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不是放棄,而是策略

我們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考慮妥協。

第一種是走投無路,第二種是糾結選擇。

聽起來無論是哪一種似乎都有點被動,看樣子都不是那種運籌帷幄的能人所選用的手段。

但事實上在聰明人看來,妥協是一種恐懼選擇的表現。

但是真正的交際高手,都會利用這種妥協,去達成自己的目的。

妥協,不是放棄,而是策略

壹.

志勇用筆輕輕敲打著辦公室的桌子,面前的一份項目書讓他很是忐忑:這是他擔任項目組負責人以來最棘手的案子。

這是一份三方合作的項目,A方是老闆的親戚,B方是副總的兒子。

AB雙方都希望儘可能多的佔據企業資源,志勇作為負責人,找過老闆,找過副總,希望他們出面解決,畢竟這是兩邊都不能得罪的案子。

老闆說,志勇啊,我相信你,我這個親戚你看著辦就行了。

副總說,我兒子年輕需要鍛鍊,你就公事公辦吧。

志勇明白,AB雙方任何一方多佔,都對他在這個企業的發展出現無法預判的麻煩。

得罪老闆自然是不可能的,而得罪副總,他又知道副總是帶資入職,老闆還得靠著他的資本運營這個企業。

志勇很清楚,最後他的選擇只能是妥協兩方的利益,但是怎麼妥協,是他需要特別考慮的事情。

第二天,他找到老闆,說了說他的想法,老闆同意了。

項目運行的很不錯,AB雙方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資源,雖然一些人對於這兩方的博弈有些不齒,但不管怎麼說,年輕的志勇在這一次的考驗中順利通過。

妥協,不是放棄,而是策略

後來有一次,志勇和一個關係不錯的同事喝酒,同事很好奇他是怎麼處理那次危機的。

志勇笑著說:我妥協了,就這樣。

同事不解:AB雙方都要資源,你怎麼平衡他們雙方的需求啊?資源就這麼多。

志勇說,這很簡單:我妥協的東西,不是資源,而是立場。

志勇告訴同事,我讓老闆關注B方的進度,讓副總關注A方的進度,資源我不在平分,而是共享:誰有需要,資源是他的,都有需求,讓副總和老闆商量。

志勇說,我的妥協,是放下了我是負責人這個身份,告訴老闆,我可以監督,但是我無法控制。

而老闆和副總自然是知道這次合作意味著什麼,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獨斷專行的管理者,他們需要的,就是一條聽話的狗。

貳.

妥協,是一種關係策略,這種策略不僅僅應用在人際關係上,也會應用在事件處理上。

妥協的前提是面臨了麻煩,而且這種麻煩往往是沒有完美的解決辦法。

妥協的意義,並不是告訴自己,我做不到了,而是讓自己明白:

我可以解決,但是我要付出代價。

妥協,不是放棄,而是策略

志勇在解決AB資源關係這個問題時,他自知能力有限,也沒有過硬的關係,更清楚AB雙方都有其不可撼動的背景,這是一場超越他能力的博弈。

他的妥協,是讓自己從運動員變成了裁判: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他無能,沒有完美的解決矛盾,但他卻用了他自己的方法,讓兩邊的工作順利進行。

也許在其他同事眼裡,只是一條會搖尾巴的狗,但是他卻實打實的“活了下來”。

志勇這樣的人,其實在社會上並不少見,他們默默無聞妥協著自己的社會地位,形象,甚至是對情感的投入。

但是他們,才是真正“穿著泳衣,等待潮水褪去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