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大明寺”的來歷

華州“大明寺”的來歷

作者 宗公平 黃 瑋

相傳,四皇子朱慈烺,是崇禎皇帝立的太子。在皇子排行中為二。在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軍兵臨城下時,他和三皇子朱慈炯、四皇子朱慈炤在父皇安排下已經逃出宮外。之後,他又在4個大臣等人的服侍下輾轉潛至華縣。但不知為什麼,華縣百姓卻一直將其稱為“四皇子”。

  四皇子剛到華縣時住在今天的聖山。因為距華州城(華縣)和官府要道太近,經大臣建議後,又遷至山口附近的今日大明寺隱姓埋名住了下來。至於他的先姑是否早年就在大明寺削髮為尼,現在無法考究。

華州“大明寺”的來歷

  大明寺在四皇子入住以前,由於天下太平,人稱太平寺。四皇子從此地離開後,人們為了表示對明朝和太子的忠心,改名叫大明寺。

  據說,四皇子在大明寺穩定下來之後,就開始謀劃恢復大明江山。為了喚起百姓對大明江山的擁戴,他首先在方圓建造寺廟來保護自己的身份,在短時間內相繼建起興國寺、護國寺、蘭若寺等廟宇。隨著事業的進一步壯大,又將住地與周圍的村莊命名為大明、崇寧、崇安。再從此派生出了朱張、南王、忠王等村名。

  當地80高齡的郝振清、郝青荷、程夢熊、李景文老人曾經說過:原來聖山、興國、護國、蘭若等廟宇中的壁畫,都是暗示反清復明的。這些說法,以及太平寺周圍村莊的命名,既表明了四皇子的隨從大臣、部下對他的忠誠,也暗示了對崇禎皇帝亡靈的安撫,並抒發了他們反清復明的壯志。

  廟宇文化對周圍百姓的教化在逐步加強,百姓對四皇子的擁戴也在急劇升溫。隨著時間的延續,四皇子必須按計劃實施反清復明的第二個實質性步驟。興建寺廟是喚起百姓的初期行為,要恢復大明社稷,只有招兵買馬才能在軍隊的吶喊搏殺中取得成功。四皇子更是熟知大明王朝的興衰史,一定要將恢復大明社稷的雄心化為嚴格的軍事操練。

  隨後,四皇子在清明山下,建了一個直到今天人們還在叫的“十里馬場”,開始訓練軍隊。

華州“大明寺”的來歷

  當地袁紅志老人說,這個馬場地域遼闊,屬於高原上的窪地,是一個天然的練兵場。

  當四皇子豎起反清復明的招兵大旗之後,周圍百姓由於對當時清廷統治漢人的傳統偏見,對四皇子的招兵買馬一呼百應,幾乎到了全民皆兵的陣勢。不久,四皇子反清復明的奏摺傳到了康熙皇帝的御案上,康熙皇帝即派大將率兵前往征剿,萬沒料到卻被四皇子全民皆兵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一連幾次,清兵均是落荒而逃。從此,當地便有了形容四皇子軍隊打敗清兵的順口溜:

陝西愣娃,

鍘刃上安鍁把。

鐵叉耙子用處大,

打開仗摸住啥就是啥,

看你清兵怕不怕

清兵幾次大規模的征剿都失敗了,但是對一個正在強大的朝廷來說,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是繼續征剿?還是用別的方式解決?康熙皇帝開始了深層次的思考。

華州“大明寺”的來歷

  大清王朝入關前夕,皇權統治者的思想就被明室長年追剿李自成農民軍的大將洪承疇洗禮過。所以,他們將李自成趕出北京以後,對明朝皇室人員和百姓就很優待。這一次,康熙皇帝派兵征剿四皇子連連失敗後,經過理智地思考,為了不再擴大雙方的傷亡,以及加深漢人與朝廷的矛盾,決定用議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遂派官員前往協商:只要四皇子不稱帝,就把大明這塊地方賜給他。

 隨著大清王朝的逐漸興盛,反清復明的夢想,在四皇子心裡越來越成為泡影。但是,他又非常的不甘心。30年前他被父皇送出皇宮,就是為了恢復大明社稷,今日如果放棄復明行動,就等於放棄了大明江山。怎麼面對父皇當年的一片苦心和列祖列宗的顏面?如果不放棄行動,官兵和百姓肯定要做無謂的犧牲,又怎麼對得住他們?

  最後,四皇子痛苦而理智地做出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接受議和。但我是明朝的太子,生不做清官,死不沾清土。”

 明史記載,1674年農曆三月十七,朱慈烺上大明寺西南約3公里處鳳凰山雲寂寺削髮為僧。法號為普乾法師。鳳凰山又被他改為蘊空山,雲寂寺被改為蘊空禪院。

華州“大明寺”的來歷

  從此,朱慈烺住過的大明寺盛況空前。並在大明、高塘、金惠、崇寧塬上,流傳這樣一首歌謠:

 天也奇,地也奇,

大清地盤豎起大明旗。

  說也怪,唱也怪,

得了大明宮,屍棺懸空中。

 歌謠是民間的韻語,因為琅琅上口而廣為流傳。這個歌謠就表明了康熙皇帝和四皇子最明智的選擇,表明康熙皇帝恩准大明宮存在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