常会带他来找伯父玩,医馆与洋楼相通,贪玩的他经常会沿着木制楼梯爬上洋楼玩。后来洋楼成为办公点,不允许小孩随便进出逗留。

儿时,他经常会在许厝埕的教堂里看到有关启明女校的东西。“我姨母住在2楼,那里有个储藏间,有两个教室那么大,里面藏的都是印有启明女校的课本、文件等。”他还在家中翻到过印有女子学校的书籍,时间长了,书籍慢慢少了、不见了。

吴幼雄也是从那时,才开始知晓外祖父创办的这所女子学校。

他从屋里拿出一幅用白纸包裹严实的刺绣。那算是母亲陈淑美的遗物,刺绣的边角已经出现破损腐烂。“之前这幅刺绣是镶着框挂起的,后来发现招来白蚁侵蚀,我就赶紧取下包起来。”

花巷的女校记忆,楼知道

母亲在启明女校教过刺绣、画画等,这幅刺绣是当时一位学生送给母亲的。而在这幅刺绣底下,则是母亲自己作的一幅国画。

近百年来,这幢洋楼历经沧桑。洋楼所在的通政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称,因荒废已久,它处于危房状态,虽然位于辖区范围内,但目前由市金属公司管理,他们也没办法介入管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