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在撒哈拉的那些傳奇經歷都是真的嗎?還是她自己虛構的?

尋找一種叫幸福

我個人認為,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是真實的。

我認為大家不應該把《撒哈拉的故事》看成是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裡生活的真實記錄。

《撒哈拉的故事》,親愛的們,這是一本散文集,並不是自傳或者紀實小說,也不是新聞特稿。

為什麼很多人非要把書裡的故事跟現實一一對應起來?



的確我們在書裡看到的,令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的,撒哈拉的生活竟然是這麼美好而富足?三毛和荷西靠什麼來支撐生活?他們不缺錢嗎?

實際上,三毛的家境很好,她的父親是律師,家裡蠻有錢的,所以當時的三毛生活條件並不差的。

而寫書,寫散文,這些文字是表現生活的美好,表現撒哈拉的美好。


事實上不止在國內,國外有也過類似的情況,很多讀者喜歡把作家們這種類似半自傳半虛構的作品裡描寫的場景,當成作家們真實的生活經歷。

文學是允許適當的誇張的,合理的虛構的。

這本書,給我們打開的是一個“畫家”畫出來的美麗世界。這個畫家就是三毛。

所以我認為,大家所說的“撒哈拉的傳奇經歷”是半自傳半虛構性質的。


我想堅持一生的事:讀書,寫字。——沙慄

沙慄

大家好,我是木木,三毛這個問題問我就對了。

三毛是一個富有才情,也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她影響了很多人,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多年輕人喜歡她,想要像她一樣去流浪。她們羨慕三毛的勇氣,三毛也成為了她們心目中的偶像。

但是,我要說,三毛所寫的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於虛構的。

最初接觸三毛,是從她的《撒哈拉的故事》開始的。我詫異於竟然有人,能夠在漫天黃沙的艱苦環境中,將枯燥的生活過得如此有韻味。因此,我便產生了強烈的願望想要去了解她這個人,這個真正的三毛是怎樣的。

為此,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市場上能見的《三毛傳》我幾乎翻了個遍。但是結果很令我失望。因為這些傳記,大部分都是所謂的“三毛迷”們,通過把三毛自己寫的故事重新整理,再按照時間順序羅列,加以她們“富有文情”(添油加醋)的描寫,得以成章,其實內容非常空洞。沒有任何考據的資料,滿篇只是煽情和辭藻。

後來我看到一本書,名為《三毛之謎》。後來才知道,這本書90年代曾出過一本,名為《三毛真相》,當時轟動很大。因為那個時候三毛名聲依然很大,而這本書則似乎有“揭短”的嫌疑,因此作者被罵的很慘。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是充實的。作者是一個旅行家、探險家,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由是他對三毛當時的好友、鄰居等人走訪之後,所寫出來的合集。

讀完這些書之後,我結合自己的思考和推斷,曾寫了一篇名為《三毛:這個充滿傷痛的女人,卻給我們留下最美的回憶,最深的遺憾》的文章。現在告訴大家一些最基本的事實,與大家共享。

第一、三毛與撒哈拉

我們從三毛的書中,只看到了她的流浪與灑脫。卻很少有人知道,三毛之所以能夠流浪,是因為她有一個當律師的爸爸,家裡很有錢。她是帶著錢去流浪的。而且她在撒哈拉只住了兩三年,之後嫌居住質量太低,三毛放棄沙漠,搬到大加那利島。她拿出父親給的錢,買下男人海灘的一幢花園洋房和一輛高級轎車,過上了高品質的生活。

第二,三毛與荷西

三毛實際上比荷西要大上八歲,而不是她書中說的三歲。三毛為什麼會認識荷西呢?這是因為三毛在臺灣失戀,其父出錢讓她去西班牙留學散心,然後交代了自己的一個西班牙的朋友照顧三毛。而荷西就是三毛父親這位朋友的鄰居家的小孩。遇到三毛的時候,荷西還在讀高中。三毛說荷西等了她七年,不能說沒有文學虛構的成分。

而且兩人婚後關係並不是如她書中說的那樣好。荷西意外去世,是因為他當時的工作是潛水員的工作,他要掙錢養活自己。荷西去世的時候,三毛父母剛好去大加那利島看他們,並且停留了半個月。荷西在三毛父母到達的第二天從工作地回來與之見面(第一次見丈人),但是第二天就趕回另一個島上班,之後就出事了。其實兩人當時關係已經出現了問題。

第三,三毛與筆仙

三毛晚期回到臺灣,當時已經是大紅大紫的人物了。但是這個時候她卻再也寫不出來好的作品,轉而去拍了一部電影《滾滾紅塵》,結果也很慘淡,並未能斬獲什麼獎項。

再後來,她開始去玩所謂“筆仙”、“通靈”等,去結識這方面的人事。偶爾在報刊專欄發表文章,也是淡而無味,無非是報社雜誌借她的名聲才給她發表。

以上大概是我讀書中獲得的一些信息,以及自己的一些所感所想。但無論如何,三毛的才華是不容抹殺的。但必須要提醒大家,文學中有虛構。曾在書上看到某位作家說過一句話,“所有的自傳都是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傳”。


