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为何会有“鸭翼”?原因其实和这国有关

歼-15为何会有“鸭翼”?原因其实和这国有关

苏-33舰载机

苏联海军于上世纪80年代初启动了雄心勃勃的航空母舰发展计划,其成果就是1143.5重型载机巡洋舰(也就是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和“辽宁”号)。该舰采用滑跃起飞、拦阻降落方式,需要舰载战斗机具有较高的推重比,于是苏联海军的未来舰载战斗机的竞争在米格-29和苏-27之间展开。

歼-15为何会有“鸭翼”?原因其实和这国有关

进行测试的T-10

苏霍伊设计局立即用苏-27的T-10原型机在尼特卡陆上航母训练中心展开了陆地滑跃起飞测试,测试表明苏-27能毫不费力地从甲板上滑跃起飞。同时苏霍伊设计局开始以该机基础研制苏-27K舰载型,结果设计师发现需要对苏-27进行大改才能满足着舰要求。

这是因为与岸基降落相比,舰载机的着舰进近具有迎角小、速度低、下沉率高、无拉飘的特点,这都是为了让飞行员能死死盯住航母上的助降灯,维持精确的下滑道控制,准确落在甲板上并勾住拦阻索。所以着舰实际上就是精确控制的坠落,以F-18“大黄蜂”为例,该机着舰时的平均垂直过载约2.7G,勾住一条拦阻钢缆后的纵向减速过载为4G左右。

歼-15为何会有“鸭翼”?原因其实和这国有关

歼-15战斗机

大家都知道,战斗机在降落中的升力与迎角成正比,小迎角势必会降低飞机升力,提高着舰速度。那么如何在小迎角姿态下增加苏-27K的升力呢?苏霍伊设计局除了大幅增加苏-27K的襟副翼面积外,还与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合作,为该机研究了全新的三翼面气动布局。通过在主翼之前增加一个小面积鸭翼,在小迎角着舰中鸭翼除了能产生部分升力外,还能产生脱体涡对主翼表面气流进行有利干扰,大幅增加机翼升力,降低着舰进近速度,提高着舰安全性。

歼-15为何会有“鸭翼”?原因其实和这国有关

我科研人员与T-10K战斗机合影

于是苏-27K就成为“侧卫”家族中第一种拥有三翼面布局的成员,但该机三翼面设计并不是为了提高机动性,而是为了着舰。最终苏-27K战胜米格-29K成为苏联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并获得苏-33的军用编号。2004年我国在从乌克兰获得苏-27K T-10K-7原型机,决定以该机为蓝本自行研制歼-15舰载战斗机,所以歼-15自然也拥有了鸭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