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夏日纳凉,鸣虫嘤嘤,秉烛夜读,好一番惬意。只是,总有几只蚊子,着实让人头痛。虽然手中有蒲扇挥舞,总避免不了被蚊子钻了空子,袭扰几口,甚是烦扰。赶紧点上一盘蚊香,如同诗人陆游曾写到的那样,“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蚊香袅袅,夏夜安然。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

1937年,一首《何日君再来》,随着歌舞电影《三星伴月》的上映,马上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歌曲。刚刚成名的周旋,饰演女主角,在与情人分手的时候,情绪伤感地唱起了这首歌曲。旋律低回委婉,歌词贴近口语,探戈舞曲的节奏,缓慢但流动感强。这首作品,也成为了传世经典。其实,这部歌舞片,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广告植入电影,它的投拍人,正是当时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创始人方液仙。其所创立的“三星”品牌,取意“福禄寿”三星,旗下的“三星”牌蚊香,是我国第一款现代蚊香产品。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蚊香,成为夏日里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自宋代就已开始。宋人陈藻《乐轩集》的“入寿昌县界”写下“野店蚊烟接,官途松吹长”。“蚊烟”就是古时的蚊香。中国人自古就有“焚香祭祀、避疫”的传统习俗,这样的习俗,也自然产生了驱除蚊子的妙品。把蒿草、艾草编织成草绳湿润后点燃,发出的浓烟可以驱蚊;富贵人家有熏炉,既可芳香室内空气,又可驱蚊。宋代冒苏轼之名编写的《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在这个炎热的季节,蚊子是特别多的。在蚊香点燃后,它的烟便袅袅升起,一股并不难闻的气味也即刻充斥了屋内的空气。这种气味闻起来像是在中国人家中和寺庙里燃香后的味道。然而,这种“享受”对蚊子来说却是无福消受的。因为在燃香后的两到三分钟内,就听不到嗡嗡声,蚊子们都无迹可寻了。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尽量找到制造这种“古怪”小玩意儿的成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又去了一趟那家商店。在这家店的其中一个地方,佣工们搅拌着制造熏香的各种用料。而另一个地方是其他一些佣工忙着做蚊香。老板对我非常礼貌和尊敬,并问我是否找到了我所要的蚊香。我回答说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蚊香了,然后,开始问他一些关于成分的问题,配制的比例和制造方法。他侃侃而谈,告诉我蚊香有如下用料:即,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一种叫做硫磺的矿物质。

——摘自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居住在华人之间》(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1857年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蚊香第一次被欧洲人了解,正是透过罗伯特·福琼,他曾在1839 —1860年间,由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四次来华调查经济植物及引种。这个人并不是作为一个植物学家被后人铭记,他从中国偷走了茶树种子和制茶技术,让印度、斯里兰卡成为茶叶生产大国,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地位,所以后人把他称为改变世界的超级盗贼—茶叶盗贼(The Tea Thief)。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1888年,日本人上山英一郎以中国的蚊香为蓝本,结合他掌握的除虫菊材料,请来线香的工匠师傅,花了两年时间,开发出全球第一个除虫菊棒状蚊香。一开始,这种细长的线型蚊香,燃烧的时间比较短,只有1个小时左右。经过多次试验,和妻子的建议。上山加粗了蚊香的线型,以一支圆棒为中心,将两条粗型蚊香,卷成漩涡状。1902年,效力能够持续7小时以上、漩涡状的蚊香正式上市。这种涡旋状的蚊香,正式我们熟识的,自问世以来,这一工艺一直没有改变。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日用之器—蚊香

一只不起眼的蚊香,历经千年,贯穿着那么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就是生活的奇妙吧,越是日用品,也许越平凡。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普通。很自然的在那里,并不引人注意,却又默默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交织在生活中每一个传奇的故事里。

日用之器—蚊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