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语文清话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语文的边界

就是世界的边界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文 | 漆永祥

如果要求每个人谈谈自己对经典的界定,或者列出几部自己心目中的经典,恐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此要谈的是中国文化上的经典,虽然有所限制,但仍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说的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一、从中国古籍的数量谈起

01

什么是古籍?

古籍一般是指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历朝书写、刻印、制作的图书。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广义的古籍还包括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拓本、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等,甚至包括刻有文字的画像砖、铜镜、墓碑、功德碑等。狭义的古籍则专指古代的纸质书籍。

02

中国古籍知多少?

有人曾根据中国历代各种书目进行过统计,从西汉到清末总计共有书籍181755部,2367146卷。实际上,现存古籍的数量远大于此。据中国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献收藏单位不完全统计,现存古籍数量在2700万册以上,如果加上大量存在于民间的古籍,数量至少在3500万到4000万册以上。古代先贤常用 “万卷书海”“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插架森森”等来形容书籍之多。那么在如此多的古籍中,以个人短暂而渺小的生命过程而言,我们该读什么书呢?大家常说:要读经典!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又包括哪些书呢?

二、经典与中国文化上的经典

01

什么是经典?

经,常也,就是常理。典,范也,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即万世常理之典范,永远通用的真理,亦即清儒所谓“万世教科书”(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在现代汉语中,广义来说,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同时,经典还具有普适性与耐久性,也就是说经典是适应于全人类的,是不过时的。如果只适合于某一类人,而另一类人不能读;或者在今日为经典,而百余年后无人观览。那么,就不能算是经典,只能说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的时髦书而已。

02

经学———中国文化的纲要与核心

中国传统目录学以及文化史上,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种。简单地说,经部收录儒家 “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别集等。就四部的重要性而言,古人认为经为纲,史为目,子、集可有可无。

古人之所以对四部有这一认识,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经书给人们提供思想源泉,并指导治理国家。史书供人们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为现实服务。子书是个人学说。集部是华丽的辞藻。清代学者王鸣盛以江河作比,认为集部的辞章 “波澜沦漪,潆洄演漾,足以供人玩赏也”(清王鸣盛 《西庄始存稿》卷二十五 《王戆思先生文集序》)。也就是说像浪花涟漪,有了固然好,没有也不影响江河万古流。

所以,古人有云“一为文人,便无足观”,亦常言“文人无行”“文人无德”“文人相轻”等。古人大抵愿称学者、思想家、经学家、理学家,被称文人,则大不快。古人亦从不以诗文自夸,即此理也。因此,从读书的重要性而言,古人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刚日:单日或晴日。柔日:双日或阴雨日。)经、史是必读的,子、集是闲暇时用来欣赏阅读的。

03

五经四书——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中国人一切思想习惯之本源,多出自 “五经”,分别是 《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若再加上汉初亡佚之 《乐经》,则称 “六经”。六经之说在先秦已有。嗣后经过汉唐的不断增益,至南宋终形成 “十三经”的基本格局。但这十三部经典的核心与基础,却仍然是 “五经”;其他八部书,都是围绕 “五经”服务的。

《周易》之性质,或为算卦,或为理政,或喻天象,或言人事。古人认为,如果学好 《易经》,在天、地、人间做好沟通,那么就会达成理想社会。中国人的许多思维治国理念即产生于此。

《尚书》可谓中国最早的政府公文总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散文文献。中国古代治国论政,往往引用该书中的道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今天的角度看,应毫无疑问属于文学作品。但古人认为此书关涉思想品德、修身养性、行文写作、外交礼仪、博学多识乃至国政兴废。因此,《诗经》在先秦时期就是重要的经典,并此后在诸经行列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仪礼》记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典章制度,涉及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官制典章,并含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思想、仪式规范等,对后世的社会组织、文化观念、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外交方式等影响至大。

《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经孔子整理,并且寓有所谓 “春秋笔法”。此书在先秦时期即已成为经典,得到广泛的重视,常见征引。

