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隋唐宋以後很少見到將領使用重武器了:鞭鐗錘槊類。是後世人體質差了嗎?

尼古拉斯小咖

說得太對了,就是現代人身體不好,你看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現在誰拿得動,連找都找不到。

說得直白點,以上的所有信息,全部出自“演義”、“評書”,也就是宋元以來,甚至更狠得,很多評書段子都是清代、近代成型的,專門在茶館、瓦肆供底層百姓消遣解悶兒的故事。

《三國演義》,關公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比題主說的還少一斤,這麼重的關刀有沒有呢?

有,明、清習武之人,比如武舉,會用這種重刀練習力氣,就和今天的啞鈴、槓鈴差不多,你拿這玩意兒上陣打人,實在有點玄幻。

至於說秦瓊的雙鐧、尉遲敬德的雙鞭,咋說呢,看起來都不太靠譜,這二位在當時是騎兵鬥將,使用的主兵器是馬槊,尤其是尉遲敬德,更是擅長奪馬槊。

當然了,還有歷史上早早夭折的李元霸,在這些評書裡也是拎著八百斤的錘子砸人,死人都能拉出來,還有什麼幹不出來的?

至於薛剛反唐就甭提了,那評書連地理位置都亂套的,更別說裡面的什麼四猛八大錘,你要是好好看看新舊《唐書》、《資治通鑑》就會發現,臥槽,怎麼這些牛人反唐的時候,大唐朝一點新聞報道都沒有?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評書、話本之類流行伴隨的是市民文化的崛起,而自宋代之後,中國的軍、民之間,就形成了嚴重的認識鴻溝, 以上是市民階層和底層知識分子對於軍事的想象,其極致發展,就是義和團氾濫時,大師兄們議事,甚至有直接穿著戲服入座的,凡是說話都照著戲曲唸白的腔調,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軍事和官場是如何交流的。

而一部分有文化的知識分子眼中的軍事,則走向了嚴重的玄幻化,比如陣法、奇門遁甲等等,都因為與實際的軍事業務之間存在認識鴻溝而走向了玄學化。

這些完全反科學、反常識的信息,在網絡時代被人重新撿出來,再次故弄玄虛,其實很容易識別,根本不是什麼體力問題,或者說武功、內力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當然,我們的考古學實物的展覽和科普也有嚴重的問題,如果能夠像歐洲一樣有眾多的鎧甲、軍械庫博物館開放,就絕不會有人相信歷史上有人能用800斤的錘子作戰了。


劉三解

其實,像小說裡面的亂七八糟的武器都是屬於胡編亂造的花架子武器,中看不中用。什麼李元霸的大錘子800斤,你考慮過馬的感受嗎?

古代武將的標配,一般是長兵器配短兵器。長兵器打仗衝鋒用,短兵器多為劍用於防身以及近戰用。

首先是戈,這個是秦之前最主要的武器了。

多為青銅製品,結構單一,作戰方式也單一。橫擊回勾,割馬腿抹脖子倒是挺管用的。

其次是矛。這個也算是歷史悠久了。秦風無衣裡面說到:豈曰無衣,修我戈矛。所以戈矛是不分家的。一般來說戈橫擊回勾厲害,矛是直刺厲害,所以這兩兵器是互補吧。既是當時士兵主要武器,也是武將主要武器,只不過武將武器製作比臉精良而已。



接下來就是戟了。戟應該是秦以及之後的主流武器了。是矛和戈的合體吧。可直刺可橫勾。


很多武將用的就是戟。楚霸王項羽,很多人說他用的是霸王槍,其實,他用的就是可能是矛或者戟,矛的可能性更大。戟衝鋒時直刺厲害,被包圍也可以割倒一大片。屬於攻防結合的一種武器。不過武將用的戟多數製作精良,戟鋒用精鐵,士兵的戟杆是木頭制,而武將為了突顯威風戟杆會用鐵製,上雕花紋,或者用好木上漆,接頭處多纏紅瓔珞,比較好看。一般而言武將的戟起碼10斤以上。關二爺曾在白馬之圍中萬軍叢中,躍馬直刺,取顏良首級,用的應該就是戟。什麼青龍偃月刀,扯淡的。曹魏第一猛將典韋,曹操稱他為惡來,以使戟出名。

