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品名篇佳作,觀世間百態,享人文情懷

文圖/ 李 剛

琅勃拉邦,位於南康江與湄公河匯合處,其狀似“L”形半島。這裡不僅是老撾上寮重鎮,聞名古都和佛教中心,還是一個精緻的古色古香的小山城。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我們選擇從雲南西雙版納磨憨出境,過烏多姆賽,離琅勃拉邦大約30公里即是光西瀑布。下了車,走過一段原始叢林,見大瀑布飛流直下,翻卷出大波大浪,沖刷出一條河道。站在岩石上,迎著撲面而來的瀑布,聲如洪鐘,美國人、德國人、英國人一個個衝將上去大聲吼叫,人與自然都在喧譁。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大小瀑布層層疊疊,構成瀑布群不同景觀。第三層瀑布下面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深潭,一個美國男人在空中翻了兩圈很優雅地入水,舉著自拍杆的美國美女邊跳水邊拍照,水中衝浪的美女帥哥開心死了。導遊說,每年這個季節這些老外都要來這裡住上一個來月,天天都泡在這裡。我說,是啊,老外是怎麼開心怎麼活,看起來比我們活得自在。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日落前我們趕到琅勃拉邦。上普西山,沒料到上山的人一下子冒出好多,中國遊人大約佔了一大半,金黃色的佛塔下面坐的坐,站的站,手機、相機對著西邊落日和變幻的雲卷拍個過癮。天邊的湄公河、山巒、城廓、餘暉……讓你無限遐想,人生能有幾回這樣的景色等你慢慢地品?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晚餐後去逛洋人街。洋人街和我們大理的洋人街是兩碼事,最火爆的是燒烤一條街,與我們北海的海鮮一條街不同的是,洋人特多。我們要了燒江鰍、烤雞和椰子糯米餅一些好吃的,就著黑啤暢飲。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和我們同做一條長木凳的是一對老撾華人夫婦,聊起這裡的生活習慣,兩夫婦說,這裡女人裡裡外外頂大半天,男人閒著沒事幹,擺地攤的,賣水果的活兒都是女人在做,小女孩從小就幫著媽媽出來擺地攤。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夜市攤很有逛頭,從街頭到街尾,長長的一條街地攤上盡是老撾手工藝品,花花綠綠、五花八門,有些做得很精緻,本土特色很濃,讓人愛不釋手。夜市走通頭才是洋人街,這裡原來是法國殖民地,還保留著一些法式建築,有很多臨街老房子樓下是咖啡屋、酒吧、珠寶首飾店,樓上是客棧。背街的客棧就更多一些,在湄公河岸邊,要安靜一些,來這裡入住的最多的是法國人,也有一些英國人、德國人和美國人。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第二天一大早,老撾時間5點不到就起來趕去佈施街。一看還是頭晚來過的夜市那條街,一群法國人比我們還來得早,等著看佈施。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佈施的小食品裝在一個小籮筐裡,有當地人做的粑粑,還有小餅乾,小桔子,香蕉,一份兩萬老幣,還有一份糯米飯,一萬老幣一份,總共3萬老幣,摺合人民幣大約24元。老撾時間6點正,和尚走來了,他們是從各個寺廟彙集到這裡的。琅勃拉邦省府大約有200多個寺廟,來佈施街是附近寺廟裡的和尚。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每天來的和尚大約有100多人,多的時候可達300人左右。在酸角樹下一排人打著盤腿等著行佈施,和尚走到面前,佈施的人跪在地上,雙手把小籮筐裡的供品舉到額頭。之後,和尚們把這些佈施的食品分給那些孤兒。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為我們旅行團開車的老撾司機李師傅,向我講述了琅勃拉邦的佈施。他說,老撾很窮,生小孩也不限制,有的生下來無法養,有的父在母逝,有的母在父逝,單親的多一些,孤兒也有,但沒有孤兒院,有民族學校,不是孤兒也進不去。有的孤兒從小就去當和尚,到了成人還俗之後一直不忘感恩。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過去這些佈施都是在村子裡搞,每戶每家把佈施的食品備好,天不亮就在家門口等著和尚到來。現在這情形是20年前才這麼搞起來的……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行走在去琅勃拉邦的路上,一路走來,遇見簡單的快樂,遇見善良的人們,遇見美女美景。所有的遇見都是不期而遇,在心裡默默地感動著,澎湃著。這一程匆匆之旅,事先毫無準備,也沒有刻意去發現什麼,追逐什麼,沒想到,走過路過看過,依舊那麼清晰地留在記憶裡。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走著走著似乎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天真幼稚的男孩子,忘記了疲倦,忘記了時間,忘情於人文山水之間……

老撾的慢生活,琅勃拉邦初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