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共享经济不烧钱,还会吸引这么多的用户吗?

weiyiserg

烧钱吸引用户,和是不是共享经济关系并不大。其他的商业形态也需要大量的烧钱启动,只要是面向C端用户的。

在目前的互联网注意力经济年代,互联网上的信息非常多,要想获得用户的关注,唯有针对性的持续营销,而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又势必要培育用户的习惯。

就拿目前看来很成功的线上打车模式来说吧,烧钱的作用和效应尤为明显,试想如果没有持续的补贴,用户显然是会缺乏粘性的,对于司机来说,同样也是,也需要额外的激励才行。一旦形成了习惯,竞争弱化之后,这个商业模式也就成立了。

可以说,目前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要想推行,必须进行大量的烧钱启动,否则难以获取很多用户。但又不能依赖烧钱,所以需要在这过程中黏住用户,这也就是为何诸如共享充电宝之类的很多伪需求的创业项目死亡的原因。


牛熊交易室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共赢,通过对闲置资源的分享,创造更大的使用价值。

比如过去的邻居间互相借东西,就是最早的共享经济,不必每家都置办所有的东西。比如说图书馆,网吧,也算是共享经济。

如今到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利用技术手段更是发展出更多的使用场景,比如共享出行,共享住房,共享办公,共享物品(家电,充电宝等)……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迅猛,最大的推动力就是烧钱补贴大战。这其实是脱离了商业和经济的本质,也脱离了共享经济的核心,就是共赢。如今,只有用户获得了收益,而平台方却饱受烧钱带来的亏损困扰,无法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只能靠融资不断加码。

但是,同样是共享经济,美国的短租平台Airbnb(中文名:爱彼迎)如今已经连续17个月稳定盈利,而中国的短租平台还在亏损中挣扎。

同样的例子还有出行领域,优步美国早在2016年就实现盈利,但是在中国却每年亏损数十亿美元,不得已,最后和滴滴合并了,算是退出中国市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想一方面是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被“惯坏了”,虽然补贴短期对吸引用户有很强的推动力,但是长期看,并不利于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和良好的消费习惯。

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的问题,太急功近利,一有风口就全部扑上去,并且企图在短期清理战场,达到垄断的市场地位。

滴滴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之前打车软件有非常多的公司,但是滴滴依靠补贴,把其他平台都“清理”了,最终在打车行业实现独占巨大市场份额的地位。

但是,一家独大之后,滴滴干了什么呢?最近屡屡爆出的打车事件,让滴滴的形象大毁,骚扰乘客,甚至危机乘客生命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这恐怕很说明问题,那就是这种烧钱后一家独大的模式并不可行。

一家独大后,前期的烧钱都想赚回来,所以大部分时间恐怕并不是在想着如何继续为用户着想,而是如何收割用户吧。

所以,烧钱模式并不可持续,也不会产生忠诚的用户。


赵冰峰

如果共享经济只是烧钱,没有形成可预期的现金流和盈利模式,就必死无疑。记得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央视有个采访,要我谈谈共享单车的未来。我就说不看好。

为什么不看好呢?因为城市核心区的最后一公里不可能靠共享单车。你想一想,要是北京的三环里面,东京的核心区,香港的中环,到处都堆砌着共享单车,那将是多么糟糕的市中心啊。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应该是靠公共交通的发展来解决问题。看看东京和香港核心区的地铁口是多么地密集,就知道城市中心绝不可能容忍共享单车这样的垃圾。

如果一种业态不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就必然被淘汰。当前,北京市已经开始要求减少核心区的共享单车数量了。市中心地铁站的混乱,已经痛苦不堪了,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交通和容貌。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共享的事情,其实就是出租而已。出租自行车,为什么要冠以共享二字呢?是因为想免费占用城市公共资源,回避城市管理的监管。如果是你家自己的东西要出租,放到别人的场子上,是要交租金的。过去的这些共享单车,欠了城市一份租金。

不仅仅是欠了城市一份租金。

那么,他们烧钱,又烧在哪里了呢?他们希望人人都使用,然后形成用户粘性和网络价值,然后获取新的商业利益。可是,共享单车,以及各类共享,本质就是出租,有其他附加的粘性吗?显然没有。于是,问题就来了:烧了钱,没有形成好的稳定的商业模式,于是就倒下了。

目前的共享充电宝,逐步有了一定的市场,那是因为本身的现金流是确定的,有关单位也希望自己的场子里有这么一个便民服务。如果要是靠烧钱来获得场地和用户,估计也是很难成功。

