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漢人的地位如何?

百變的UFO

大家都知道清朝實行滿漢雙軌制,朝廷任官也都是滿人為尊。即使是一個沒文化、沒本事的滿族人,也能騎在科舉出身的漢族官吏頭上。朝廷中一些掌握實權的職位,多以滿人執掌,平級的漢族官員也要以滿族官員的意思為主。直到慈禧太后主政時期,局面才稍有改善,漢人官員才有抬頭做人的感覺。


話分兩頭說,漢族官員雖然在權力方面受制於滿人,但漢族人的文采好,會寫文章,一些看起來清要沒實權的官職,譬如翰林則往往是漢人佔據多數,漢人官員說了算。那些文化水平的低的滿族官員,也確實在文采詞章上無法與漢官抗衡,沒多少插話的機會。這就給了漢官用文字來“解恨”的機會。


比如,史官的職位一般都是漢人來充當,在位大臣們編寫傳記時,這幫漢族的翰林們就有的舞文弄墨了。朝廷的不是重滿輕漢、重武輕文、重出身輕才能嗎?翰林們就在寫本朝歷史的時候,“重漢人輕滿人,重文臣輕武臣,重翰林輕他途,重近省輕邊省也。”樁樁件件都跟現實的政治對著幹。


大體來說,他們對滿洲出身的人、來自邊疆的人、武官出身的人統統不待見,寫人家的傳記就寫幾句話,草草了事。翰林多出身江浙地區,對於自己來自江浙的同鄉官員們,則盡力去粉飾。詳細記載他的升遷過程,皇帝對於他的嘉獎賞賜,連篇累牘,事無鉅細。遇到自己喜歡欣賞的官員,就隱匿批評,只留下褒獎的話。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官員,就重點記錄批評他的話,淡化對他的正面評價。


終於有一天,康熙皇帝看不下去了,康熙二十九年十月發下諭旨,狠狠批了翰林們的歪風邪氣:“凡撰擬文章,皆翰林官職掌,理當加意詳慎,克肖其人,何可意為輕重。”從面上告誡翰林,要規規矩矩搞材料,下筆要慎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隨便寫。康熙帝批評這些翰林寫祭文的時候,對於旗人就隱藏表揚的話,對漢人就粉飾功績,厚此薄彼,十分可惡。


康熙為什麼會突然發怒?原因是他看到翰林為他舅舅佟國綱寫的祭文,胡亂比附,惹惱了康熙。佟國綱可是康熙皇帝的大舅子,對於愛新覺羅的江山有大功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派遣使團前往尼布楚與沙俄談判議定邊界。清朝使團以索額圖居首,佟國綱為輔,《尼布楚條約》成功簽訂,康熙帝龍心大悅,佟國綱自然也被視為有功之臣。第二年,佟國綱隨康熙帝征討噶爾丹,在平叛的過程中不幸中彈身亡,為國捐軀。作為皇帝的大舅子,佟國綱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而翰林張英寫佟國綱的祭文,把他與王彥章相提並論,變成一個作戰失敗被俘獲的敗軍之將,不僅丟了佟國綱的臉,更丟了大清國的臉。


生猛歷史

清朝統治者努力不讓滿人被漢化的同時也採取了幾項措施來

推動漢人臣民“滿化”。滿人強加給漢人三項文化政策:剃髮、易服、滿文。

清文是滿清國語(也就是滿文)也屬於官方文字之一,中文也屬官方文字之一。

漢人被“滿化”的第三個例子,是清朝將滿語和漢語作為兩種官方語言。統治者要求許多官方文件同時用漢文和滿文書寫。正如陳捷先所統計,在整個清朝,“諭旨、奏摺和所有官方檔案,甚至是鐵、石的銘文都用滿文書寫”。此外,清朝統治者還堅持一些漢人臣民必須學習滿語。但是,語言的使用範圍比服飾的範圍更有限,只有少數官方精英需要使用滿語。有人建議滿漢士人都學習滿文。嘉慶皇帝卻否定了這一提議。在清朝,只有一些翰林院的成員—進士出身的士人精英—被強制要求學習三年的滿語課程。這一規定到19世紀早期依然實行。林則徐(1785-1850)在1811年中進士,作為翰林院的成員之一,他也曾經學習滿語。到了19世紀末,漢人官員似乎已經不再被要求學習滿語。但是,由於清朝統治者一直以來在全國推廣普及滿語的努力,滿語不可避免地對漢語產生了一定影響。一些滿語詞彙開始進人漢語中,尤其是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一些特殊詞彙。例如章京(滿語“秘書,’),筆帖式(滿語“滿人文書員”),甲喇(滿語“旗人軍隊”),牛錄(滿語“旗人佐領,’)。滿人的印記同樣體現在從北京到盛京的語言中,這兩個城市都有大量的滿人人口。當地的方言都雜揉了一些滿語詞彙,構詞和語法方面都顯示出了這一特徵,根據斯蒂芬·瓦德雷(Stephen Wadley)的研究,這些方言受到了滿語和阿爾泰語系其他語言的影響。清朝時期的文化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滿人的漢化,同時發生的,還有規模相對較小,結果也不甚明顯的反作用過程:漢人的“滿化”。到了19世紀末,並沒有哪一種民族文化可以完全勝過另一種。儘管兩個民族在二百多年中一直生活在一起,但人們依循的文化傳統還是徑渭分明。

