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光年外的上帝之眼,是如何形成的?

良良引力波

上帝之眼,距離太陽系700光年,位於寶瓶座(水瓶座)方向,最早發現可以追溯到1824年。被德國天文學家卡爾.路德維希.哈金首次發現,後來《魔戒》上映之後又被很多人稱為索倫之眼。



但是其實我們不能這樣叫它。其實這是個誤區,國際命名明法文規定不能這樣叫,是不正確的誤導名稱,但因為它看上去實在和電影《魔戒》的巴多拉塔頂實在太像了。

科學界其實叫叫它螺旋星雲,(NGC 7293),它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狀星雲之一。從發現至今,一直吸引了天文科學家的關注。它展現了恆星演化最後階段的典型特徵。


研究發現。上帝之眼的行成是恆星演化的結果。這是一顆類太陽恆星坍塌,同時向外劇烈拋射物質所導致。當這顆恆星內部核反應消耗殆盡時,能量不足以支撐起它的巨大外殼而發生坍塌, 形成白矮星,同時劇烈把外殼向外圍宇宙拋射,速度達到每秒40千米,科學家推測這個星雲已經膨脹了將近1.1萬年以上,造成了現在以白矮星為中心,約2.5光年直徑的星雲。

由於過於昏暗,加之距離較遠,拍攝照片曝光時間都是需要以天數來計算,這樣才能把它展示在我們眼前。



良良引力波

謝謝。實際上是人類的想象,與我們在各類景區看到的與人類常見相似的事物一樣,羞女巖,各種佛臉,怎麼形成的。大自然形成萬物,可以有各類形狀,從不同角度形狀不同,但人更願意從自己容易接受角度,去認識他,看待他,宣傳他,記憶他。


解惑去疑

在距離地球只有700光年的地方,位於水瓶座,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正在死去,成為一顆炙熱的白矮星。



它的最後幾千年產生了螺旋星雲(ngc7293),這片星雲溫度高達12000度,強大的熱浪將無數的彗星、小行星等星際殘害推向外太空。

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行星狀星雲的例子,它是典型的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些被驅逐到太空的恆星的外部氣體,就好像正在向下看一個螺旋。剩餘的中心恆星核,註定要演化成一顆白矮星,在塵埃中發出光芒,導致先前排出的氣體發出熒光。“上帝之眼”是行星狀星雲中離我們最近的例子,它是恆星的最終命運,就像50億年後的太陽。
當它耗盡燃料的時候,恆星將其外部的氣體外殼排出,形成一個像螺旋一樣的星雲。恆星的剩餘核心是一個小的、熱的、緻密的殘餘物,它被稱為白矮星。電影《魔戒》上映後,NGC 7293一度被稱為索倫之眼即上帝之眼。


紅色天空0312

星雲的形狀是多姿多態的。星雲和恆星有著“血緣”關係。恆星拋出的氣體將成為星雲的部分,星雲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壓縮成為恆星。在一定條件下,星雲和恆星是能夠互相轉化的。

另外,還有除了上帝之眼,還有上帝之唇的星雲.

還有就是NASAp的一手好圖,美國政府每年好巨資讓他們p圖,實際上並不像圖片那樣樣子的...


小王子和他的狐狸

不說是宋朝時期爆炸的超新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