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哪些如今不常吃的蔬菜?

qzuser

古時候的蔬菜品種也許並不像如今菜市場裡那樣品種豐富多樣,但是當時人所食用的很多蔬菜如今確實不太常見。但可能是由於它們的味道不太好,因此不斷地被新的更可口的蔬菜品種所取代。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農民家庭的生活經常處在溫飽線以下,這就意味著在很多時候糧食生產的所謂自給自足無法真正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並不是專門作為蔬菜的栽培植物也會被當成蔬菜食用。

例如苜蓿,最開始是作為馬的飼料而廣泛栽培。但許多人迫於生活,而逐漸採摘苜蓿的嫩苗食用。在唐代,關中地區食用苜蓿之風曾興盛一時。當時的一位叫做薛令之的朝廷官員,在與友人閒談時曾在牆壁上題詩一首,詩中說:“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上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著易寬。只可謀朝夕,何由度歲寒!”大意是說自己身為朝廷官員,但生活清貧,平時所吃的不過是苜蓿羹這樣粗淡的菜餚。不過也有不少人青睞苜蓿,認為它是不錯的蔬菜,因為它既可以作羹食用,而且還可以曬乾做成乾菜。

在食物緊張的時候採摘植物嫩葉食用是我國古代大多數貧苦農民生活的真實狀況。除了苜蓿葉之外,樹木的嫩葉苗也常被食用。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北一帶多種植榆樹,當地的貧苦百姓常採其嫩葉作羹。《齊民要術》中常記載類似情形,指出當時人們不僅採榆樹嫩葉食用,而且還會採摘榆莢做成“榆醬”。

類似的特殊蔬菜還有很多,都是古時人民大眾生活貧苦的反映。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這些食物自然不會在餐桌上常見了。

文/Cola


亞洲食學論壇

在古代,葵是五菜之一,李時珍稱:“凡草木之可茹者謂之菜。韭、薤、葵、蔥、藿,五菜也。素問雲:五穀為養,五菜為充。”

《古樂府詩》曰: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在《齊民要術》卷三中,種葵排在第一位,可見在古代,葵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蔬菜。又該書是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所著,是北方的農書,所以在古代,葵也應該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但是現在大家所知的只有“向日葵”“秋葵”等,對於“葵菜”卻所知甚少,甚至許多人沒有見過葵。

“按今世葵有紫莖、白莖二種,種別復有大小之殊。又有鴨腳葵也。”北魏時,葵已經有多種之分,同時又有春葵、秋葵之分,春葵是農曆十月末地還未凍上之時下種,秋葵是農曆五六月種,從味道來說,春葵味道比秋葵好,“柔軟至好”。

明末方以智認為:古人竟以葵為呼菘菜野菜之通稱耳。晉以後曰菘,今謂菜,古謂葵。昔楚相拔園葵,韓詩外傳:“馬踐園葵。”古歌井上生族:“採葵待作羹。”王維詩:“松下清齊折露葵。”

直謂菜也。暉按:量知篇:“地種葵韭,山樹棗慄,名曰美園茂林。”此文雲:“調和葵韭。”下文雲:“舒戟採葵。”並謂葵為菜也。

“菘”便是白菜之類。但是按照《齊民要術》的記載來看,葵和菘還是有區別的,葵的植株有紫莖、白莖之分,而且在葵的生長過程中,還需要仔細照料,要掐去多餘的葉子,“掐秋菜,必留五六葉。不掐則莖孤;留葉多則科大。”還要剪掉一些主杆,留下分枝,“留其歧,歧多者則去地一二寸,獨莖者亦可去地四五寸。”不讓葵生長得太高大,這樣養分就不會用在長高上面,這樣等到收割的時候,高才不過與人膝蓋一樣高,而且“莖葉皆美,科雖不高,菜實倍多。”如果不剪主杆任其生長,“其不剪早生者,雖高數尺,柯葉堅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唯有菜心。附葉黃澀,至惡,煮亦不美。看雖似多,其實倍少。”

到明代陸容所著《菽園雜記》記載:“又嘗見一士人家葵軒卷中記序題詠,皆形狀今蜀葵花。蓋不知傾陽衛足,自是冬葵可食者。詩七月‘烹葵及菽’,公儀休拔園葵皆是也。古人文字中記載名物,必考核精詳,故少有此失。”到了明代,就有許多人已經不認識葵菜了。


魚兒讀書會擺尾

能分享的是,古人,尤其是宋以前的人,飲食和現代人區別不小。據說我們現在常吃的辣椒,土豆都是明代以後才傳入中國的,也有說玉米也是傳入中國時間較晚,但主流說法五穀裡的黍就是玉米,現在洛陽地區把玉米還叫黍黍。包括茶和白酒,甚至是麵條,宋以前的人和今人制造食用方法都有區別。據說,唐代人的麵條是加油涼拌吃的,裡面放榆樹葉,好像那時叫湯餅。還有說宋代武大郎賣的炊餅是包子的。

有網友說的對,現在人不常吃的一些野菜,蒿和苜蓿類,都是古人常吃的。古代普通人肉食少,吃野菜類多。現代中國富足,很多人都不吃野菜,甚至有些人認為野菜多吃都健康有損壞。他們不記得這些野菜曾經是祖先們的主要食材。


一個有朋克精神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