清朝時期對待漢族的政策··

清朝對漢族最根本的是以漢制漢!其他都是次要!··

 (一) 推行“漢法”

  滿族入關以前已經建立了以議政王大臣會議為核心, 八旗制度為骨幹的一整套頗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入關以後為了適應不斷擴大的統治地域和更加複雜的統治局面, 主動仿效明制, 在原有政權機構的基礎上, 進一步“參金酌漢”, 不斷進行改革, 制定了一系列相適應的典章制度, 創建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整的統治機構, 形成了以滿族貴族為主體聯合其他民族統治階級的統治體制。如仿明制設立戶、吏、禮、兵、刑、工六部, 統一管理全國的軍事、民政、刑獄諸事宜。仿明內閣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地方官也依明制, 設置總督、巡撫和州縣官。入關前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能不斷地被削弱直到最後被取消, 八旗制度雖然有所保留, 但是八旗的生產職能已經弱化, 八旗組織由軍政合一的組織逐步演變成了單純的軍事組織。

  (二) 推崇儒學

  儒家思想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內核, 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與主體意識形態, 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一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 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滿族在沒有進入中原之前即後金政權時期就已開始注重對漢文化的學習, 並重用了范文程、洪承疇等一批漢族官員士人。定鼎中原後, 通過對漢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觸、瞭解, 更是積極主動地學習、汲取漢文化。組織人力對傳統文化的漢文典籍進行翻譯、整理、編撰, 如《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子史精華》等鉅著問世。另外, 讓八旗子弟接受漢文化教育, 八旗官學的學習的內容多以漢文化為主, 考試內容主要是漢族的四書五經等內容。

  (三) 籠絡地主和知識分子

  滿族統治者深知, 要打破民族界限, 滿族貴族與漢族地主階級必須構建利益共同體, 才能維護自身的統治, 除了要依靠滿族貴族和蒙古貴族的力量, 還要依靠漢族地主和知識分子的支持, 才能不斷增強統治力。清朝統治者在入關前, 就積極爭取漢族官僚和地主的支持, 注意發揮漢人統治階級的作用。入關後, 提倡“滿漢一體”, 採取各種措施籠絡漢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 對於前明的宗室、官僚明確規定: “各衙門官員, 俱照舊錄用。……其避賊回籍, 隱居山林者, 亦具以聞! 仍以原官錄用”。清朝統治者在入關後的第二年就正式實行了科舉取士制度, 通過考試選拔官吏, 給漢族

  讀書人入仕開闢了道路, 受到了大部分漢族知識分子的擁護。漢族地主可以通過科舉、捐納等途徑做官, 使漢族地主階級與知識分子恢復舊業, 與清政府結成利益共同體。通過這些措施, 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與清朝統治者之間的矛盾, 籠絡了漢族地主和知識分子, 爭取到了漢族的合作勢力, 擴大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四) 旗民分治

  清朝統治者為了避免滿漢衝突, 實行了“旗民分治” 的政策, 但是“旗民分治” 的種種規定,都是旗人優於民人。旗民兵餉不同, 八旗兵丁俸餉高於綠旗漢兵, 八旗兵有軍功者, 予以功牌,“兵部計其敘功, 與之世職”。而綠營兵則大為遜色, “核計功加二十四次, 始敘一雲騎尉, 較之八旗功牌, 殊為屈抑”。旗民分居, 內城由八旗駐守, 漢人遷到外城, 儘量避免滿漢雜居產生民族間矛盾。旗民在訴訟方面不同, 旗人不歸一般司法機關管轄, 要由步軍統領衙門和內務府慎刑司負責審理。旗民不同刑, 旗民可以枷號代刑, “凡旗人犯罪, 笞、杖各照數鞭責, 軍、流、徒免發遣,分別枷號。”旗民收監不同, 旗人犯罪不下普通監獄, 而下內務府監所, 或圈入八旗高牆之內, 宗室貴族入“宗人府空房”。