戟多數用於儀仗隊,尤其是方天畫戟。這是一種實戰使用要求非常高的武器,估計沒幾個人用。


小說裡面,三國的呂布跟大唐神將薛仁貴用的就是方天畫戟。至於是不是,不清楚。呂布曾精轅門射戟,但用的又不一定是他的戟,他也有儀仗隊也許從別處拿來的而已。

接下來就是南北朝以及隋唐的重要武將武器,馬槊。

馬槊分槊鋒槊杆兩部分。槊鋒較長,起碼60公分,槊鋒上也會有各種小設計,槊杆最是費時,用上好木頭製成,多用桑木,硬度韌性都好,要浸泡很長時間,木頭外面先纏麻繩,在纏麻布葛布之類,布外上漆。槊柄的握感十分重要,且無法重複使用。因馬槊製作精良,造價不菲,且使用要求較高。馬槊一般15斤起,重30斤也不意外,這就屬於古代的重武器了,富二代才玩得起,或者重騎兵才有資格使用。唐代護甲比較精良,將領還有鎖子甲。沒有馬槊這種武器,很難刺入。

隋唐時期,李世民手下能將輩出,像程咬金,徐世績,秦瓊,史大奈,尉遲恭等,其實多是官N待,可以說李世民是帶著一群官二代打仗,他的手下也多是使用馬槊。最厲害的莫過於尉遲恭了。尉遲恭此人打鐵出身,相信力氣肯定不小,作戰十分勇猛。他有一手絕活,單手奪槊。常在對敵中手奪敵將武器。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跟李元吉單挑了。李元吉此人,古代富二代該有的壞毛病他都有,偏偏又武力非凡。一向不可一世,曾經向尉遲恭挑戰。結果被尉遲恭三下五除二搞定,尉遲恭為了打擊他的氣焰給李世民長臉,曾空手對戰然後幾下就奪了李元吉的馬槊。嚇得李元吉從此看見他就怕。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差點勒死李世民,結果看見尉遲恭敢來救駕後嚇得拔馬就跑,後被尉遲恭射殺。唐末第一猛將李存孝,使用的也是馬槊。

武器發展到後來,唐以後盛行的就是長槍了。

長槍,槍桿配槍尖。其實跟矛為啥區別。非要說區別的話,就是槍的柄更長一點,槍桿更柔一點。也有說三國名將用的多是槍,呂布,關羽,趙雲張飛甘寧等。這個不可考,矛與槍本來就沒啥區別。




槍有很多種,比如帶刺的勾鐮槍。配合上盾陣砍馬腿一絕。

槍是宋朝最有名最主要的武器了。像著名的岳家軍,從主將岳飛到手下猛將如張憲,楊再興,牛皋,無一不是使用的長槍。槍一般長都在2米以上,槍頭很硬,槍桿多偏軟,長槍術是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武藝的。槍耍的好就是萬能,可刺,可挑,可劈可甩。比如出了名的白蠟杆槍,在能人手裡靈活的像一頭蛇。現在武術耍的花槍,主要用的就是這個。

還有一種很重要的長武器就是長刀,如朴刀,唐朝的陌刀等。刀在明,清之時比較常見。刀頭插上長木柄,劈砍給力,對付沒有護甲的士兵,效果十分明顯。 唐朝的陌刀沒有出土文物,所以樣子如何我也不知道。

古代所有好用的冷兵器,到了近現代之後,全部敗給了刀。主要是因為近代的鋼鐵冶煉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刀硬度有了保障。打造方便,攜帶方便,上手也方便。砍起來特別帶感,古代的長兵器在短兵相接時無用武之地,所以刀就成為了最趁手的兵器。我去看過清朝的博物館陳列。冷兵器方面最主要的是箭,其次是刀。槍一般是重騎兵才使用,多為上三旗。