所谓“十三经”,即“五经”再加上 “传”(注释)。如《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过去一般将此三传作为注解《春秋》的著作,皆是附于《春秋》而称 “经”。《周礼》《礼记》也同样是附于 《仪礼》而称 “经”。《论语》《孝经》作为门人所记孔子的语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称为是 “传”。《孝经》是讲孝道,自汉代就成为小朋友们的必修课本。其目的在于给孝划分等级,并以孝劝忠、以孝尽忠、以孝治天下,有非常浓厚的政治伦理学味道。《孝经》在 《汉书·艺文志》中已列六经之后,地位得到升格。《论语》是孔门门人所记孔子的语录,也是研究孔子本人的最基本最可靠的宝贵资料。孔子被称为 “万世师表”,又被称为是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音乐家、美食家等,可以把世上所有 “家”的大帽子都给他戴上 (“文革”时期的阴谋家、野心家等也算)。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其言语的《论语》自然便更显重要。汉人虽称 《论语》为 “传”,但在东汉的熹平石经中便已与 《易》《书》《春秋》《公羊传》《鲁诗》《仪礼》等经(传)并列,嗣后也一直位列经书的行列中,为士人所熟习。《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乃古人读书时重要的工具书。它作为解释五经字词的词典,也被认为是 “传”。唐石经中已有 《尔雅》。至于 《孟子》,则是对孟子本人言行的记载。孟子主张行 “仁政”,兴 “王道”,反对战争,力主德政。该书在此前一直位列子部,不入经。宋神宗熙宁年间,遵王安石议,朝廷取士时亦涉 《孟子》,方入经书之列,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

“四书”从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始,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中庸》为“孔门传收授心法”,本为 《礼记》中的两篇,后来被朱熹单独拈出,与《论语》《孟子》合称 “四书”。“四书”主要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有尊严有人格的人,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巨大影响。明清以来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之书后,其影响甚至超过了 “五经”。

因此,“五经四书”就成了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核心中的核心,纲目中的总纲。中国人一切思想的源头,都生发在这几部书中。要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就必须从研读这几部经典开始,舍此而无由。

04

史部书——五经的延伸与扩展

史部书籍的体裁,以传记类与编年类为主。代表作为《史记》与《资治通鉴》。

《史记》原称 《太史公书》,由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所编,为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先秦部分大量参考《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世本》等先秦史料撰成。除此之外,司马迁还重见闻游历,将其所获加以辨析并记于书中。该书以儒家思想为指归。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编的一部长篇编年体史书。该书从体例至编纂方式皆源自 《春秋》《左传》。宋神宗以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赐书名为 《资治通鉴》,有借鉴历代史事以致于治理得当、国家太平之意。

其他各类史书,皆模仿 《春秋》《尚书》《史记》《通鉴》等而成。

05

子部书——基于五经的 “百家争鸣”

至于子部书,主要是诸子百家的论著,后来又包括佛、道二家的著作。

在先秦时期,五经 (六经)是非常重要的典籍,应为诸子所习知。所以我们在《论语》《孟子》《荀子》这些子部书中,可以见到大量的对五经的引用、分析、论述,可谓是对五经的继承与发挥。其中,《论语》与 《孟子》二书,又分别在汉代、宋代得到升格,跻身于经书之列。而在 《老子》《庄子》《墨子》等子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对五经的批评。如 《庄子·天运》一篇引老子之言:“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认为 “六经”只是先王留下的陈迹,而非先王真实之道。在这一角度上,可以认为这些子书主要是对 “五经”的批评与别见。

06

集部书—五经“百花齐放”的演绎与传布

集部所收主要是历朝历代的散文、韵文作品,以及文学批评著作,它们亦与《五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可见后世的各种诗文体裁,几乎无一不是源出于“五经”。不仅如此,“五经”由于其丰富的内容也成为后世文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比如《诗经》中的农事诗、战争诗、爱情诗、政治讽喻诗等,都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泉。

三、民间版的中国文化经典

01

《朱子家礼》

《朱子家礼》,朱熹撰。此书是有关家庭礼仪的著作,共分为通礼、冠、婚、丧、祭五个部分。其内容博采众家、融汇古今。明代规定:“民间婚娶,并依 《朱子家礼》。”(《明会要·婚礼》)可谓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通用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 “三礼”的简约易行版。

02

儿童蒙学读物

中国古代的蒙学读物,始自先秦。自宋以来,比较常见且重要的有 《三字经》《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小儿语》《弟子规》《女儿经》《龙文鞭影》《朱子家训》《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重订增广贤文》等。

这些儿童读物,是开蒙阶段的初级教材。其特点是朗朗上口,便于背诵,简明易懂,富蕴义理。如 《三字经》曰: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古人也重视字形笔画,例如“上大人,孔乙巳”从宋代就已经有了。

《千字文》由于字无重复,其中文字还被用为序数记数法的记号,成为百姓算数、官方账簿及科举考试号舍次序的标记方式,因此老幼妇孺皆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但是如吊、毁、伤、败、死等不吉利的字,皆排除在外,否则如考生在“吊”字号舍考试,又不知答案,岂不上吊耶?

