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是什麼意思?

海角天涯路

在農村有很多俗語都反映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如居家生活,鄰里關係等。像“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這個俗語則反映了他們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


顧名思義,一輩親是表示頭一輩的直屬親戚,所以,自然是有著深厚的嫡親關係,而隔輩自然不如直系親近。所以有了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的說法。

因為是同輩,那麼在農村自然也少不了親密無間的交往,有的“青梅竹馬”、有的親如兄弟。而二輩的表,堂親,則完全是根據上一輩的親疏而決定他們間的關係。所以,三輩四輩似乎自然就不了了。

或許,真的是血濃於水,所以在農村依靠血緣而斷定親屬之間的關係和遠近,這在人類社會中有著不可改變的意義。

其實,血緣雖然是無法改變的。可是關係的親疏卻不單單是靠血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的雖有血緣關係但有時卻不如一個無血緣的朋友或者鄰里,這個已不鮮見。在農村更是有時體現了這樣的說法,平時沒有矛盾的自然因有著血緣關係而顯得更加親近,可是一旦有了矛盾,甚至出現了利益的糾紛,那此時的血緣關係便再也看不到它的實際意義,反目成仇也是必然的了。

所以,如果僅以血緣關係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絕對是片面的。而真正的締結一種關係的遠近則需要相互間的真誠交往和心與心之的交流。


新華融媒新消費

過去在農村家族觀念很強, 人與人之間靠血緣關係能更好的應對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性,可是隨著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不再靠血緣關係來維繫了,代際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淡化,農村俗語“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正是體現了這種感情淡化。

在農村類似的俗語還有“一輩親,兩輩淡,過了三輩不管飯”,“一表三千里”更是一針見血的把這種血緣關係的淡化刻畫出來。

同輩之間的關係是最近的,例如親兄弟,親姐妹之間的關係,但是兄弟姐妹的下一代跟自己的下一代間的關係就是堂、表關係了,堂表兄下一代之間的關係就更為疏遠了。

在農村雖然是“熟人社會”,但熟人之間關係的維繫是需要成本的,各種近親遠親加在一起要幾十上百人,就拿平時人情來往來說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所以農村人很默契的就是,你不來我不往,不代表沒血緣關係,關鍵時候再去“架勢”。

就拿農村喪事來說,農村有“出五服”之說,五服之內的親戚,是要穿喪服的,這裡的“五服”就是自己這一代,向上、向下再各延伸4代,即總共九族。其實五服中血緣較遠的親戚也就在最嚴肅的喪事中參與一下,平時很少來往的。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人是社會動物,更是感情動物,人並沒有因為血緣的淡化,而彼此再無交集,姓氏文化、尋根文化等血緣文化,再一次把相隔幾千裡的人們聚集在一起。

【大鄉】專注農業、農村、農民,承載您的鄉土、鄉村和鄉情,歡迎關注!


大鄉

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

這句話說得一點兒沒錯。

在我國,人們很注重家族的傳承,以前兄弟姐妹人數眾多,一奶同胞的就是一輩人。

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尤其是以大帶小的情況比較多,所以長大後,相互來往、照應。

無論大事小情,逢年過節都會聚在一起,親情自然穩固。

二輩表,是指兄弟姐妹的後代。

兄弟們生的子女同宗同姓、互為堂親。姐妹嫁出去後,生的子女與互為表親。

無論堂親,還是表親,因為父母之間往來比較多,這代人關係也很親近,情誼深厚。

例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就是表親,他們因為上輩人的關係親密,彼此交集很多,甚至產生了愛情。

過去,很多表親為了家族利益,流行“親上加親”一說。於是就有了賈寶玉與薛寶釵的婚姻。

第三輩,是指表親兄弟姐妹的孩子們。

此時第一輩人都已經老去,如果第一輩老人之間聯繫得多,第二輩人就走動得多,第三輩人還會有認識和交流的機會。

反之,則親戚關係淡化了。

到了第四輩,很多老一輩親屬由於相互間不走動,走在路上,互相都不一定認識。

如果不是刻意有親屬的提醒,或者追根溯源的話,可能都不知道他們還是親戚呢。

在舊社會,為了“親上加親”,姑表親、兩姨親做聯姻是不科學的。

因為血緣關係近,會對下一代的孩子的基因產生不良影響。

這是科學已經證明了的事情。現在我國婚姻法明文規定不允許近親結婚,正是出於這種考慮。

在我的家鄉,還有“出五服”這麼一說。

所謂的“五服”,就是自己的上四輩、下四輩,一共“九族”,皆稱為“五服”。

“五服”之內不允許聯姻。甚至同姓也有不允許聯姻的,這都是出於對子孫後代的遺傳基因考慮。

我們的祖先自古就有500年前是一家的說法。

在無數年無數代以前,我們的確都是有血親關係。

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是老輩人對他們親情的眷戀和無奈,也是新老交替的必然進程。