清刀刀鋒彎曲使用很順手。將領方面,用長刀的比較多。

當然將領武器還有其它五花八門的。三國劉備號稱使用雌雄雙股劍,反正沒記載,誰知道呢。比如北宋開國猛將呼延贊,號稱鞭王。雙鞭使得出神入化,不過他衝鋒用的是長槍,近戰才用鞭。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獻,棍法一絕,他的武器主要有鐵棍長槍。此人曾經去了少林寺踢館,對方車輪戰被他放到幾十個武僧。後來還帶了一群和尚小弟打倭寇。至於其它的武器如錘子的很少見。倒是像霹靂火秦明那樣子長柄的狼牙棒偶有見之。

發展到近現代,古代的那些重武器多消失了。並不是人的體質變差了,而是鍛造技術變好了,那些重武器失去了優勢。打仗講究效率,不是講究花架子。人只會選擇殺傷力最有效的兵器。


小哇是個讀書人

這個問題分為兩個部分回答。一是後世人少用重兵器(鞭鐧錘槊之類)嗎?二是後世人體質變差了嗎?

先說第一個問題。對於重兵器,我想史上最著名的重兵器,莫過於關帝爺重82斤的青龍偃月刀了。但是據考證,三國時期,中國冷兵器庫中,大刀還未出現呢。人們津津樂道的關羽白馬斬顏良,《三國志》是這樣說的:“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注意,關帝爺是“刺”顏良於馬下的。呵呵,這個動作好像沒有關帝爺那種大刀一揮、天崩地裂的威勢哦。是的,因為關帝爺手中的兵器壓根就不是大刀,只是一把戟。戟,才是三國時期軍隊最常規的制式列裝武器!這種戟可刺可劈可鉤,但用得最多的動作還是刺。所以,什麼關羽大刀82斤,秦瓊雙鐧各36斤,岳雲雙錘、薛剛反唐四小將四猛八大錘,各個幾十斤上百斤重量,只是演義小說中的事情,當不得真的。

但漢代以後,中國冷兵器開始出現多樣化了。這個變化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戰爭的變化而變化 的。特別是隋唐宋時期,鞭鐧錘等打擊類重兵器頗有點大行其道的趕腳(其實也是限制在極少範圍內,比如將領圈裡)。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了、士兵的裝備也跟著變化了。大家知道隋唐宋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一個高峰,經濟異常發達。因此,戰場上對士兵的保護意識也大提高,經濟、技術的發展也讓製作士兵鎧甲相對容易了許多。特別是一些落後的民族,如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金、遼、蒙古等)也具備大規模裝備鎧甲的條件。如宋時期的金、遼等國,連戰馬都裝備重鎧甲,組成重裝騎兵,戰力驚人。這些重裝鎧甲可以做得越來越重、越來越厚,一般的箭、矛有時竟刺穿不了。為對付敵人的重裝甲,一些重兵器也就出了。重兵器不是一般人能使用自如的,所以,重兵器也就是幾個天生異凜的人能使用,且一般士兵都規定使用制式武器,只是那些有特權的將領或者銳卒(即今天的特種兵)才會使用鞭鐧錘槊等重兵器、異形兵器。如唐朝軍隊中就有一種特殊部隊--陌刀隊。打仗時,他們以密集隊形衝在隊伍的最前面,手握重約50斤的陌刀,組成“鋒矢陣”,密集衝鋒“如牆而進”,威力驚人,和古歐洲的長槍方陣相似。即便如此,這些重兵器也不會動輒幾十斤上百斤的。下圖是清代的金瓜錘,每個就十幾二十斤而已,但即使是經常鍛鍊的成年人都很難玩得轉的。這些重兵器、異形兵器製造困難、成本高,士兵訓練週期長,是很難成為軍隊的常規武器列裝武器的。



說到後世人是否比古人體質變差了,當然是一個錯誤的說法。人類不斷髮展,隨著經濟條件、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的健康狀況以及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是不斷提高的。今天,無論從後勤保障、士兵的膳食提供、營養保證都是過去古人無法想象和比擬的。所以說,現代士兵不會比古代士兵的體質差的。而且,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士兵體質如何,是和一個國家的經濟以展、軍隊的訓練水平息息相關的。

如果一個國家的士兵體質不行,那就說明這個國家已經處於一種危險的境地了。就象抗日戰爭時候,中國軍人的體質就普遍比日軍差很多,那是因為當時中國相比日本,實在是太窮太落後了。

所以,中國男兒當自強啊!


