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學生都上初中了依然不知道學習,沒有責任沒有擔當,你有什麼辦法讓他們醒悟嗎?

佩弦教育

觀點:

作為班主任我發現一個問題,經濟越來越好,學生學習的慾望越來越低,缺少責任和擔當,原因就是因為學生各方面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相比較辛苦的學習,他們更喜歡沉迷遊戲娛樂。怎麼辦?只有讓他們認識到父母的艱辛及生活的不易

分析:

1分責任,有擔當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當你來到世間後,你就開始扮演一定角色,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了,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而當下不少家庭把學生的定位就是學習,除了學習家裡一切都不用管,全部圍繞著孩子轉, 自己有什麼不舒服的也是瞞著孩子。


但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就沒有責任意識,不會關心身邊的人,你又怎麼指望他有擔當?這裡我建議家長讓學生參與家務,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父母適當顯露下軟弱:“寶寶,媽媽很累,能不能幫我......”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漸漸他才會有責任感。

2聽人言,親歷練

我們班裡有個學生平時特別搗蛋,喜歡惹事,並且脾氣暴躁。他的家長是個建築工人,交流時說起自己的孩子也是頭疼不已,我注意到他的手和腳有些不一樣,他說手上長的是老繭,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繭疊繭原來這樣硬,他說腳上有傷,是因為最近上工被釘子扎到,工友一直用板子打出血預防破傷風,所以腳有些疼走路有些不利索。


還有一個門口擺攤的小販,一次放學後叫她叫住我交流後,我才知道她是我們班✘✘✘的家長。我問怎麼沒有見她孩子,她說孩子覺得沒有面子就先回去了。她家孩子最近很有面子啊,剛剛買了個電話手錶,其他學生都羨慕裡。

之後我找機會把她和她學生叫一起交流一下,希望他孩子明白什麼才是有面子,後來孩子有時間也會幫助母親賣會小吃,家長反應孩子之後變得懂事多了。而電話手錶我再也沒有見,不知道是不是丟了。



3明艱辛,惜不易

見到過太多學生父母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而他們則是對此毫不知情,吃喝玩樂伸手要錢。在他們看來錢來的方式就是動動嘴,有的甚至是父母舉債買手機。 這些孩子應該小的時候就讓他去看看父母工作的環境,知道工作的辛苦,不要指望他們長大就明白,長大的孩子學會的就是啃老,各位能讓啃一輩子嗎?知道錢來的艱辛才能珍惜。


佩弦教育語:

很多家長小的時候對孩子就寵溺有加,卻想著孩子大了就會自己懂事有擔當,結果問題卻變得更加嚴重。家長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不易,他們才能更理解父母,變得懂事有責任感。


佩弦教育

  孩子上了初中依然不知道學習,責任不在孩子本身,可能有些家長不願意聽這話,心想:我付出的還少嗎?你的生活保障還差嗎?平時我讓你做家務或出去掙錢了嗎?就差我求著你學習了吧?你除了玩還是玩兒你咋就不長心呢?等等。

  凡是家長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學業上的,無一不是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完善的家規做為管教的依據,其後才是培養孩子做人,做事,完成學業。試問,有多少家庭裡有家規(傳統中也叫家法)?如果沒有,那在一個家庭裡的管教秩序是混亂的。而青春期少年恰是秩序感最弱的階段,在混亂的家庭秩序中,孩子自然找不到生活和學業的目標。 

  先說教孩子學會做人做事。我曾經問過很多家長,你們是否教孩子學會分辨人?你們是怎樣教的?絕大多數家長說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再問,你們打算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回答更是五花八門。但無一都有共同的現象,就是沒有明確的標準,更不具體的目標。我給家長几點建議:一是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如學習做飯和衛生清潔,家庭理財,家庭事務決策,照顧家人。二是要明確給孩子表明態度,爸爸和媽媽通過辛苦打拼積攢的一切都不是你的,你必須要完成學業,成人後自己出去打拼,從零開始。三是不要拿上不上學來威脅我們,你是在為自己讀書,我們不求著你上學。四是如果你感覺學習苦和累,甚至索然無趣,那就趁早離開學校,但家裡不會養活你,只要你離開學校就必須離開家學會獨立生存。五是如果你感覺翅膀不硬,那就聽爸爸和媽媽的管教,按著要求把各項事做好,我們遵從一個原則——不勞者,不得食!

