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三徵高句麗”是為了什麼?

一些史事八卦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看隋煬帝是否英明。看了很多人的觀點,多半說高句麗地緣地位重要啊,隋煬帝為消耗關隴貴族啊。但問題是:隋煬帝自己是否知道?

由於各種原因,隋煬帝已經被洗白成一個英明皇帝了。很多人衝上來就一句話:隋煬帝不是昏君,他只是步子邁得大了點。

問題是以前人們對煬帝的看法真來自《隋唐演義》和李唐王朝的抹黑嗎?如果這樣說,那你真的是沒自己動大腦思考。無論隋煬帝被現代人吹捧得多麼英明神武,他十四年就丟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那是事實。相比之下,歷代昏君也就一個胡亥可比。這樣不是昏君,誰是昏君?一個皇帝,連十多年後的事都看不明白,還扯什麼遠大眼光,子孫後世?

相比之下,被現代人作為煬帝的對比,黑得很慘的李世民就要好得多。很多人說他和煬帝一樣徵高麗,都沒取勝就可以兩者同日而語。問題一個喪師百萬天下震盪,一個其實只是沒完成戰略目標。非要說兩者可相提並論的話只能說是不顧具體事實。而且煬帝最大的特色就是會說漂亮話,真要相信他說的每一個字只能說太幼稚。

至於所謂“關隴貴族”,事實是三徵高麗後關隴貴族就算不是實力毫髮未損也是可以左右天下局勢,要不何以建立唐朝?而隋煬帝本人卻被屬於關隴貴族的宇文化及殺死。就算他有消滅關隴貴族的初衷。也是撿芝麻丟西瓜的典型,還有什麼“英明”可言。

更進一步來說高麗地理位置重要也不是煬帝打高麗的直接理由。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可中國為什麼不去打那裡呢?原因還是那裡的人對中央政權產生威脅,吹捧成為煬帝高瞻遠矚就是倒因為果了。煬帝根本沒有那麼長遠的眼光,他只是做了一個正常皇帝面對外部威脅的應有反應。而且還有個內在原因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彰顯所謂“天子之威”,其實這對他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當年南征陳國時他就這麼做,無意義的調動大量人馬,於是延誤了渡過長江時間,差點貽誤戰機。戰後又對抓住時機滅陳的名將韓擒虎心生妒忌。因為這原因,徵高麗他做的很失敗。如果說李世民只是戰略失敗,他是戰略戰術的雙重失敗,不但浪費了大量國力,還刺激了野心家的胃口,試問連這麼小的高句麗都輸成這樣,這個王朝也就是外強中乾。這就是隋朝亂局的源頭。三徵高麗不克,對中原王朝的聲譽造成了很大損害,隋朝戰死士兵的屍體還被高句麗人築成“京觀”用來耀武揚威。而唐太宗則通過軍事和政治手段毀掉了這些,把士兵屍骨聚在七個廟宇安葬超度,取名“憫忠寺”,一個“忠”字標明瞭這些士兵的立場。

關鍵是很多人讀史不細,人云亦云,信奉“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僅僅因為煬帝是徵梁名義上的主帥和下達了修隋唐大運河的命令,就把他吹捧成千古明君,偉大的軍事家。卻不看它在這些事中真正起到的作用。事實上煬帝的缺點在徵高麗的過程中表露無遺。首先不考慮地理環境,盲目調動過多軍隊。同時又輕信敵人,被對方拖延了時間。連軍隊的補給問題和敵國的地理環境都沒清楚認識的人可能有正確的“戰略地緣認識”?他不滿的只是高句麗王屢次不表示臣服,冒犯了其“天威”。所以要列堂皇之陣,平定高麗,殊不知正是他的屢次征伐失敗,才快速了高句麗的快速成長,最終成為李唐王朝不得不直面的威脅。它就像一個庸醫,在病人尚是小患時胡亂用藥,釀成大病,醫得病人傾家蕩產,自己身敗名裂。等到病人被名醫治好了,一幫閒人來表示聰明瞭,就說:“我們都冤枉那個醫生了,這本來就是大病啊!”何其可笑。

所以要實說隋煬帝三徵高麗的目的。其實就是懲戒這個不知死活的小國,彰顯大隋天威,為自己贏取政治利益。並非像他自己說的那麼冠冕堂皇。所謂“勿為子孫憂。”問題他的子孫連生存都成問題,有誰會去管一個千里之外的小國?更不會看到什麼“重要的地理位置”。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不是隋煬帝一個人對高句麗用兵啊。以前各朝,後面的唐太宗,唐高宗都征伐高句麗。