  (五) 以漢治漢

  “以漢治漢” 的政策與歷代漢族中央王朝所採取的“以夷治夷” 的政策的思路是大體相同的。在漢族聚居區, 用漢官管理漢民, 能夠減少統治阻力與統治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滿漢之間的矛盾,協調滿漢關係, 得以鞏固統治。因為, 漢官更熟悉漢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情況, 漢官在漢族聚居的地方工作具有工作上的便利與優勢, 能夠拉近與漢族民眾心理上的距離, 漢官是清朝政府與漢族民眾聯繫的橋樑和紐帶。清朝在漢族聚居的地方的巡撫多為漢族, 據統計、考證, 順治六年(1649 年) 全國有26 位巡撫, 其中有滿族巡撫1 位, 漢軍巡撫6 位, 其餘19 位皆為漢族,漢族巡撫佔73%。光緒二十三年初(1897 年) 全國有巡撫15 位, 除兩位滿族巡撫之外, 其餘13 位巡撫皆為漢族, 漢族巡撫佔87%。

  (六) 滿漢官異制

  清朝在官制上實行的是滿漢復職制度, 而實際上漢員班列皆在滿員班列之下。清朝實行官缺制度, 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滿官缺多於漢官缺, 且都是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 漢缺都是次要職位, 嚴禁漢人補滿缺, 且滿人可以補漢缺。地方政權也是如此, 總督一級多由滿人擔任,知府、知州、知縣則多由漢人擔任。而邊疆大吏如駐防將軍、副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 則由滿人專任。就全國官員總數而言, 漢人多於滿人, 但京城內外文武要缺, 則滿人多於漢人, 保證了人數較少的滿人集中控制中央和地方的要職。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 乾隆50 年(1785) 中央機關官缺計: 滿缺2751 缺, 八旗蒙古缺253 缺, 八旗漢軍缺142 缺, 漢缺558 缺。至清末, 清朝的統治日益衰微, 掌握大權的漢官人數才不斷增多。

  (七) 滿漢通婚

  和親、聯姻、通婚是我國古代在處理民族關係上所採取的慣用策略, 通過、聯姻和親或通婚可以緩解民族間的矛盾、調解民族間的關係。滿族在入關前, 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就曾與漢人通婚, 對投降的漢族官員和官兵配給妻室, 以穩定軍心和民心。努爾哈赤將孫女嫁給撫順守將李永芳為妻,將宗室女嫁給李延齡為妻。順治帝選漢官之女入宮為妃, 並準滿漢官民相互婚娶。順治五年八月世祖諭禮部: “方今天下一家, 滿漢官民皆朕臣子, 欲其各相親睦, 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 有欲聯姻好者, 聽之。”

  (八) 圈地、投允和逃人法

  1644年大量的滿族人、蒙古人和其他民族的成員進駐北京, 首先面臨的即如何解決這些人的生計問題。為了解決入關者的生計問題和旗兵給養, 滿族貴族入關後圈佔漢人的無主土地和荒地, 作為皇莊、王公勳戚等貴族莊田。順治元年甲申十二月乙卯朔丁丑下令: “凡近京各州縣民人無主荒地, 及明國皇親、駙馬、公、侯、伯、太監等, 死於寇亂者, 無主地甚多, ……盡行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但在實際圈地的過程中, 圈的不僅是無主荒地, 有主荒地也被圈佔了, 造成了被圈佔土地的人民流離失所。與此同時, 滿族統治者還實行了“投允” 政策, 強迫漢族農民投充成為滿族貴族的“包衣”, 以增加莊園裡的勞動力。為了防止奴僕逃跑, 清廷又制定了“逃人法”。通過圈地、投允和逃人法, 滿族貴族雖然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 但卻深深的激化了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 使社會秩序動盪不安。所以, 到後來上述弊政被逐漸廢除了。

  (九) 剃髮易服

  清朝統治者在入關前和入關初期強令投降的漢人效法滿族人的髮式和衣著風俗, 在入關前1636年皇太極稱帝時, 就明令公佈“凡漢人官民男女, 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 男人不許穿大領大袖, 戴絨帽, 務要束腰; 女人不許梳頭、纏腳”。順治元年五月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 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各官痛改故明陋習, 共砥忠廉。”清朝統治者實行剃髮易服政策的目的是, 以是否剃髮易服作為判斷是否歸順清朝統治的一個標準。多爾袞在順治元年五月講到剃髮令時說: “予前因歸順之民, 無所分別, 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

(閉關鎖國)

實際上這也是清朝對待漢族的一種政策,最開始閉關鎖國的原因就是阻止漢人隨意遷移,以防對國家不利!