又如《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仅522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经典名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从前咏儿童学习的趣味诗极多,如清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所记:

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

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又有:

开蒙先念三字经,人字乃是第一声。

一字念了一个月,字之倒正未分清。

清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亦引一诗云: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齐逞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

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字文》等蒙童读物,就是民间版的“五经”“四书”,在中国古代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们也就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典。

四、古代儿童与青少年读书之法

元代程端礼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原本是为其子弟编的按年读书规划,因为他编得好,就成了后世读书人家模仿学习的榜样。他说:

自八岁入学之后,读 《小学书》正文。(卷一)

《小学书》指朱熹所编 《小学》(或称 《朱子小学》)。《小学》六卷,分内外篇。内篇立教、明伦、敬身、鉴古,外篇嘉言、善行。立教是为了明伦,敬身也是为了明伦。什么是明伦?明伦便是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

那么,如何读书呢?请看:

日止读一书,自幼至长皆然。……随日力性资,自一二百字,渐增至六七百字。日永年长,可近千字而已。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倍读百遍,又通倍读二三十遍。后凡读经书仿此。自此说 《小学书》,即严幼仪。大抵小儿终日读诵,不惟困其精神,且致其习为悠缓,以待日暮。法当才完遍数,即暂歇少时,复令入学。如此,可免二者之患。(卷一)

我们总是说古人如何死记硬背,如何愚昧地机械地教 “四书五经”,实际从程端礼的教学方式可以看出,古人教书也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而且,考虑到小朋友的记忆力与耐久性不够,读书时间长了就会精力不集中,所以读几遍书,就休息一会儿,让孩子玩一会儿,这不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间操吗?

程端礼尤其强调八岁的小朋友“即严幼仪”。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也就是说,从八岁开始,要学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礼仪规范,二是各科基础知识。而我们今天只学习后者,把前者给有意无意地漏掉了,这样才导致在“小学教爱国主义,大学教打水扫地”的尴尬局面。

读到了一定的程度,程氏接着说:

《小学书》毕。次读《大学》经传正文,次读《论语》正文,次读《孟子》正文,次读 《中庸》正文,次读 《孝经刊误》,次读《易》正文,次读《书》正文,次读《诗》正文,次读《仪礼》并《礼记》正文,次读《周礼》正文,次读《春秋》经并《三传》正文。前自八岁,约用六七年之功,则十五岁前,《小学书》《四书》诸经正文,可以尽毕。既每细段看读百遍,倍读百遍,又通倍大段,早倍温册首书,夜以序通倍温已读书,守此,决无不熟之理。自十五志学之年,即当尚志。为学以道为志,为人以圣为志。(卷一)

注意,十五岁相当于我们今天初二或初三年级的时候,就是 “尚志”之年,你应该认真考虑你将来是从政、经商、务农还是混日子了。然后如何读呢?

《四书》本经既明之后,自此日看史,仍五日内专分二日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本经传注,倍温诸经正文,夜间读看玩索温看性理书,并如前法。为学之法,自合接续明经。今以其学文不可过迟,遂次读史,次读韩文,次读 《离骚》,次学作文,然后以序明诸经,览者详焉。(卷二)

《通鉴》、韩文、《楚辞》既看既读之后,约才二十岁,或二十一二岁,仍以每日早饭前循环倍温玩索 《四书》经、注、 《或问》,本经传注,诸经正文,温看史,温读韩文、《楚辞》之外,以二三年之工,专力学文。既有学识,又知文体,何文不可作?(卷二)

专以二三年工学文之后,才二十二三岁,或二十四五岁,自此可以应举矣。(卷二)

二十二三岁刚好是今天本科生毕业的年龄,饱读经书的古代才子们,才初踏上科举考试的万里长征!

看了这份书目,我们应该既感庆幸,又感震惊。庆幸的是我们不必天天读古文,不必三年一大比,考到八十岁还是一个秀才;震惊的是古人是如此读书,如此用功,如此肯下功夫。我之所以列这份书目,并详细叙述古人读书之法,也是希望通过对比他们的读书精神,来看看今天的你我在如何读书和学习——我们是不是有些对不起古人,对不起老祖宗?

故为今之计,欲读中华经典,了解传统文化,养雍容淡泊之致,撰雅洁明丽之文,则仍须阅读最基本之经典。择定一部,仔细品鉴,天长日久,则醇厚渐植,美德养成,坚持十年,必有良效!

本文摘自漆永祥著《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原题为“中国文化经典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读者互动

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经典

ID:ljyuwenqinghua

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划 /主编:李节

/编排:马宇腾(实习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