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農村大喇叭與小喇叭的故事!有一種需要“澆水”才能唱!

鄂爾多斯農村大喇叭與小喇叭的故事!有一種需要“澆水”才能唱!

準旗農村的高音大喇叭和小喇叭,給中年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曾是農村主要的信息來源。那時,幾乎是村村有高音喇叭,大部分農戶家裝有有線小喇叭。

高音喇叭也叫號角喇叭,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張開的圓桶型結構,通過擴音機而發聲。那時,只要上級有了新精神要傳達,就在喇叭上吼一吼,社員們誰家有個要緊事,就在喇叭上喊一喊。

鄂爾多斯農村大喇叭與小喇叭的故事!有一種需要“澆水”才能唱!

“一朵牽牛花,爬上大樹杈”。說的就是這高音喇叭。那時,各大隊的樹上或房頂上都架有高音喇叭。每到早上和晚上,高音喇叭便聲喚個不停。從電子原理上講,大喇叭為磁動式,線圈繞在薄膠圈上(音圈)套上永磁聚磁點圓軟鐵與空心圓形磁鐵中間,膠圈邊緣被中心內空的圓金屬體固定,音頻電流通過線圈在磁體中振盪產生聲音,聲波向內經反射在助聲器(喇叭筒)放出,音高而響亮,聲傳方圓幾公里。

鄂爾多斯農村大喇叭與小喇叭的故事!有一種需要“澆水”才能唱!

在我的印象中,當年,準旗東部區的長灘和西黑代兩地的有線廣播入村入戶覆蓋得較廣,維護得也好。當時架設的線路是,先栽好粗鐵絲澆注的水泥圪樁,水泥圪樁最上頭有小白瓷瓶,上面纏拉一根鐵絲,綿延不斷,跨越山山水水,岔岔溝溝,到各家各戶的窯頂或房簷,再接到一隻棕色木質方形小喇叭上。小喇叭的另一頭接的是一根鐵絲地線,插入土裡會發出響聲。如果土幹了,小喇叭的聲音就變小了,此時就得給地線處澆水。主線通過小喇叭再與地線相連,實現放音。從安全角度講,這種佈線方式易形成迴路,碰到雷陣雨容易發生觸電事故。

鄂爾多斯農村大喇叭與小喇叭的故事!有一種需要“澆水”才能唱!

小喇叭的進村入戶,方便了村民及時收聽黨的惠民政策、致富信息、天氣預報。農村低保、良種補貼、養殖補貼、生育醫療等一系列惠民政策,通過小喇叭傳遞給了廣大群眾,讓群眾瞭解政策,給群眾解決問題,架起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西黑代廣播站,下面播送通知:杭蓋溝的劉德元組織回一批化肥,有需要的群眾就去那裡拉個兒……”叮咚,咚咚嚓,咚咚嚓,隨之,音樂響起。這是當年西黑代鄉鎮廣播站廣播員賈四在鄉廣播站播音的精彩一幕。可以說,在當年的農村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上,大喇叭和小喇叭功不可沒。當年的農村群眾對小喇叭非常喜歡,尤其是用準旗方言播報時政大事、黨的方針政策,聽著親切又直觀明瞭,入腦入心。遇到農忙季節,可以邊勞動邊收聽。他們特別喜歡在廣播裡聽講授農業技術、種子和農藥選配等知識,從中能獲取實用技術。

話說八十年末的一天,生態環境看好的西黑代油松林突然出現了野狼,行蹤飄忽不定,襲擊慘害牲口。對周邊群眾的財產和生命安全形成危脅。當地人人心惶惶,談狼色變。當地的小喇叭在第一時間播報消息,於是,一場全民圍剿野狼的戰鬥打響。不幾日,野狼被清除,山鄉又恢復了往日的平安和寧靜。

隨著時間的推移,準旗農村原有有線廣播網設備和線路開始逐漸老化、幾近癱瘓。九十年代後期,旗政府遷址薛家灣後,開始重建農村無線廣播網,在全旗農村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工程。先後在旗內大飯鋪和慄家圪旦兩個制高點建立廣播基站,創辦了多個頻率的無線調頻廣播。村民們只用一個小小的調頻音響,便能聽到地方電臺的豐富節目。近年來,隨著戶戶通工程的實施,農民在機頂盒上通過地面波段就能聽到準旗的廣播。目前,準旗自辦廣播覆蓋率達90%以上。這些惠民工程讓田間地頭的農民們又聽到了久違的廣播聲,方便、快捷地獲得最關心的農村政策、致富信息、緊急通知及各類廣播娛樂節目,家家戶戶高興地迎來了屬於農民兄弟自己的“貼心喇叭”。

歲月如歌,如今,在電話,電視、電腦,互聯網,智能手機普及等一批新型通訊工具浪潮的衝擊下,當年的高音喇叭、有線小喇叭,早已被人們淡忘。而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一代人卻記憶猶新,昔日的大喇叭裡傳出那熟悉的旋律,至今仍在我們耳邊迴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