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把《史記》給讀了吧

去把《史記》給讀了吧

想要高考語文高分嗎?去把《史記》給讀了!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寫《史記》時,是公元前100年,文明史剛開始2000多年,人們還在傳說著黃帝與蚩尤的戰爭,歌頌著半人半神的三皇五帝,尊崇著春秋的義戰,體驗著秦漢的風骨。

他的從萬古長夜的黎明破曉開始著墨,把他眼中2000多年的中華歷史,濃縮成130個驚心動魄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是靈魂、是夢源、是種子,共同構築了我們最初的淵源。

時光流逝2000多年,我們讀到《史記》時,我們讀到的是5000年一脈相承的華族命運,相同的文字和夢想、相同的掙扎和奮鬥,相同的委屈和狂喜,穿過無數的戰爭、饑荒、繁蕪、生生不休,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130卷53萬字的漢字精髓,這是中國人靈魂的洗禮和氣質的重塑。

時光荏苒2000多年,時光駐足2017年的6月,中華大地上的新一代小鮮肉和小鮮花們開始參加高考了,我們來分析高考語文吧——

2017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1、2、3》,都是150分滿分=現代文閱讀35分+古詩文閱讀35分+文字運用20分+寫作60分。

其一,現代文閱讀(35分):就是拿些文學、新聞、論文之類的文字材料讓你讀,看你讀不讀得夠快,讀不讀得懂?

本質上,這就是在考你有沒有“深刻理解漢字表達”的能力?那麼,怎麼才有這能力呢?

你看《史記》這段: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誅滅九族的”)

這裡面,僅僅一個“族”字,你就得給孩子解釋半天,“族”是啥意思?名詞還是動詞?誅九族?哪九族?九族之間相互關係是什麼?誰定的法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法律?

解釋到最後,就是孩子對中國的漢字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深刻理解了漢字表達”,結果就是現代文閱讀35分,至少能得到34分。

其二,古詩文閱讀(35分):就是拿著史書上的古文段落給你看,你看不看得懂?

2017年的全國一卷,選了《宋書·謝弘微傳》;全國二卷,選了《後漢書》和《莊子·逍遙遊》;全國三卷,選了《宋史·許將傳》。

看到沒有?全部是妥妥的24史經典書籍。也就是說,現在的高考語文要求你拿起一本古代史書,就必須能夠妥妥的讀下來,讀懂。

既然如此,那咱們就開始讀最牛逼的史書《史記》吧。能輕鬆讀完《史記》的,其他經典史書也沒問題了,沒準可以當小說看了,古文閱讀的35分,至少得到34分。

其三,文字運用(20分):就是讓你找一些文章語病,記住一些成語和典故的搭配,理解一些語言文字的內在邏輯。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何以解這種題呢?唯有閱讀。只有靠著海量閱讀的訓練,才會有迅速找出語病的感覺,才會熟練記住那些成語典故,才會理解語言邏輯。

而海量閱讀的基礎,就是孩子的閱讀速度!如果你一個句子、一個段落都要啃半天,懵懂不知所云,哪裡來的海量閱讀?

而閱讀速度怎麼訓練呢?其實閱讀速度根本不用訓練,需要訓練的是“理解速度”,所有的速讀技巧都是垃圾,讀不快的本質原因是理解跟不上,理解得夠快,閱讀速度才有意義。

而理解速度怎麼訓練呢?肯定是讀《史記》這樣的有點兒難度的書呀!你拉5公斤的槓鈴那不叫訓練,你拉50公斤的槓鈴才是訓練,訓練就是要做難一點點的事嘛。

讀了《史記》,再讀《射鵰》,然後你才能體驗到“海量閱讀”的快感啊。梅花香自苦寒來嘛。負重訓練後,身輕如燕也。

其四,寫作(60分):這作文60分,你瞎扯幾個字都有35分,切題了寫完整了就有45分,再加點詩文典故,就可以衝到55分了。

當然啦,寫文章本質還是要表達思想,但是高考閱卷時間那麼緊,誰有空搭理你的所謂的思想和觀點呢?說到底還是看你寫的那幾個字通不通順,有沒有一點兒小文采。

文采最好的範文,當然還是《史記》呀!

《史記》是空前絕後、無法逾越的最高峰,跟其他史書(如《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都不是一個等級的。

有打油詩云:

《漢書》記賬打瞌睡,《三國》隱晦考據累,

《通鑑》總是論禮分,唯有《史記》催人淚。

《史記》是中國文學的寶庫,僅僅一個《項羽本紀》,裡面貢獻了無數的成語和典故,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彼可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無顏見江東父老……

《史記》是中國文學的典範,它筆力雄渾,構思精奇,氣勢宏大。文章之中蘊有“奇氣”,飄逸而不可測。無論是驚心動魄的荊軻刺秦,還是劍拔弩張的鴻門酒宴,或是快意恩仇的熱血遊俠,皆是蕩氣迴腸而引人入勝。

最後,讀《史記》很難嗎?既然我們的小學生可以把異族的英文小說讀得溜溜的,憑什麼不能把本民族最偉大的古典史書讀下來?畢竟每一個漢字都跟現在是一樣的嘛,只是古文裡那種“微言大意”的表達方式需要適應罷了。

不讀史記百三篇,閱盡書海也枉然。

熟讀史記千古文,得失高考寸心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