现在又有了共享按摩椅,我不了解场地费用如何解决,运营成本如何解决。要是解决不了,现金流不匹配,当然也就必死无疑了。


孙建波

如果共享经济不烧钱,是很难吸引目前数量的用户的。

我国的共享经济如此发达,一方面是由我国的人口基数所决定的,庞大的人口为共享经济带来了红利,巨大的市场也是投资者们愿意不断投入资金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工智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在互联网的媒介作用下,共享经济能够更加轻松的实现。

但是由于我国共享经济烧钱补贴的方式使得很多非刚需的用户选择共享经济,他们选择共享经济的理由主要是因为“低价”,而不是“共享”,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粘性,而是随波逐流,哪家企业的补贴更大,价格更低,他们就会选择哪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若是不再烧钱,补贴取消,那么这部分用户一定会流失。

通过烧钱的方法获得用户量的增加是目前共享经济一贯套路,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具有持久性,从各种共享单车由最初的火热到现在的步履维艰就可以看出,当热度褪去,烧钱的方式不仅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利益,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共享单车带来的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

对于共享经济来说,真正想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仅仅烧钱是不够的,通过烧钱来赢取用户或许是最初成长阶段的一种战略,但是想要做大做强,还是需要靠产品和服务的提升来实现。


盘和林看经济

这些金主通过烧钱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比如美团出行与滴滴PK,各路外卖小哥之间的竞争,都让用户获得了实惠。实际上,对于共享经济来说,目前只是起步阶段,共享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我们还看到一些诸如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之类的产品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扩张,一方面提供的服务并非大众必须,另一方面,还牵扯一些政策法规的壁垒。

共享经济还牵扯到一些道德问题,包括企业和用户,比如,一些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押金不退;一些用户为一己私利,破坏共享的产品、服务。如果我们把滴滴打车、顺风车视作一种出行共享的话,它还牵扯到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信任关系。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思维,它面对的是群体需求,实现的是有限资源共享,消费者是否需要完全自主,在这一背景下,烧钱、补贴的方式更容易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使用,达到有限资源的使用周转,周转的越快,资源提供者获得的利益更大。

未来,如果共享经济不烧钱,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会因为支出成本的增加而降低,但实际使用需求可能还存在。与此同时,服务的供应商也会出现一定的分化,就比如滴滴出行兴起后,传统的出租车行业遭遇冲击,出行滴滴愈加成为一种习惯,滴滴给予的体验大大优于出租车行业,特别是专车服务方面,这在补贴降低后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另一方面,共享的大饼也始终吸引各路资金的介入,比如,美团加入共享出行服务后,倒逼滴滴加大了补贴,特别是担心司机的流失,增加了对司机奖励的力度。未来,用户对共享的理解、使用将取决于技术与消费习惯的融合、人们将越来越多的使用“租赁”服务减少资金支出,体验感将优于占有感。


财经无忌

共享经济不能依靠烧钱来吸引用户,因为依靠烧钱吸引到用户,从来不是真正的目标客户。当烧钱烧的撑不住的时候,这些伪客户自然离开。

因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共享,实现共赢。但烧钱只有单方面的输出,而不是共享,违背了共享的本质。

另一方面来说,共享经济需要那么多用户吗?不要以为择到篮子都是菜,这里面也有烂菜,还有虫害。所以共享经济要有自我净化、选择的功能,才能发现真正的目标客户,只有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服务的共享经济,才能实现健康成长。

国内的共享打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都想着用庞大的融资能力,利用烧钱的“升级门槛”方式,将竞争对手拒之门外,但这种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因为有很多用户,都是属于临时用户,他们发现了共享经济之间存在的补贴,能够带来现实的利益,才乐此不疲。但当补贴取消了,这些用户就暴露出“伪客户”的真面目,让共享企业鸡飞蛋打,无法实现战略级目标。

互联网上,曾经流量即红利,为了吸引流量,互联网巨头免费、补贴曾经大行其道。但把互联网烧钱操作模式简单地引入线下,不一定能成功。因为线下需要更多的投资、更大的支出、更久的补贴,这样的投入,吸引到还不一定是真正的目标客户,所以很难产生健康的运作模式。

不仅中国的滴滴打车、共享单车一度依靠补贴而且仍然无法赢利,美国的Uber也陷入了烧钱的困境,而他们规模都做得很大。而规模越大,需要烧钱越多;烧钱越多亏损的越厉害。因为这个市场竞争太激烈,既要与传统的出租车竞争,也要与自己本身的管理体系做“殊死的战斗”。而且,打车是一件流水很高可是每一单交易额不大,利润不高的生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目前比较靠谱的共享经济代表企业,就是Airbnb,而它却从来不是依靠补贴烧钱来赢得市场!


