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融化”迴歸技術本源 螞蟻金服:不迴避監管

“去金融化”回归技术本源 蚂蚁金服:不回避监管

“技術輸出”、“開放”、“我們是科技公司”、“賦能傳統金融機構”⋯⋯這些詞語漸成為BAJ強調的重點。

進入5月,螞蟻金服先是宣佈開放餘額寶、花唄等與金融機構合作,接著又相繼牽手華夏、光大、浦發3家銀行,共推銀行數字化轉型。

對於最近集中的開放,螞蟻金服一位高管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開放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賦能,而是螞蟻和金融機構相互的一種成全,雙方在技術和業務能力上互補,共同打破信息孤島,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客戶。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這些巨頭們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科技的前景相較金融也更為廣闊。

對此,螞蟻金服相關人士強調,螞蟻金服的角色從來就不是金融機構,當然,“不代表今天是一家科技公司,我們就不接受監管,我們從來沒有迴避過這一點。”

科技公司也不能迴避監管

螞蟻金服進入了“開放月”。

“為什麼要開放?一是能力互補,一是打破信息的孤島。基於這兩個原因,我們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螞蟻金服方面解釋稱。

實際上,這兩年來,除了螞蟻金服之外,還有不少金融科技公司紛紛去“金融化”。比如京東金融CEO陳生強早前提出,未來京東金融將把全部的金融資產轉讓給銀行等金融機構,而京東金融扮演的角色是為金融機構服務,做科技型產品服務。

對於互聯網巨頭紛紛“去金融化”,並一再強調自己是科技公司的做法,外界不少聲音認為是緣於金融監管趨嚴。

“個人覺得還是跟從去年開始的金融強監管有關係,監管層強調牌照化運營和合規化運營,之前的很多灰色地帶沒有了,而且其實互聯網公司最有優勢的地方還是輸出技術和流量。”王蓬博分析指出。

螞蟻金服一位高管則表示,“我們是不是給大家造成了錯覺,好像我們要變成一個金融機構的角色,其實從來沒有。”據瞭解,事實上,早在2015年,螞蟻金服就提出了“互聯網推進器”的計劃,希望未來5年時間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和能力,去幫助超過1000家的金融機構。

“這個思路一直沒有變過。我們現在對外開放的業務,也是對以前所有技術的業務的一個相應的承接。” 上述高管亦進一步坦言,螞蟻金服認為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並不代表說就回避監管。“還有試驗田在那兒,試驗田要不要被機構監管?當然要。”

放眼螞蟻金服的版圖,除了金融領域之外,其開放的能力,在出行、醫療等商業領域也日益發揮作用。

談及時下熱門的區塊鏈技術,他亦進一步坦言,“大家通常理解區塊鏈只應用於金融領域,但是實際上,我們主要在商品的溯源、租賃、合同領域進行探索,未來還有可能應用到更多的領域。” 舉例來說,在公益領域,為明確捐款人所捐錢款背後的流向、公益組織的錢的流向,解決公益當中的信任問題,螞蟻金服從聯盟鏈開始做嘗試,進而推進區塊鏈在公益領域的落地。

拿牌照並不代表要做金融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各個互聯網巨頭一再強調自身的技術能力、淡化金融色彩,但手裡拿到的金融牌照似乎並不少。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螞蟻金服及旗下各公司擁有的金融牌照包括支付、基金、銀行、小貸、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等;京東金融也已有支付、小貸、保理、基金銷售、保險經紀等多個牌照等等。

陳生強此前也表示,雖然在戰略轉型,但京東金融也不會放棄拿牌照。“如果沒有牌照,無論是基金、支付還是小貸,所有的事情全部做不了。”

此外,除了互聯網巨頭在加碼佈局科技之外,各個銀行也相繼宣佈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比如5月15日,民生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民生科技”成立,其定位除了服務於民生銀行集團、各子公司和業務夥伴之外,同時還提供科技能力輸出,為中小金融機構、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金融科技轉型所需的解決方案和專業科技產品等等。

那麼,這樣一來,互聯網巨頭在技術輸出方面與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會否產生一定的競爭?

“大家彼此之間都會存在這種競爭或者合作,這個是很普遍的現象。”上述螞蟻高管表示,當然,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我們從來沒有限定過服務對象只是金融機構。以金融雲計算來說,其未來可能也會走到其他領域,比如生物識別、安保安防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室主任曾剛早前發文分析指出,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路徑會與互聯網企業(或金融科技創業企業)完全不同。也正因為這種不同,銀行與互聯網企業(或金融科技創業企業)有著較大的合作空間。一是在技術層面的合作。二是在產品和業務層面的合作。

有意思的是,據傳出的一份螞蟻金服融資文件,目前螞蟻金服的收入中,約60%來自支付接入費用,技術服務費與金融收入相當。而據預測,到2020年,螞蟻金服60%的收入將來自技術服務費,20%收入來自支付接入費用,金融業務收入或將只佔約10%。

金融還是科技公司?輿論中的各方都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