至於大家所說的文字獄··實際上這對滿清治下所有名族都是通用的!因為文字獄本身就是為了防範所謂讀書人借用詩詞隱射朝廷得位不正!煽動人心!對朝廷不利·····

還有所謂文化斷送那是無稽之談,其實滿清只是強化了明朝官方的那一套····自己並未多加改動·····理學和八股文····突如其來的強權政治才葬送到了明末的思想風潮······實際上,明朝的思想風潮難道不是建立在中央強權衰弱的情況下才誕生的嗎··清末的思想風潮也產生了呀·強權意義上··清初和明初何其相似,明中期與清中期也是何其相似,明後期和清後期都一樣的在西方的影響下都開始了思想風潮·······好吧·這段話估計會引發爭論,這只是我一人見解··你們就無視好了


公考衙門

終清一朝,漢人一直是皇帝既不得不用又多加防範的二等外人,皇帝信任的滿族人是家奴,而漢人是永遠不可信的外人。

漢人在清朝地位的如何可以分兩個時期。

一是清初入關得天下以後,由於漢族人口龐大,又不可能全部滅族,也沒這個實力,所以只能是需要用漢人的地方就重用,但是絕不會給其太大權利,所以這一時期,漢人只能任勞任怨,需要時候就去勤勤懇懇的幹,沒用了以後就打壓打壓,而民間,滿人都是上等人,漢人皆是下賤之人,滿人擁有很多特權,漢人只能是被壓榨的對象。

二自清晚期太平天國起義以後,聲勢越來越大,一度控制江南幾個重省,內憂外患下咸豐皇帝無奈之下承諾“平太平天國者封王”,其本意是滿人貴族中出現一個可用的大將平了這場動亂,封與自己人,誰曾想,八旗子弟早已不堪重用,綠營也是承平日久,兵備鬆弛,也是不堪一擊,最後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而這個時候漢人曾國藩就崛起了,最後平定太平天國,其一手發展的湘軍及其繁衍出去的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基本上承包了晚清最後幾十年裡國防,晚清的武力支撐都靠漢人軍隊,漢人的地位扶搖直上,基本上晚清後期全國的巡撫總督都是漢人,這時期地位還好。

整體來說,清時漢人地位是很低的,滿漢之分豈是電視劇中那麼一桌滿漢全席可以皆大歡喜的,歌頌清盛世中,背後亦不知多少漢人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而死。


宋安之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封建朝代,一直都是滿人掌權。當然,他們也做了一些壓制漢朝的事情,讓漢朝人民成為他們的臣民,多數服從少數,鞏固自己的政權。


一開始,清朝入關就要求剃髮易服,漢族人剃髮,這一舉動,讓許多具有反叛精神的漢族人在掙扎中死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樣的強制性改變髮型讓許多漢人默認了清朝的政權,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漢人在清朝還要學習滿文,大氏族與滿人聯姻,清朝政府拉攏這些大氏族和大地主,以同化他們。而底層的貧苦百姓,雖然也進行減稅,但依舊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清朝,漢人始終被稱為奴才,必須努力工作。而滿八旗子弟,則可以整日悠閒的玩鳥喝茶。慈禧太后有句話:“寧許洋人,不許家奴。”由此可見,她是多麼害怕大權落入漢人之手,所以自始至終,漢人在清朝也只是個打工的。


歷史密探

滿清入關後,雖然沒有像元朝那樣制定所謂的四等人制度,但是在清朝中前期,漢人的地位還是相對比較低的,清朝中前期統治者們堅持所謂“首崇滿洲”的政策,這種政策的主要體現包括:

滿漢不平等:

首先,滿漢之間是不能通婚的,滿人可以與滿人,也可以與蒙古人,還可以與漢軍八旗通婚,但是不可以與漢人通婚,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民族歧視政策。一直到清朝統治的最後十年,這種政策才得以改變。

其次,漢人和滿人在政治資源分配方面也是不平等的。在清朝,進入仕途主要依靠科舉,而漢人所擁有的學額和科舉途徑遠遠比不上滿人和蒙古八旗以及漢軍八旗,因此,漢人之間的競爭程度遠遠甚於滿人。而在任官制度方面,清朝實行嚴厲的官缺制度,即滿官缺,漢官缺等,雖然在中央層面的六部都實行了滿漢復職制,但是實際上在各個重要崗位漢人和滿人所獲得的機會是完全不平等的。而且為了防止漢人武裝再度起義,清朝統治者在全國各地的重要城市都設置了駐防八旗,以監督漢人綠營部隊。