波士财经

共享经济烧钱是为了养成用户习惯,一旦有稳定的用户群体,那就没有必要继续烧钱了。毕竟做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赚钱,投资方也不是为了慈善不求回报而投资的。

崔书峰说的是很现实的,烧钱不是长久之计。但是目前国内的共享经济在烧钱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提前建立有效的客户机制,完善共享商品使用规则。要考虑到共享商品的用户从免费使用到付费使用之间的心理落差,在烧钱的前期就应该完善商品使用机制,使得用户不仅仅对商品产生习惯,同样也要对使用机制产生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开始付费使用后的用户流失。

共享经济其实相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比较新鲜的模式,并没有前人的榜样可以参考模仿,只能一步步来走。中国在共享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如何有效的使这个模式继续发展下去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投资方和项目方的烧钱行为就可以维持的。


家族企业杂志

共享经济近年来获得持续高速发展,这离不开几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与近年来持续烧钱、持续补贴的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而对于用户来说,似乎也对平台补贴、平台烧钱等模式形成了依赖性,但过度依赖的背后,却给用户带来太多的期待,反而不利于以后取消补贴、取消烧钱的习惯。再者,共享经济得以发展,得益于社会的持续进步,而社会意识的持续改变,人们消费观念的持续改观,这也给了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积极性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共享经济意在达到闲置资源有效利用、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但这些年来平台过度比拼、平台恶性竞争等现象,却给了社会带来了过度浪费的影响,而如今逐渐回归理性,回归健康理性竞争行为,也是大势所趋。共享经济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向与趋势,而持续烧钱与持续补贴,给了共享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的大环境,而取消烧钱也是趋势或发展方向,但仍需用户不断形成良性习惯,仍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


郭施亮

这两年,“共享”一词大火,尤其是在2017年上半年,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衣食住行有关的都出现了共享新事物,吃瓜群众乐享其成,资本狂追不止。不过,到了2017年末,这些多次上新闻头条的共享事物又归于沉寂,经历了一个猛的刹车,让人猝不及防。

到了2018年,共享经济在艰难中前行。共享单车行业经历大浪淘沙之后,头部玩家已然举步维艰,摩拜卖身美团,ofo因为资金链紧张,资产抵押阿里换取贷款17.7亿元。

而除了共享单车之外,曾经火爆的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如今都几乎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这些所谓的共享经济,在资本回归理性之后,似乎并没有达到共享经济成立之初的愿景,实现盈利仍然遥不可及。

让我们再回到共享经济本身,到底什么才是共享经济?举各简单的例子,假如村里老王买了一台耕地用的拖拉机,在拖拉机闲置时,谁家需要耕地了就找老王借,这可以成为共享,是免费的。但如果,老王开始找借用拖拉机的人收取使用费了,就可以成为共享经济。在这个例子中,拖拉机显然有了更广泛的使用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t按照这个逻辑,当前出现的一些共享服务其实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只是说是披着共享概念外衣的出租业务。从本质上看,这些新型的企业其实就是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出租给消费者,并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而已。俨然把自己做成了B2C 的物品借用平台。

\t共享经济的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资源稀缺性的困境,其本质是建立在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率的基础之上。而从当前的情形来看,这些所谓的共享经济却为了争夺市场,大肆烧钱,大量的重复投入已经完全背离共享经济的初衷,共享经济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烧钱。

从当前这些称之为共享经济的事物来看,以共享单车为例,头部玩家已经陷入到一种囚徒困境式的竞争困局中,一旦一方选择不烧钱,其他企业选择烧钱,则不烧钱的企业用户将迅速下降,处于极为尴尬的境遇。

但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言,人与人之间以物作为纽带的关系被激活,共享平台除了提供便利之外,还具备信息交换的价值,这反而并不需要烧钱,也能够有较强的用户黏性。


每日经济新闻

未来5年,共享经济在中国仍是风口,且有望保持30%的高速增长。

这是《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日前所预计的。长期跟踪美国经济等问题的【小哥哥】认为,共享经济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烧钱,而在于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用户黏度是否足够强,能否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就好比说吧,我们骑Mobike,最终是为了出行方便,而不是为了抢摩拜的红包。

共享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应当得到支持和鼓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已经深入民众生活,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给民众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如Mobike共享单车,顺风车,爱彼迎(Airbnb)等等。

在中国发展共享经济,有很多先天的优势,用户多、消费市场广,大数据丰富,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这都是其他国家和市场不能比拟的,堪称发展分享经济的天然优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新生企业的成长,不会是风调雨顺,或伴有坎坷,或经历阵痛,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总结中不断前进,直至凤凰涅槃,破茧成蝶。

不能否认,正因为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前所未有的问题,存在监管滞后的问题。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筑牢监管的篱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让共享经济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健康发展,服务用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