  最後說學業問題,當家長讓孩子明確生活目標後,也建立起生活節奏來,並且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前提下,才能和孩子談學業目標,圍繞初中各學科的特點培養孩子學習思維,掌握學習方法,激勵孩子將自己的聰明發揮到極致。如果家長沒有這個能力,你可以請專業的老師來輔助你完成啊。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明明不具備引導和輔助孩子提高學業的能力,還在那指手劃腳斥責孩子不努力,不要說孩子了,連我都感覺到憤怒。

  說實的,關於初中生學習態度消極,甚至有厭學現象的問題,是一個很大的研究課題,這是家庭和學校教育兩者緊密合作才能解決的。放在這裡來解答,真的很難給你面面具到將做法羅列出來,只能給你一些面上的建議。我曾經寫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章,不妨網絡上搜索一下,看看對您是否有幫助。


韓國成老師

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沒有責任感,不知道主動學習,在壓力(甚至棍棒下)都在逃避學習,這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很重要的關聯。

很多父母管教孩子學習的方式是:你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大學就沒好工作。或者是悲情的說教:你沒看到父母為你付出了多少嗎?難道眼睛瞎了嗎?難道你願意一輩子和我們過一樣的生活嗎?

諸如此類的根本不會讓孩子主動的學習,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在孩子還處於上學階段就拿未來來“嚇唬”孩子,才不會起到好的效果。

另外,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和父母捆綁在一起,那麼家長生孩子、教育孩子的目的就不夠單純。

要想孩子主動學習,除了多年持續的幫助孩子建設好的學習習慣之外,還需要不斷的幫助孩子們持續的獲得在學習上得來的成就感。

每個孩子對成就感的理解不一樣,有的孩子認為獲得高分是成就感,有的孩子認為進步是成就感,有的孩子認為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成就感,有的孩子認為老師的讚美是成就感。

只有孩子不斷的獲得成就感,孩子才能主動的學習,才會主動的想要進步。家長在學習中要不斷的幫孩子找到成就感。

最近數學聽說進步了,老師誇獎你上課更認真了,你的同學說你最近變的更努力了……

家長對孩子的關注,每一點的進步都看在眼裡,讓孩子在小圈子中獲得成就感,被關注,被認可,孩子就會激發出無限的學習動力。而家長要努力的是讓孩子不斷的獲得小進步,和他們一起解決困難。

時間上不要想著短平快,用一年半載的時間去改變和教化才行。


九鬥學生心理

孩子不知道學習,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感覺不到壓力與需求,覺得自己現在這樣很好,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成為一群被寵壞而吃不了苦了的孩子。

家長髮現了這樣的狀況後,就要立馬開始改變自己對孩子過度保護的作風,不可以再繼續下去,那樣只會害了孩子一生。

如果一時改不了,就可以花錢先將孩子送到相對比較嚴格的寄宿學校或夏令營,然後同步的調整自己,否則自己不調整,送到哪裡都沒用,孩子心理上永遠沒有辦法真正獨立。

也就是說,孩子之所以會變成這樣,主要的責任是在家長身上,如果真心為了孩子好,就應該要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該嚴格要求的一定要要求。

至於知識技能方面的成績,家長全心交給學校即可,自己只要專心在於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的養成,千萬不要混淆了自己的任務,否則會把自己搞得很辛苦,然後還容易出現反效果。

例如家庭作業,很多家長將孩子的作業完成的非常好,但,問題來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什麼都沒學到,只學到了偷懶,因為他什麼都交給父母了,完成不好只會抱怨父母。

其實,無論完成的再糟糕,只要孩子能親手作,多少都能學到什麼,都會有些成長改變。但許多家長卻自以為為孩子好,急躁的幫孩子完成,於是孩子該有的壓力沒了,學會了懶惰、卸責。

但是如果家長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該幫孩子的例如學雜費,或作業所需的材料費等,這是家長應該解決的,但除此之外,千萬不可害孩子,要保持旁觀者的立場,可以鼓勵或給予建議,但千萬不可幫他作。

千萬記住,我們的任務是要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害孩子無法成長。

所以請將焦點放在如何讓孩子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上,其他的事情,都要儘可能的少管,儘可能的扮演好旁觀者的角色,儘可能的置身事外。

這樣孩子得以順利的學習成長,自己也輕鬆。就是一開始心中會不安,這樣到底好不好、對不對?肯定告訴您,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孩子需要挫折,需要您在他受挫時在一旁鼓勵呵護,但絕對不需要您幫他完成作業。

很多家長就是搞不清楚這些,才把自己搞得很累,然後得到孩子最後被寵壞的結果。


李霽之

確實,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家長無奈,老師沒法,看著孩子揮霍青春而無能為力,確實心痛。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弟子規》中有這樣幾句話: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從文中可以看出,古人教育孩子更注重品行和道德的培養,而把學業的教育置於其後。也就是先要教會孩子做人,人做好了,再做事,做學問。現代社會,恰恰相反,我們都在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少關注孩子的成長。“以分數論英雄”,孩子成績好了,一切都好,孩子成績不好,其他免談。孩子的世界,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不會體恤他人,不懂生活的艱辛,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小學階段,孩子比較聽話,成績可能還不錯,到了初中,一部分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厭學情緒嚴重。其實,追根溯源,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家長從小溺愛、驕縱孩子,有求必應,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孩子沒有覺得生活的不易,哪來的孩子責任心和擔當。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壞習慣可能毀了人的一生。培養孩子應該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