50後男人

題主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梳理一下,分3條來回答。

第一,隋唐等古人其實也不怎麼用重武器,重武器一直就不是主流。我們來看看正史上是怎麼記載的

《舊唐書·秦叔寶傳》記載得很明白:“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燿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

寫的很白,不懂文言文的也能看懂,秦瓊善用的是槍。同樣,尉遲敬德日常武器是槊,也就是一種杆比較長的長矛,根本不是用的鐧。

古代戰爭都是冷兵器格鬥,貼身肉搏戰,武器的長度和靈活性遠比重量和力度重要,所以類似錘,鐧,板斧這種又短又笨的兵器受眾極少。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民間傳說的名將往往都不走尋常路,喜歡用一些很個性,很有辨識度的武器,比如呂布的方天畫戟,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秦叔寶的鐧,程咬金的斧,李元霸的錘,等等。為什麼呢?其實主要是來自於小說家和說書先生的杜撰。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識字率很低,紙質小說市場很有限,說書先生是大多數老百姓瞭解歷史,認識英雄的主演途徑。劉關張是誰,尉遲敬德是誰,對不識字不讀書老百姓來說,太難了,誰記得住這麼多稀奇古怪的名字。這時候如果再沒有點標誌性的東西,誰知道你說的誰是誰。如果都按歷史原文講,三英戰呂布,呂布一口劍,劉備一口劍,關羽一口劍,張飛一口劍,我擦,泥煤的誰跟誰呀,不聽了,沒勁。你如果改成呂布拿一杆方天畫戟拍馬前來,關二爺挺起青龍偃月刀上去招架,黑臉張飛大喝一聲,抖起丈八蛇矛插入戰團,大家一下子就記住了,聽的津津有味。說書先生日子好過了,這些英雄以及他的武器,也就留在了老百姓的心裡。

所以說,其實古人也不用所謂重武器,都是小說杜撰的。但是由於這些小說太好看了,流傳太廣,而老百姓們又欠缺歷史常識,所以分不清到底哪個是歷史事實,哪個是小說附會。就比如我剛才說的劉關張,三國時期由於馬蹬還沒有發明,騎兵都必須用單手短兵器作戰(因為另一隻手要拽韁繩),所以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都是後世文人杜撰的,三國志記載,關二爺用劍。是不是很難接受。

第二,所謂重武器,其實並不重。從出土文物看,所謂重兵之首的戰錘有多大?看圖
可愛不可愛。不過別看它小,威力可是一點都不弱。再看看鐧,一般制式65~80cm,因人而異。至於槍,槊,戟,木杆鐵頭,沒有多重,並且歷史上也是劃分在長兵器類,不屬於重兵器。至於傳說中的純鑌鐵打造,其長丈八,碗口粗細,我只能說,你要適應中國文人,他們喜歡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就算古人再神勇無敵,這麼一根鐵棒也得有六七百斤,能抱起來就算是超級力士了,拿他騎馬打仗,人受得了馬也受不了你說是不是。

再一個,古今重量單位一直在變化。例如三國時,一斤16兩,一兩16克,也就是一斤約256克,約等於現在半斤。青龍偃月刀重82斤(就假設它真存在),換算成今天約41斤,雙手揮動它其實並不算多困難。而唐朝的一斤大約是680克,秦瓊一對鐧80斤,換算成今天是108.8斤,每隻手揮起50斤,要玩這個就有難度了。

第三,古人身體素質好。對這個問題,我個人持否定觀點。咱們看統計數據,1996年出生的中國男子平均身高171.8cm,而120年前通過考古數據,大約在161cm左右;現在中國人平均壽命76歲,而1950年為41歲。有人說那是戰亂影響,但是咱們看看隋唐,三國,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不是亂世,所以還是很有對比度的。身高和壽命的雙增長,說明什麼問題?醫療水平和飲食保障的大幅提高。

古代生產力水平底下,糧食畝產有限,租稅又高,不像現在不收農業稅。就算是豐收年景也只能吃個半飢半飽,稍一有天災就餓殍遍野。糧食都不夠吃,肉食更是極度匱乏,就算勞動多,鍛鍊勤,營養跟不上,你覺得他們的身體素質能有多好?