春節期間,親戚朋友們還是要多加往來,讓後代們多溝通和交流,親情自然會持久的。


有書共讀

我們老家的俗語是“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認不到”,這句話與題目其實是一個意思。

這句話在我國很多農村都有不同的版本,但無論怎麼變,總體意思都一樣。這就證明,這個現象在我國各地都是一樣的存在。

這個現象是怎麼逐漸形成的呢?我們來分析說明一下。


一輩親”,是說的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姐妹,他們為同輩,有著相同的血緣關係。每當逢年過節,他們都會相聚在一起,共享團圓之樂。任何一家有什麼大事要辦,其餘兄弟姐妹都會積極的出人出力,他們之間相互幫襯,他們之間的感情當然也是非常濃厚的。但是隨著這一輩的人相繼離世,這樣的親密關係便逐漸淡了許多,“二輩表”的說法隨之而來。

三輩四輩”就是堂表兄妹生的孩子,這一輩的孩子,他們稱呼上一輩堂表兄妹為“舅公,姑婆,大外公,大爺爺等”。他們出生的時候,長輩們會去祝福,但是成長過程便交集不多了。就算有什麼大事需要相聚也是父輩們去一下,小輩們因為各自原因都不願意去了。因此這一輩孩子相互之間有的根本不認識,或者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當自己的父母在去世以後,那這個家族親密關係的紐帶也就斷了。甚至可能有三輩、四輩的親友見了面,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弄得面紅赤耳,都還不知道大家是親戚。


時間是淡忘一切最好的東西,可以忘卻傷疼,也可以淡化一切情感。世界上沒有無堅不摧的感情,只有一去不返的時間。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情為媒介當然是最好的捷徑,但是感情的經久不衰,也是需要大家用心經營的。山農在此呼籲大家,在乎身邊的每一切,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多聯繫多走動,這樣我們才不會孤獨。

大家有沒有因沒有聯繫而失去的親朋好友呢?


山農村民笑哈哈


農村常說,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算求了,五輩六輩不沾邊

一輩親,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從小一起生活玩耍長大,親情感情非常親和,即使長大了也忘不了,會經常走動,人們常說,人不走不親,水不攪不渾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親情非常好

二輩表,堂,兄妹們,在上一輩親力串家走動下,大致還相互認識,彼此也有交流,但隨著父母的老去,也不經常走動了,只是見面打個招呼而以

三輩四輩,就算求了,三輩四輩人也許有些在父母的敘述下記得有些血緣關係,但純粹就不走動算求了,有時見面或許打個招呼,或許招呼都不打了

五輩六輩,法理上有血緣存在,但親和關係,純粹連邊都不沾了,有時還沒有一個好的朋友親密

圖片來自網絡


隱居仙境

農村俗語“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完全概括了中國以血緣關係支撐的親情關係網,現今依然完全適用。

“一輩親”,指的是同父母,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是親密的。自然,都同在一個家裡長大,不論男女,不論大小,都在一張桌上吃飯,自然關係是非常好的。

“二輩表”,指的是兄弟姐妹各自結婚後出生的孩子。靠著叔伯這邊的叫堂兄妹,靠著姑姨那邊的叫表兄妹(有的地方父親這邊的為堂兄妹,母親那邊的叫表兄妹)。到了第二輩的份上,親自然還是很親的。叔伯這邊儘管(一般情況下)都還是在同一個地方住著,但畢竟分家了。姑姨那邊就更遠了,一般都會嫁到別村或者是外地,除了逢年過節或者是紅白喜事才會有交集了。在這一輩的孩子一般都還能彼此相識,但卻少有一起玩得那麼歡了。

“三輩四輩不了了”,指的是堂(表)兄弟姐妹的孩子以及他們所生的孩子,到了三四輩份上,一般都彼此都不認識了,也少有聯繫,也就是農村常說的“斷親”了。當然,也會有特例,如果他們彼此住的近的話,還是會有聯繫的。不是有句俗語叫做“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住得近的遠親”嘛。畢竟還有血緣關係,如果住的近的話,他們彼此還是願意有這門親戚的。