首先: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不要包辦代替,有的父母為了孩子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幹,久而久之,孩子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可能會毀了孩子。

其次: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從小就應該讓孩子懂得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是為了自己的未來積蓄力量。而不是為父母或者老師學習。

第三: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多鼓勵孩子,即使孩子成績不好,也不要批評,指責,而應找原因,想對策,慢慢提高孩子的學習。要知道,被肯定,被關注,被讚美,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也是一種動力。


做父母實在不易。有句話說得好: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情。教育好孩子需要父母的智慧。孩子的成功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導,多點耐心,慢養孩子,靜等花開!!!


靜等花開2579

我想從多個方面來說說這個問題,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第一,這樣的孩子多嗎?先看看我教班級的情況。我現在在初二,是從初一教過來的。這個學校是按照片區入學。進入初中之後絕大多數孩子對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新的目標。他們更加努力學習。責任感有了顯著地增強。那些依然不知道學習的孩子在50多人的班裡僅佔6--7人。並且這6-7個學生裡還有因為自己是體育考生而不重視文化課學習的。

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發現孩子進入初中之後的積極向上的變化,對學習的興趣的變化和學習內容方法的變化,更多的要了解孩子新的目標和理想。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成長和變化。家長要改變自己的一些固有的思維方式,要更高的水平來和已經是中學生的孩子交流和溝通。

第二,怎樣讓升入初中的孩子對學習更有動力?更加努力?更加有責任感和擔當?我的觀點是

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重要性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家長和孩子一定要好好溝通,聽聽孩子的說法,再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告訴孩子。要從讀書對個人、家庭、國家三個層面來討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一種家國情懷,也是孩子學習的更大的動力。

其次,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發現孩子在哪個方面比較有優勢。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優勢讓孩子更加自信和獲得成功的體驗。

還有,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重視孩子的學習,過問孩子的學習,當孩子取得進步要鼓勵和表揚;當孩子有了問題要共同面對,分析和解決。同時,作為父親一定要保持和孩子討論國家大事的習慣,討論當今發生的熱點問題的習慣。討論熱點時一定要做足功課,給孩子正面引導。

再次,孩子閱讀或者學習所需的書籍一定要保證,讓孩子自己去購買自己喜歡或者老師推薦或者家長推薦或者社會學者推薦的書。家庭的這部分開支一定要保證超額支出。

另外,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讓孩子接觸高級知識分子和因為讀書而改變命運的人。可以帶孩子去大學感受大學生的生活和讀書的氣氛,可以讓孩子更多瞭解讀書人良好的素養。

最後,利用週末和假期家庭郊遊或者幾天的外地旅遊,享受家庭的幸福和快樂,使得親子關係比較良好。


童話老師的作業本

大家看到他們的名字榮耀地登在光榮榜時,大家眼裡滿含羨慕,口中都戲稱那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是間接性地看著他們長大,他們從小就在我這裡購買文具,對於他們的努力,我也是從他們母親的口中獲知,他們的優秀不是於生俱來,他們的優秀是他們的父母,費盡心思高質量的陪伴與堅持循循善誘的結果。

自小學入學起,他們的父母就嚴陣以待,認真地對待每一天。

一、二年級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他們的愛好,三、四年級學校學生在學習方面兩極分化,他們做孩子的助力器,時刻關注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變得優秀,讓孩子處在班級及學校優異的位置,讓孩子在心裡上獲得自信與成就感,加入優秀的隊伍,優秀的同學與老師的關注又成了另一大助推器。

五、六年級,他們的父母深感課堂知識喂不飽孩子,他們帶孩子到處訪名師,聽講座,獲取優質教育,從不吝嗇用錢去買知識,讓兒女用成績獲取優質中學的教育機會。當別人家的孩子在外放任自由時,他們的孩子在書桌前、在輔導班,當別人家的孩子在睡懶覺時,他們陪著孩子風裡來雨裡去,風吹日曬,在黙默堅持著。

小學時的自信與好習慣,讓他們到了好的初中,遇到好的老師與成績優秀的同學,更讓他們如魚得水,再加上他們的父母與老師互動的勤,問候得多,成績與成就讓他們的兒女越學越感到前途一片光明,越學越有動力,從父母開始壓迫式地要他們去學,變成了他們自己要學,與自己想學。