有人說當兵的又不用勞動,錯了。要知道古代生產力極端底下,糧食產能非常有限,根本供不起大量脫產的職業軍隊,大多數軍隊都是耕戰一體,平時務農,戰時為兵,最典型的就是曹操的屯田兵。隨著明代大量引入外來作物,尤其是高產又耐貧瘠的土豆,玉米,紅薯大量種植後,職業軍隊才開始擴大規模。鴉片戰爭前,清軍職業軍隊也只有30萬,那時的全國人口約4億;再看北宋初年,人口只有650萬左右,國家能養的起多少正規的職業軍隊?幾乎沒有。這些古代軍人其實就是農民,飢餓的,骨瘦如柴的農民。雖然現代人可能運動少,體質下降厲害,但是比起飢寒交迫的古人來說,也是強多了。

某些將領可能從小錦衣玉食,不愁吃穿,但是這樣的將領才有幾個?劉備,織蓆販履之徒;關羽,殺人犯,流亡四海,居無定所,還不如農民;張飛,殺豬買肉,可能好一些。隋唐英雄因為多是隋朝舊部,出身條件好很多,肯定比普通農民強一些,但是基於整體大環境,強也有限。

個人見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


LuckyWolf213594903

破甲破甲破甲,重要事情說三遍。打什麼敵人用什麼武器,利刀砍輕甲,鈍器打重甲。漢打匈奴用環首刀,唐打突厥用陌刀,宋打遼金用鈍器。因為宋的對手有大量重裝騎兵。

明的對手無論蒙古日本滿清,全都缺鐵裝備不起重裝騎兵。你讓士兵們用笨重的鈍器敲誰呢。


石油熊貓

唐朝以前由於冶煉技術所限制,生產的鐵器剛性太強而易碎。這不得不通過增加武器的截面積來保證武器的正常使用,但是增加的截面積又變成了重量,這使得很多人壓根就使不起,像關羽那種所謂的青龍偃月刀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即便關羽能夠舞得起八十二斤的大刀,可是當時也沒有那種冶煉工藝能夠生產那麼兼容剛性與韌性的刀柄。

比如,我們從另外一個細節尋找到例證,那就是尉遲恭打斷了鐵鞭!按著我們現在的生產標準來看,鐵鞭只可能被打彎卻不可能打斷,除非是生鐵!這就代表了當時鍛造工藝的問題。

唐代以後,由於冶煉技術的提升,出現了陌刀這種武器,這東西兼容了鐵器剛性與韌性的問題,使得武器的重量大大降低,而操控性能上也更好,大部分人就直接換上了這種裝備。


優己

你問反了,應該問為什麼宋以後將領開始使用重武器了。

宋以前,就一樣武器,就是矛。宋朝開始,隨著重甲開始普及(宋精銳部隊就算弓兵就是幾十斤的甲),防禦大為提升,重武器就隨之出現,是為了在披甲時給予鈍擊。

宋朝以前,同學,小說是為了精彩,不是為了真實。


霜月秋風

重武器畢竟笨重不靈活,隋唐時期武將用的錘其實最多是籃球一般大,也沒有傳說那麼沉,但是隻要擊打有效部位,照樣可以讓人瞬間損失戰鬥力,而且方便攜帶,而劍傷不是一擊致命,敵人還可以戰鬥,宋以後沙場征戰變少,多為暗殺刺探,要選取靈便輕巧的武器。


削木頭

其他不用說了,李元霸800斤的錘子,沒有什麼馬能扛得住,而且按書中說李元霸瘦小枯乾,體重估計不滿百斤,雙手有十多倍體重的力量,如果用手走路,日行千里沒問題,行軍或者上陣根本用不到馬


張毅217533178

槊,主要功能是刺,其實就是長槍。宋代時鎧甲性能大大提升,一般的砍、刺已經力不從心,所以朴刀這類厚重的大刀以及鞭錘這類鈍兵器應運而生。

明朝時隨著火器的應用,鎧甲又落後了。兵器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