再次,在清朝初期,滿人在經濟層面是可以擁有更大的特權的,比如滿人可以圈佔漢人的土地,並且可以擁有比較大的特權。而漢人在文化領域也遭到了清朝統治者的打壓,不斷出現文字獄,漢族知識分子一直被打壓。

漢人地位提升:

在清朝中後期,漢人的地位則不斷提升,因為滿清的支柱已經不可靠了在清朝中後期,不得不依靠漢人武裝。因此清朝中後期出現了所謂的“湘淮勢力”崛起現象。許多漢族士紳可以位居要津。到了清末新政時期,已經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平滿漢畛域運動,滿漢之間的差異被進一步消除。

因此,整個清朝時期,漢人的地位實際上是經歷了一個V字型的反彈。


青年史學家

漢人在清朝的地位要看是什麼樣的漢人,如果是平民農民,那肯定是要被一些比較自負且有點實力的滿人欺負。

如果是為官的要看你做的官大官小,例如,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都是漢人,尤其是李鴻章,李鴻章身為晚清重臣深得慈禧老太婆親信,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其實不僅僅是滿人欺負漢人,有時候漢人也要欺負漢人,讀過馮驥才的《泥人張》的都知道,靠販鹽賺下金山的張錦文當年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所以海仁收張錦文做乾兒子。有了這乾爹,張錦文當然就是橫霸街頭的主兒,後來被泥人張張明山給吃了一癟。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不論是不是漢人,在清朝,你如果為滿清賣命,且位極人臣,地位當然沒得說,若你是平頭老百姓,那你的地位可能不高,可能就是二等公民!


夜店金腰帶王司徒

在清朝,漢人始終都是奴才。旗人永遠高人一等。第一,滿人也就旗人出任高級別的官,漢人不能進入權利核心。第二,漢人入仕要經過科舉考試,滿人可以世襲,舉薦等。第二,滿人是職業軍人,不從事生產勞動,滿人的生活全靠財政供養。第三,滿漢禁止通婚,滿人女子不能嫁給漢人,但漢人女子可以嫁給滿人。

滿清貴族從來沒把天下漢人當作普通人,在他們眼裡永遠都是奴隸。清未與八國聯軍和淡時慈禧竟無恥的說:“寧予外族,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可見國人在他們心的地位。


雲臺山閒人

上面扯那麼多我來個簡單明瞭的

滿族(貴族)>蒙古族(貴族)>漢族(士族)>其他民族(士族貴族)

滿族(平民)=漢族(平民)>蒙古族(平民)>其他民族(士族貴族)

滿族(旗人)>蒙古族(旗人)=漢族(旗人)>其他民族(旗人)

對滿族的特殊待遇只對旗人有效,對普通的滿人是沒有效的非旗人的滿人與普通漢人的待遇無異。蒙古優待僅是對蒙古貴族而其他的蒙古人是沒有什麼優待的甚至比漢人都差


苟或

比元朝時期漢人好的,但是一樣是壓榨奴役的對象!清朝時期康熙乾隆對文化進行大清洗,漢人很多優秀的理論被抹殺,只留下符合滿清統治的文化被留下來,形成了幾百年奴性文化,甚至有些還遺留到現在!普通漢人生活中遇到旗人總是低一等,清初旗人勳貴跑馬圈地,漢人全成了奴隸!電視雍正王朝裡有一幕,老八他們逼宮雍正,漢人狀元為雍正說話,被老十指著鼻子罵,漢人就算是狀元,也是滿人的一條狗!雖說是電視劇,但是當時漢人地位就是這樣。直到清後期,漢人大臣慢慢在朝中掌實權,兵權,漢人才好些!還有乾隆時期很搞笑的乾隆版凌煙閣功臣全是滿人!


風中有條笑抽的魚V5

清初滿人壓榨漢人很厲害,但政權穩固之後也不得不被漢化,越來越多的漢人做官,到後期基本都是漢人做官,滿人那點小人口基本就龜縮在皇宮裡混日子,滿族衰落滿族文化衰落,而漢族人口都突破幾億了,把滿族滿洲老家都佔滿了。滿人官員全是窩囊廢,名存實亡。清末完全是漢人掌握朝廷,滿人除了佔了個皇宮給滿族官員特權實際上也干預不了漢人什麼,最後還把那群滿族官養成了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