還記得那女孩上小學時,我曾問過她媽媽,以後希望她女兒考那所大學,她媽媽告訴我,她希望她女兒大學能上北大。原來這就是原因,一切因為她母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母親就為孩子樹立了目標,為著那目標她們才能不煩日子鎖碎,才能不懼風雨一直向前。

為孩子樹立目標,就是為自己樹立目標,他們很會理性的思考問題,也能堅持去做,這就是不平凡的地方。

做父母的首先要確定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堅定了目標,就必需要為之準備與努力還有堅持,去深入思考那樣做是對,那樣的是錯,只有在父母的帶動與影響下,孩子才能成為你想要成為的優秀孩子。

我的回答,希望能啟發你的思想。


晨光祁祁店希望之光

現狀及原因簡析

初中學生,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了。按理講,學習對自己的意義,以及自己該擔當些什麼責任等道理,是應該明白的。但事實真的讓家長和老師失望。

現在,許多初中學生不想學習,對學習幾乎喪失了興趣,沒有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校混日子。對家人、對學校和老師,甚至對自己,似乎毫無關係,缺乏責任擔當。家長和老師拿他們也沒什麼良策。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方面,家庭條件變好,家長長期慣寵等。二是學校方面,過度追求升學率等觀念作祟,忽視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等。三是社會方面,"讀書無用"的社會現實,依舊普遍等。

對待初中孩子"不想學習,不願擔責”現狀的幾點建議:

1、家校聯合,加強對孩子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教育。家長和老師應以大量的社會實際案例,向孩子長期貫輸學習的重要意義,讓孩子明白,當今社會,沒有知識將寸步難移。

2、學校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應體現公平性,不能歧視任何學生。應將學生的發展進步當作教育的目標,而非僅僅升學率。

3、家長應給孩子確定一個學習目標,但必須符合孩子實際,切忌過高要求。對於不想學習的孩子,發給他各科的學習制定一個相對較低的目標,使他稍加努力便可達到,然後逐步提高。並要對他每點小進步及時予以表揚與肯定。

4、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對成長有益的愛好和興趣,並予鼓勵與支持。不想學習的孩子,一般有他自感興趣的愛好或特長,只要是正當的、有益的,家長應給予支持,並以這個興趣愛好的發展帶動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對這種不想學習的孩子,家長不必再人為加重其學習壓力和負擔,如參加校外輔導班等。只需要求他在學校能安心學習足夠了。


三味聊心屋

應邀回答。孩子要從小就樹立學習的目標!養成學習的好習慣!這樣孩子就會從小認真學習,成為好學生。並且,不管在小學、初中、高中任何階段他都是好學生是愛學習的孩子。



從題主的問題裡看出,題主不是一個很負責的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空白,不然不會說:“孩子上了初中依然沒有責任沒有擔當……”這樣的話。



題主作為家長,從小沒有給孩子指明方向,給孩子培養學習的好習慣。指望孩子長大自己能懂得學習的責任和擔當。作為家長你是很失職的!你

給孩子的所謂責任和擔當是什麼?你讓孩子知道了嗎?你也真心大!想讓時間替你告訴孩子啊!



從題主的問題裡,還知道了這樣一個信息。題主一直沒有關心過孩子的學習,只是指望孩子大了就會懂的學習是為了父母給他的責任還有他自己的擔當。可結果是時間沒有讓孩子變成題主想要的那樣。



題主把教育孩子當守株待兔,想一勞永逸,其結果讓題主很失望。那我告訴你,是你把孩子變成這樣了!神仙也救不了了!誰人也不能替你讓孩子醒悟!因為現在“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據我所知,好學生永遠都會自主地完成作業,不用父母跟在屁股後面催。到了初中還不知道學習的孩子,大都是學習不好或自知自己不是學習的料,所以放任自流。


這個冬季很漫長

孩子上初中了還不知道學習,無點任感無擔當,這樣的家長就要反思一下,以前你對孩子是如何教育的,是不是,孩子,你的事就是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管。

你越想讓孩子專注學習,孩子越不用心,並且變得無責任感無擔當,是你不讓孩子擔當的,怎樣讓孩子學會有擔當呢?那就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讓他們懂得父母工作的艱辛,你可以把孩子帶到你的工地上,讓他體驗一下你的工作,或者你每天勞累讓孩子給你捶捶背,洗洗腳,或者你故意弄個什麼傷展現給孩子,讓孩子知道你掙錢不容易。



另外一個就是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可能一開始他不願意幹,那是你慣的,你可以給他點簡直的家務活,幹完多誇幾句,千萬不要給什麼獎勵,孩子聽到誇獎就有了興致,
慢慢地再給他固定的家務活,讓他每天干,時間長了他就有責任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