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環保業年報業績向好,但行業分化加劇

  • 雖然環保業年報業績向好,但行業分化加劇

近期環保上市企業陸續發佈2017年業績年報。雖然超七成公司預喜,但業績分化加劇現象凸顯。此外,整個環保行業“小散亂”格局仍然突出。

《“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幹企業100家以上。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無論從政策取向看,還是從行業自身發展看,環保業加快兼併重組仍是大勢所趨,未來仍會有一輪併購重組潮。

年報業績向好但行業分化加劇

梳理已披露的2017年年報和業績預告發現,報告期內業績預喜公司達到126家,佔比逾七成;淨利潤同比增長有望翻番的公司就高達46家,顯示出環保行業整體發展良好,相關上市公司盈利持續增長明顯。

從已發佈的年報來看,三聚環保、碧水源、東方園林等龍頭企業的淨利潤均破20億元。其中,三聚環保實現淨利潤25.39億元,同比增長57.02%;碧水源實現淨利潤25.09億元,同比增加35.95%;東方園林淨利潤21.78億元,同比增長68.13%。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環保板塊業績分化加劇。易世達、菲達環保、津膜科技等虧損嚴重,淨利潤及同比利潤增長雙雙亮紅燈。據券商研究報告顯示,淨利潤0-0.5億的公司佔比減小,大於0.5億及小於0的公司佔比增大。

在A股環保板塊上市公司中,2017年年報披露總資產大於50億元的16家企業其總利潤與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增速分別為25.3%和21.6%,而總資產小於50億元的18家上市公司總利潤與歸母淨利潤的增速則分別僅為8.2%和10.7%,大小企業之間的業績表現差異巨大。

 行業“小散亂”格局仍存

環衛行業同樣分散。E20數據中心實時跟蹤的資料顯示,行業中共有5000家左右的環衛企業,但其中初步形成規模的企業僅有一兩百家。

“在市政公用領域(主要指政府付費領域),幾千個縣及市的市政環保設施運營主體本身就是天然的分散狀況。”薛濤進一步指出,2003年特許經營改革促進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數據顯示,現在前十名社會資本在全國整體水務的佔有率已超過20%,新建垃圾焚燒項目的比例高達70%由前十名分配。但是,為投資運營企業配套的上游設備企業和其他一些以工程為主(農村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的細分領域,“小”“散”甚至“亂”的情況依然明顯。

 併購重組仍將持續深化

根據《“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強調要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產業競爭能力。並明確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幹企業100家以上”。

2017年,環保行業不斷通過橫向、縱向併購拓展市場和延伸產業鏈,行業內部、跨行業、跨國併購已經形成一種常態。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環保產業發生併購86起,涉及金額385億元。而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這種併購仍將繼續深化,新一輪併購潮也有望再次掀起。

薛濤指出,環保領域由於固定資產配比不高,所以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進程會比其他領域更快。這個領域的擴張很多通過併購完成,而未來幾年併購仍將保持高熱度。很多小規模的環衛企業在市場化的進程中競爭力低,將在未來3年內被大量擠出或併購。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也認為,環保行業分化和重組仍將加劇,一些龍頭企業的規模和在整個行業的佔比會越來越大。

“運營企業之間的強弱兼併和強強合併才是良性的可持續趨勢,併購將是相當長期限內不衰的主題。”薛濤表示,細分技術中小企業也有被大企業併購的案例,但更多的是眾多中小企業的自我更新和新陳代謝。優秀企業加強併購會時而發生,但直接競爭擠出劣質企業將是更普遍的情況。

“當前發展階段仍然要鼓勵國有資本進入環保領域,關鍵是要有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使得真正有研發實力、有市場開拓與項目運營能力的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佔據更多外部市場的份額。”陳俊豪說。

而從國際經驗看,比如日本和美國,分散的市政基礎設施運營商普遍存在。即便是威立雅、蘇伊士這樣的“法國雙雄”,周圍也會集中不少中小環保技術企業為其提供配套服務和技術創新。薛濤認為,國內未來的環保產業格局,從運營角度來看無論工業還是市政集中度都會持續提高,但是各種技術細分領域會留給大量中小企業足夠的發展空間。考慮到技術創新和環保細分的內在特點需求,在這部分區域,“小散”不是根本問題,“小散亂”才是。而解決“亂”的關鍵,仍需要從環境治理效果出發的各種監管的逐步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