木木讀書

喜歡文字的人對於三毛這個人一定是非常熟悉的,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家有兩個一個是張愛玲另一個就是三毛了。

如果說張愛玲的文字讓我體會亂世中複雜的愛恨情仇以及人們對情愛的嚮往,那麼三毛

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漂泊在異鄉的靈魂。自從我讀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後,我發現我可能更加欣賞這個隨心的女作家,對於我來說,她就是想做便去做了沒有猶豫沒有害怕那樣的不羈。 真的很讓我崇拜。



三毛在這本書中並沒有用到什麼華麗麗的語言來描繪沙漠裡的生活,但是卻從了她那平實的語言描繪出了大沙漠裡的簡單。而又浪漫的生活。給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筆神奇的而溫暖的色彩。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品味著三毛在異國他鄉里的生活,總覺得原本並不討人喜歡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種別樣的風情。又如走進了一幅 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的畫面。使我瞭解到了大沙漠裡的地勢地貌和風土人情。但同時我也瞭解到了在沙漠裡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讀這本書的同時,我更佩服三毛的勇氣,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貧困的大沙漠,這裡沒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沒有傢俱沒有床,但是她與荷西卻還是生活著很快樂。因為她以她那積極的勇氣和執著的信念,簡單並快樂的活著。在這個大沙漠裡,她留下了那麼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 (這句話曾經一度掛在我的嘴上)

《素人漁夫》中,我也體會到了她與荷西在沙漠裡生活中的另一種快樂。由於沙漠裡的物質昂貴,所以,他們的錢也不夠花,其實他們可以將包袱回家的,但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也沒有抱怨,而是想出了另一種方法去掙錢,雖然到了最後並沒有掙到什麼錢,而且還賠了一千五百。但他們還是很開心的去大吃了一頓。或許這就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愛情是一種奧妙,在愛情中出現籍口時,籍口就是籍口,顯然已經沒有熱情的籍口而已,來無影,去無蹤。如果愛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強求再得,這,正如強收覆水一樣的不明事理。”這就是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的愛情,不是要什麼多好的物質生活。只要兩個人能夠在一起開心的生活久足夠了。可現在的人還會有誰能做得到?

三毛揹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她自己所親身經歷過得所以才能在書中為我們描述的生動形象,把她在沙漠中的生活趣事像我們娓娓道來。


迪娜138

剛剛看完《撒哈拉的故事》,急切的想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的體驗。閱讀過程中,越往後越覺得震撼,很多故事很有傳奇色彩,至於三毛的故事是真實還是虛構,我認為這並不重要,因為我們更應該關注作品本身,而不是各種花邊新聞。但是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我查了一下資料。

首先看飛羊入井的片段,有很多旅行者追尋了三毛在撒哈拉的足跡,我也是拾人牙慧。

該旅行家專門去了三毛在撒哈拉的故居,也就是金河街44號,步行確實需要40分鐘左右,他還看了下週圍的方位,鄰居罕地的羊欄依然存在,羊能通過矮牆爬到三毛家來,而且還有這樣的一個“天井”,三毛所述無誤。

這位旅行家又訪問了三毛周圍的鄰居和眾多書中出現的人物,對象除了有一部分人找不到之外,全部吻合,所以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絕對真實,這裡質疑者可以閉嘴了!

但是我是帶著問題來的,我對《死果》和《哭泣的駱駝》本身的真實性也產生了懷疑,特別是《死果》,好像還帶有些靈異色彩,我查了下資料,死果中的項鍊確是真實,當地人對毛里塔尼亞的巫術也是十分了解,至於三毛自己是否經歷過此事,資料中查不到,但是經過對三毛後期喜歡靈異神秘的經歷,以三毛如此高智商的人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過此事,她是不會信的,所以我認為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我仍不相信巫術,只有我親身經歷,我才會信,所以質疑者總是在質疑也有些道理。

最後《哭泣的駱駝》,三毛怎麼這麼巧,能夠同時遇到在撒哈拉獨立領袖巴西里和他的妻子,從開始到最後死,三毛都訴說的相當真實,是不是太巧合了?沒有辦法,我還是查了資料,目前說法不一,有人說沒有巴西里這個人,但是有一個領袖和巴西里的死亡狀態很像,就是三毛描述的“血肉模糊哦,臉都不像了”,是不是三毛記錯了名字,或者他們對三毛使用了化名,我們不得而知。有人說確實有巴西里這個人,而且還寫到了當地的教科書了,巴西里的家人名字全部吻合,這種說法就是說三毛百分之百的描述正確。兩大觀點雖然不一,但是都大多印證了三毛的說法幾乎都是正確的。