中國曆朝歷代征伐高句麗是有多種原因的:

一、地緣政治

中國東北,有幾塊適合於耕種的廣闊平原,可以孕育穩定的政權,通過遼西走廊,這片土地與中原相聯通,周圍山河四塞,攻守兼備,可以蘊育王氣。 在古代,東北猶若關中,有逐鹿中原的戰爭潛力,這就是帝王之資。若被外敵佔據,中原王朝就會面臨傾覆之危。

而這片土地鄰接的半島則是西窺東北的跳板。

所以,任何時候,這裡都是必爭之地。 漢、魏、隋、唐、元、明、清、後面、後面的後面,只要這裡存在敵對中原政權的勢力,甚至是有存在敵對中原政權的可能,就必定要在那裡流血。

在這裡用兵,為的是確保東北平原的安全,尚可只打一場局部戰爭。 東北若失,就會發展成為國戰了。 而可憐的宋朝,連在這裡流血的資格都沒有。



二、形勢威脅

高句麗曾兩度擊敗日本,又征服了新羅和百濟。已經完全在東北亞構成了一個小天下的王朝體系,勢力範圍接近於後來的偽滿洲加上半島。

更令人警惕的是,地據東北,坐擁平原,高句麗卻並不是一個漁獵政權,而是一個農耕政權。 而且,高麗王室已經成為了一個律令制國家。

蒙古高原的遊牧政權,佔據的地方雖大而很難產生出底蘊深厚的政權,而高句麗佔據的地方卻是半個東北再加上半個半島的平原耕地。這樣的國家是完全有能力消化秦漢故土遼東的。 所以遼東之危,已迫在眉睫。

更可怕的是,那就是高麗的人口。 隋朝是在近300年的分裂戰亂中統一,中原政權人口銳減。高句麗滅國時的人口大概在300萬左右。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是怪物級別了。 幸虧隋唐徵高句麗的時候,高句麗是處於守勢,不然還真是有大麻煩了。 這個國家作為東北的霸主,又攬有遼東,其對隋唐的長期威脅將會遠超遼對北宋的威脅。

組織能力――律令制和眾多人口。

軍事能力――冷兵器時代176座城池。

生產模式――農耕為主,漁獵為輔。

宗教習俗――佛、道、薩滿。

這些都與隋唐已經不成為數量級得差距了。更惡毒的是――這傢伙居然還敢修長城!

因此,隋煬帝不惜身死國滅,唐太宗寧棄一世英名,再加上唐高宗不惜錢財,三代人本著收復遼東故土的共同目的,才將這個狼崽子摁死在巢穴中。


三、野心畢露

隋初,高句麗dog膽包天,竟然還穿針引線,串聯了以“高句麗――陳國――突厥”三方組成的同盟,還成了反隋聯盟的領頭羊。

我們發現,在歷史上,高句麗賴以崛起以及稱霸東北亞的基礎條件就是中原王朝的分裂,一旦中原王朝形成統一,就是要收拾它的時候了。

果然,當隋文帝北平突厥,南滅陳朝之後,兵鋒掉頭直指高句麗。 在東北,契丹和靺鞨已經臣服於隋朝,高句麗的反隋結盟體系已經破產,而百濟和新羅,為了與高句麗抗衡,也“遠交近攻”,成為了隋朝的盟友。 開皇十八年,隋文帝調集大軍進攻高句麗。 此次大戰,隋軍三十萬幾近全軍覆沒。可以說,自隋王朝立國以來,幾乎戰無不勝,這次戰敗是隋朝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高句麗也元氣大傷。



四、大中國體系

隋文帝未完成的歷史使命交給了隋煬帝。

放在較長的歷史視野來看,隋煬帝面對的是如何終結高句麗自西晉滅亡之後,連續數百年稱霸東北亞的歷史任務,只有打服高句麗,將其納入以大隋為主導的大秩序,才能正式宣佈,隋王朝終於成功重新構築了漢帝國時代的國際秩序。

因此,征伐高句麗並非僅僅是由於隋煬帝好大喜功。

無論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在出兵高句麗的詔書中聚焦於“不臣”,正如詔書中所說“高麗高元,虧損藩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