現在,很多農村朋友都外出打工了,互相走動的機會也少了,親戚關係會變得更加淡薄。彼此都在外地打工,又不在同一個城市,有的堂(表)兄弟姐妹都互相不認識了!那麼,等他們的父母老了,是不是自然而然地沒有聯繫了。

我是俗語通,對於上述俗語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俗語通

一輩親,指的是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子女們。過去農村裡,兄弟姊妹們從小在一個屋裡長大、一張桌上吃飯、一個被窩睡覺、一起讀書上學、一起調皮搗蛋、甚至一起承受父母的打罵。

這種共同的成長經歷讓他們無論從心理上、感情上都遠比其他人親密。


二輩表,指的是堂、表兄弟姊妹所生的子女們。如果上一輩關係親密,彼此之間經常有人情往來、會互相走動,有的還一起長大,那麼一般情況下他們的子女們互相之間也比較熟悉;如果上一輩關係不親,走動不勤,那麼第二代之間雖說親戚關係還很緊,但是感情也會疏遠。

而我與堂兄弟姊妹們,由於我父親是家中小老么,且一成年就遠離家鄉外出工作,加之我父親還特別重男輕女,大凡老家有什麼事情,都是讓哥哥出面,所以至今我連堂兄姊都長的什麼樣還沒完全分清,與他們的關係自然便淡得很。


三輩四輩不了了,當今中國,隨著青壯年人口不斷流向各個發達的大中型城市,他們的子女也被帶向各個不同的城市。導致第二代、第三代的孩子們從小便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彼此沒有聯繫,甚至連見一面都很難。那種融洽的骨肉親情漸漸被距離稀釋殆盡,再也難尋。

到了第四代,能證明彼此血緣關係的,或許只是因為還能在同一個家譜上出現,彼此之間早已沒有了實質性的聯繫。所以說“三輩四輩不了了”——親戚關係至此便不了了之了,意即好像是有那麼一點血緣關係,但是那與我又有什麼關係?

幾代人之間關係的疏離,其實還與時代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從前的農村,從事農業勞動需要大量人手,還需要互相幫助,親戚多便意味著能得到的人脈資源也多。所以從前的農村特別看重親戚關係。這些從“三代”、“五服”、“九族”等關於親戚關係的說法中便可窺見一二。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如今人們早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一件事需要很多人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也早已成為歷史,需要一個人獨立完成的工作反而越來越多。

而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的大規模遷徙,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得培養親情的溫床也已不復存在。在這種大背景下,人與人、親戚與親戚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離。

事實上,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那份消失的親情。很多父母選擇生二胎,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多儲蓄一份親情。


於小魚sy

二輩是指自己的子女和兄弟姐妹的子女,血緣關係更淡一些了。而數量則更多了,加在一起通常有幾十人,親情自然就淡了一些,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坐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

到了第三輩,數量就更多了,除非是住在同一村子的侄孫子女還能認識,外村的外孫子女根本不認識了,自然也就不會來往了。

第四輩基本上就是魯迅所說的“轉折親”了,屬於八竿子打不著的那種。


開心快樂206821601

就字面意思而言,一輩親,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當然是親!

二輩表,二輩就是一輩的子女,在稱呼上要加個表字,他們的親情關係是在一輩的基礎上的,由於一輩的至親關係,所以二輩也還可以!

三輩四輩不了了,就是相對於一輩而言,三輩四輩都是一輩的子孫後代,雖然有一輩的至親關係,但是已經隔了好幾輩,感覺上已經不如老一輩!

本人深有體會,三輩四輩的見面打招呼比不是親戚關係的強多了,但是也不過如此而已,和一輩那是沒法比的……


海角天涯路

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我們揚州也有這樣的傳統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得)了,其原因所在:

同一代是至親,他(她)們都是同一個父母所生,從小生活在一起,血緣關係也最近,不過長大成人以後,女孩都會離開自己的父母結婚另外組織自己的家庭,自小在一起生活結下一親情仍然存在,不會因為長大結婚而離開父母,會忘記一奶同胞的手足之情,兄妹、姊妹也相互想念,也會時常走動互相關心和看望。

而到了第三代人之間,他們都有各自更親近的親屬經常去走動,血緣關係遠了的不經常走動,關係自然更生疏逐漸認不清或不認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