由於我只看了《撒哈拉的故事》,所以對三毛的其他作品我無權評論,但是我認為三毛的一生是真實的、坦蕩的,她的真性情告訴我們,她不會對我們說謊,請大家不要在糾結了,因為三毛說過她“心眼不盲,心亦不花”。


平民對對話詩詞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喜歡上三毛,喜歡她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喜歡她與荷西美到窒息的愛情,以及她筆下觸動靈魂的文字。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打造出最美麗的家園,很多人心存疑慮,他們在沙漠的經歷都是真的嗎?

我只能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那些經歷是亦幻亦真的。

翻看了不少三毛傳記,歸納起來,她與荷西是在1973年來到撒哈拉沙漠,當時的居住環境相當惡劣。

房子坐落在墳場區,對面是垃圾場,前方是一片沙谷,後面是一個高坡,遠處就是浩瀚的天空。他們家在聯排房子最後一幢,很小,站在門外看一眼就一目瞭然了。打開門,暗淡的走廊露在眼前,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屋頂好似隨時能垮下來。一間較大的房子面向街道,估計只有幾平方米,小房間放下床,只餘下手臂寬進出的空間。

廚房、衛生間更是不必細說了,想要抽水馬桶完全是妄想,擰開水龍頭甚至沒有一滴水,這就是“貧民窟”的標配。

面對簡陋至極的居所環境,荷西急著問三毛對這個家的第一印象,她用近似愉悅的假聲回答:“很好,我喜歡,真的,我們慢慢來佈置。”

正如她書中所寫“抗命不可能,順命太輕閒,遵命得認真,唯有樂命,樂命最是自由自在。”

其實,最初的環境一度讓三毛淚崩,提水要去很遠的地方,水桶很重,天氣很熱,每挪一步都感覺終點是遙遙不可及的黑點。有沒有電完全靠運氣,所以大半是沒有電。黃昏來了,她就望著灰沙靜悄悄的像粉一樣撒下來。但是她恢復地很快,去鎮上買了很多東西,動手改造他們的家。

荷西把這個家裡裡外外粉刷成潔白的,在墳場區內可真是鶴立雞群,到正式結婚的時候,這個家,有一個書架,有一張桌子,貨真價實的長沙發,在臥室空間架好了長排的掛衣櫃,廚房有一個小茶几塞在炊事臺下放油糖瓶,還有新的沙漠麻布的彩色條紋的窗簾。

三毛母親郵寄來了棉紙燈罩,低低的掛著,晚上亮起來,朦朧而美好。林懷民那張黑底白字的“靈門舞集”四個龍飛鳳舞的中國書法貼在牆上時,他們這個家,終於有了說不出的氣氛和格調。

一年以後,三毛打造出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宮殿。

他們家又陸續添了羊皮鼓,羊皮水袋,皮風箱,水煙壺,沙漠人手織的彩色大床罩,奇形怪狀的“沙漠玫瑰”(一種風沙聚合的石頭)。

三毛在後來的書裡寫道:與荷西在撒哈拉的日子,是她一生之中最快樂的日子,她像個小婦人一樣過著她的婚後生活,每天等著出海潛水的丈夫歸來,或有靈感了就提筆寫作,再或者跟著當地的朋友去沙漠深處冒險,那些充滿異域風情、樂觀有趣的作品都是出自這個時期。

可以說是快樂的婚姻生活激發了她創作的激情。

但這一切截止在1979年9月30日,荷西出海潛水遇難。

此後的三毛一直無法走出失去愛人的悲痛,12年後,她選擇了自殺。

汪國真說:“撒哈拉沙漠很大很美,她一定是迷了路了,再也走不出來,她迷路的那天,並沒有下雨,可是很多人的心,都被淋溼了,從此,雨季不再來。”

我相信,去了天國的三毛回到了屬於她的撒哈拉,那裡有荷西陪伴,那裡始終有愛環繞。


白楓麟

如果你理解三毛,根本不會去問真假;如果你不理解三毛,何必在意真假,真假你都會認為她的一生是烏托邦。


任何作家的任何作品包括自傳都有虛構的成分,三毛的作品也不會例外。美好,悲傷,神秘,浪漫……所有這些可能都會稍加渲染,難不成要把文章寫成流水賬?那樣還有人讀嗎?

非要追問真假,就好像吃了一盤很好吃的菜,就想知道菜從哪個菜地長出來,都有什麼成分,哪位廚師做的,都用的什麼調料……當你把菜分析成各種原子分子,把廚師的經歷弄個一清二楚,這道菜你覺得還有原來的味道嗎?