高句麗的無禮與不臣,在隋朝的國力達到足以有所作為的時候,肯定是無法容忍的,所以詔書中曰“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高句麗立國數百年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蠶食中原王朝東北領土的歷史,收回領土也是宣誓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有機組成部分。

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和不堅定,是隋煬帝三徵失敗的重要原因。

隋煬帝動用國力過猛,又是修大運河,又是修糧倉,又是四處巡遊,在出徵高句麗之前理應與民休息數年。 隋煬帝第三次出兵高句麗之前,國內已是烽煙四起,在此情況下,隋煬帝居然還強行出兵,導致身死國滅。


五、不遺子孫憂

在楊廣之後,緊隨其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分率水陸兩支大軍夾攻高句麗。

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御駕親征。

由於高句麗一方殊死抵抗,唐軍雖然取得不少戰績,也只得被迫班師還朝。從戰略上講,這仍是一場失敗的戰爭。

後來,太宗實行遊擊戰,不斷派小股部隊騷擾對方,以消耗高句麗國力。

繼承唐太宗接力棒的是唐高宗李治。再次下令對高句麗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同樣是水陸兩道並進。 不過,這次大軍前期雖獲得大勝,然而在圍攻平壤時卻遭遇頑強抵抗,又恰逢大雪天寒。無奈之下,唐軍又一次無功而返。

幸運之神很快就降臨了。 公元666年,高句麗發生內亂,唐高宗趁機二次發兵。歷經一年多的苦戰後,高句麗終於被全部平定,東北亞至此納入了大唐帝國的掌控之中。



從此以後,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這片土地和民眾,都被牢牢地摁住,再也沒有翻過身來。


饞嘴肥貓1

高句麗本身實力強大,而且已經建號稱尊,在東北亞地區搞起了小天朝體,與漢地的隋分庭抗禮!而且依據一般的規律,漢地朝廷的戰鬥力會變得越來越弱,而東北塞外的地區國家戰鬥力的退化是比較慢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內地的軍隊的戰鬥力會不斷退化,而高句麗軍隊的戰鬥力則退化的並不明顯,導致雙方戰鬥力差距越來越大,遲早會變得內地軍隊無法和高句麗作戰的程度,那個時候就真的是無藥可救了!

所以楊廣和後來的唐太宗,才會拼盡國力的去進攻高句麗,這個裡面有增加他們自己軍功和名聲的考慮,但最主要的還是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剷除心腹大患,因為很有可能,他們死之後沒有多長時間,高句麗的軍隊就會兵臨洛陽或者長安,安史之亂的可怕局面就會提前一百多年發生!這個可以說是內地朝廷的宿命,所以,這些所謂的好皇帝就一定會幹出類似於楊廣那種事情來!


帝國曆史觀察者

兩方面原因都有。

高句麗曾經利用中原王朝分裂時,無力照顧邊部地區。佔領大量好處。等到中原統一,對於中原帝國有陰奉陽違。所以不管是隋帝國還是唐帝國。一旦統一中原,是肯定要對他動手的。

其次就是世家門閥的問題了。在隋朝的時候主要針對的是關隴貴族。在隋朝建立過程中,這些世家門閥是出過大力的。所以相應的回報也就很客觀。相當於是隋朝這個帝國的合夥人。這在創業過程中大家目標一致,一些矛盾就妥協了

等到天下統一,任何一個皇帝都開始反感這種關係。楊廣也不例外。他覺得關隴世家這幫傢伙權利太大。必須想辦法削弱這些世家大族。於是就想出了兩個辦法

第一,遷都洛陽。關隴世家的大本營是長安。所以歷史上稱其為關中本位。只有讓這些傢伙遠離大本營才能削弱影響力。

第二,就是征服高句麗。讓這些貴族出兵參戰。

這些政策本身沒問題。後來武則天也是同樣的辦法對付這些世家大族的。隋朝之所以失敗在於楊廣低估這件事的難度。想要短期內解決這些麻煩,結果被人滅國了


爆笑視頻系列

古代開打的理由其實好簡單,當大隋認為自己很強大的時候,當時的確是強大。且認為自己理所當然的打的過高句麗的時候。但還是要師出有名,古時候那些地方是大漢人居住的地方,是大漢朝時候的土地,你現在要無條件的臣服,且要自動合併來歸我大隋朝。但人家就是不肯,那麼只有戰爭了。一敗再敗,面子擱不下去,那就再三救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