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把《史记》给读了吧

去把《史记》给读了吧

想要高考语文高分吗?去把《史记》给读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写《史记》时,是公元前100年,文明史刚开始2000多年,人们还在传说着黄帝与蚩尤的战争,歌颂着半人半神的三皇五帝,尊崇着春秋的义战,体验着秦汉的风骨。

他的从万古长夜的黎明破晓开始着墨,把他眼中2000多年的中华历史,浓缩成130个惊心动魄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是灵魂、是梦源、是种子,共同构筑了我们最初的渊源。

时光流逝2000多年,我们读到《史记》时,我们读到的是5000年一脉相承的华族命运,相同的文字和梦想、相同的挣扎和奋斗,相同的委屈和狂喜,穿过无数的战争、饥荒、繁芜、生生不休,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130卷53万字的汉字精髓,这是中国人灵魂的洗礼和气质的重塑。

时光荏苒2000多年,时光驻足2017年的6月,中华大地上的新一代小鲜肉和小鲜花们开始参加高考了,我们来分析高考语文吧——

2017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1、2、3》,都是150分满分=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

其一,现代文阅读(35分):就是拿些文学、新闻、论文之类的文字材料让你读,看你读不读得够快,读不读得懂?

本质上,这就是在考你有没有“深刻理解汉字表达”的能力?那么,怎么才有这能力呢?

你看《史记》这段: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这里面,仅仅一个“族”字,你就得给孩子解释半天,“族”是啥意思?名词还是动词?诛九族?哪九族?九族之间相互关系是什么?谁定的法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

解释到最后,就是孩子对中国的汉字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深刻理解了汉字表达”,结果就是现代文阅读35分,至少能得到34分。

其二,古诗文阅读(35分):就是拿着史书上的古文段落给你看,你看不看得懂?

2017年的全国一卷,选了《宋书·谢弘微传》;全国二卷,选了《后汉书》和《庄子·逍遥游》;全国三卷,选了《宋史·许将传》。

看到没有?全部是妥妥的24史经典书籍。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考语文要求你拿起一本古代史书,就必须能够妥妥的读下来,读懂。

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开始读最牛逼的史书《史记》吧。能轻松读完《史记》的,其他经典史书也没问题了,没准可以当小说看了,古文阅读的35分,至少得到34分。

其三,文字运用(20分):就是让你找一些文章语病,记住一些成语和典故的搭配,理解一些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这种题呢?唯有阅读。只有靠着海量阅读的训练,才会有迅速找出语病的感觉,才会熟练记住那些成语典故,才会理解语言逻辑。

而海量阅读的基础,就是孩子的阅读速度!如果你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都要啃半天,懵懂不知所云,哪里来的海量阅读?

而阅读速度怎么训练呢?其实阅读速度根本不用训练,需要训练的是“理解速度”,所有的速读技巧都是垃圾,读不快的本质原因是理解跟不上,理解得够快,阅读速度才有意义。

而理解速度怎么训练呢?肯定是读《史记》这样的有点儿难度的书呀!你拉5公斤的杠铃那不叫训练,你拉50公斤的杠铃才是训练,训练就是要做难一点点的事嘛。

读了《史记》,再读《射雕》,然后你才能体验到“海量阅读”的快感啊。梅花香自苦寒来嘛。负重训练后,身轻如燕也。

其四,写作(60分):这作文60分,你瞎扯几个字都有35分,切题了写完整了就有45分,再加点诗文典故,就可以冲到55分了。

当然啦,写文章本质还是要表达思想,但是高考阅卷时间那么紧,谁有空搭理你的所谓的思想和观点呢?说到底还是看你写的那几个字通不通顺,有没有一点儿小文采。

文采最好的范文,当然还是《史记》呀!

《史记》是空前绝后、无法逾越的最高峰,跟其他史书(如《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不是一个等级的。

有打油诗云:

《汉书》记账打瞌睡,《三国》隐晦考据累,

《通鉴》总是论礼分,唯有《史记》催人泪。

《史记》是中国文学的宝库,仅仅一个《项羽本纪》,里面贡献了无数的成语和典故,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彼可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

《史记》是中国文学的典范,它笔力雄浑,构思精奇,气势宏大。文章之中蕴有“奇气”,飘逸而不可测。无论是惊心动魄的荆轲刺秦,还是剑拔弩张的鸿门酒宴,或是快意恩仇的热血游侠,皆是荡气回肠而引人入胜。

最后,读《史记》很难吗?既然我们的小学生可以把异族的英文小说读得溜溜的,凭什么不能把本民族最伟大的古典史书读下来?毕竟每一个汉字都跟现在是一样的嘛,只是古文里那种“微言大意”的表达方式需要适应罢了。

不读史记百三篇,阅尽书海也枉然。

熟读史记千古文,得失高考寸心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