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环保业年报业绩向好,但行业分化加剧

  • 虽然环保业年报业绩向好,但行业分化加剧

近期环保上市企业陆续发布2017年业绩年报。虽然超七成公司预喜,但业绩分化加剧现象凸显。此外,整个环保行业“小散乱”格局仍然突出。

《“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集团,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育骨干企业100家以上。在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无论从政策取向看,还是从行业自身发展看,环保业加快兼并重组仍是大势所趋,未来仍会有一轮并购重组潮。

年报业绩向好但行业分化加剧

梳理已披露的2017年年报和业绩预告发现,报告期内业绩预喜公司达到126家,占比逾七成;净利润同比增长有望翻番的公司就高达46家,显示出环保行业整体发展良好,相关上市公司盈利持续增长明显。

从已发布的年报来看,三聚环保、碧水源、东方园林等龙头企业的净利润均破20亿元。其中,三聚环保实现净利润25.39亿元,同比增长57.02%;碧水源实现净利润25.09亿元,同比增加35.95%;东方园林净利润21.78亿元,同比增长68.13%。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环保板块业绩分化加剧。易世达、菲达环保、津膜科技等亏损严重,净利润及同比利润增长双双亮红灯。据券商研究报告显示,净利润0-0.5亿的公司占比减小,大于0.5亿及小于0的公司占比增大。

在A股环保板块上市公司中,2017年年报披露总资产大于50亿元的16家企业其总利润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5.3%和21.6%,而总资产小于50亿元的18家上市公司总利润与归母净利润的增速则分别仅为8.2%和10.7%,大小企业之间的业绩表现差异巨大。

 行业“小散乱”格局仍存

环卫行业同样分散。E20数据中心实时跟踪的资料显示,行业中共有5000家左右的环卫企业,但其中初步形成规模的企业仅有一两百家。

“在市政公用领域(主要指政府付费领域),几千个县及市的市政环保设施运营主体本身就是天然的分散状况。”薛涛进一步指出,2003年特许经营改革促进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数据显示,现在前十名社会资本在全国整体水务的占有率已超过20%,新建垃圾焚烧项目的比例高达70%由前十名分配。但是,为投资运营企业配套的上游设备企业和其他一些以工程为主(农村环境治理、土壤修复等)的细分领域,“小”“散”甚至“乱”的情况依然明显。

 并购重组仍将持续深化

根据《“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强调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并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集团,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育骨干企业100家以上”。

2017年,环保行业不断通过横向、纵向并购拓展市场和延伸产业链,行业内部、跨行业、跨国并购已经形成一种常态。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环保产业发生并购86起,涉及金额385亿元。而在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并购仍将继续深化,新一轮并购潮也有望再次掀起。

薛涛指出,环保领域由于固定资产配比不高,所以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进程会比其他领域更快。这个领域的扩张很多通过并购完成,而未来几年并购仍将保持高热度。很多小规模的环卫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竞争力低,将在未来3年内被大量挤出或并购。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也认为,环保行业分化和重组仍将加剧,一些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在整个行业的占比会越来越大。

“运营企业之间的强弱兼并和强强合并才是良性的可持续趋势,并购将是相当长期限内不衰的主题。”薛涛表示,细分技术中小企业也有被大企业并购的案例,但更多的是众多中小企业的自我更新和新陈代谢。优秀企业加强并购会时而发生,但直接竞争挤出劣质企业将是更普遍的情况。

“当前发展阶段仍然要鼓励国有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关键是要有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真正有研发实力、有市场开拓与项目运营能力的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占据更多外部市场的份额。”陈俊豪说。

而从国际经验看,比如日本和美国,分散的市政基础设施运营商普遍存在。即便是威立雅、苏伊士这样的“法国双雄”,周围也会集中不少中小环保技术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和技术创新。薛涛认为,国内未来的环保产业格局,从运营角度来看无论工业还是市政集中度都会持续提高,但是各种技术细分领域会留给大量中小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环保细分的内在特点需求,在这部分区域,“小散”不是根本问题,“小散乱”才是。而解决“乱”的关键,仍需要从环境治理效果出发的各种监管的逐步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