撒哈拉的故事影響了很多人,三毛自由浪漫的情懷,異域神秘的風情,追求真善美的勇氣,和荷西唯美的愛情,所有這些打動了很多人,讓無數人為之著迷。

喜歡三毛的人,喜歡她的文筆,她的才情,她的神秘,她的風情萬種,可是最喜歡的是她的善良。她一直在追求真善美,她用自己的筆書寫著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傳播著這個世界的美好。

三毛的作品基於經歷,稍加修飾,為的不過是呈現給大家更美好的東西,這樣能說是假的或者虛構的嗎?


辣媽育子

我很想回答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會不會上首頁,但是可以很肯定的說,其實大家都不會去在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是不是她真實的經歷還是她虛構的經歷,

我們喜歡上了她說描繪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讓人羨慕,這樣的愛情讓人嚮往。自由而且灑脫,在三毛的靈魂上來說,她至始至終都是乾淨的,生活給了她不一樣的色彩,但是在她的書裡是色彩斑斕的,儘管有灰色,有黑色,但是她從來也沒有過意抹去,活的乾脆直接。

從三毛的文學造詣來說,她曾經是大學教授,更是留學歐美,修學建築學,文學等等,在語言上,繪畫上也是非常的有天賦,很多人都是用外在的觀點去揣測三毛在撒哈拉時的生活,當然三毛曾經居住的房屋現在成了博物館,去非洲的人還可以去看看三毛曾經居住的地方,以及可以拜訪她當時的鄰居。

很多人都對三毛關於守靈那件事情真實性表示了疑問,在三毛的採訪錄音中,三毛也確實回答了這個問題,她說她去請教了很多人,也包括醫學上的朋友來解釋這件事情,是否在人去世以後,會回來,是不是還會流血一般的眼淚,當然沒有旁觀者,也沒有醫學上的資料記載就無法考證了,誠然,面對心愛的人離去有任何幻覺我認為都是存在的(假設是幻覺)。

那麼對於從內心出發寫出來的文字有錯嗎?在你看來是虛構的,但從作者寫作出發確實是真實存在的感受,這是生活中的思考,是生活中的經歷,因此去討論是否虛構完全沒有任何意思。確實三毛真實生活在撒哈拉,而且那段異域風情的經歷確實讓非常善於發現美的三毛用文字記錄下來了,在她以後的經歷中她也一直追隨自己的本心內心,我最近在看三毛南美的遊歷《萬水千山走遍》。她也一直在強調,要還原一個最真實的自己,最真實的世界給讀者看,把最真實的情感記錄下來,即使在面對身體不適,環境不適,條件不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寫作,寫出這個世界本源的色彩。

因此,在我看來,也在三毛很多讀者看來,三毛的文字,三毛的遊記,三毛的人生,三毛的靈魂,都已經深深刻在每一個讀者的心中,她會世世代代的流傳下去,因為這個社會上,如同三毛那樣從骨子裡,從靈魂中都透露出詩和遠方的人,不會成為社會主流文化,但確實會是人人都向往的。

在最後,我不知道用了何種方式或許到了三毛的採訪視頻,如果你想了解三毛說話的樣子,不妨點我頭像觀看三毛在成都的採訪視頻。


特區快報



我們都知道藝術家需要採風,三毛肯定在撒哈拉生活過,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很難寫出這麼有細節有生活感的文字。也有人曾經去三毛呆過的撒哈拉小鎮去考證過,地名和生活習慣是吻合的。那三毛曾經在撒哈拉生活過,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她筆下的撒哈拉傳奇經歷,是不是她和荷西一起發生過的故事,這個就有待考證了。我們寫文章的都知道。即使你記錄昨天真實發生的故事。有時候可能會和真實有點出入,但我們心裡很清楚。



更何況,撒哈拉故事是三毛和荷西的離別後,去美洲旅遊療傷後,回來寫的第一個散文故事,經歷恍若隔世的打擊後,他再撰文回憶過去,肯定和當時的真實情況有所出入。

可能是撒哈拉那居民講的很多故事,都寫進她和荷西的故事了。好比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歷史上很多牛人的光輝事蹟都集合在他身上了。

她和荷西的故事和對白,肯定有虛構的成分。但是知道這些沒有任何意義。就好像你明知道美國的科幻大片兒是虛構的,但你依然想去看。這說明,一個好故事能帶給人愉悅的體驗。所以三毛的撒哈拉故事也能帶給我們美好的人生體驗。

這是我個人理解,如有不同之處,歡迎評論互動。


富春江翁

這個問題有些可笑,還有些薄涼。



三毛本質上是個文藝女青年,這個毋庸置疑。但她並不是一個小說家,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從行文上說是一本散文集,卻不是小說。

三毛說她不會編故事,所以筆下記錄的都是真實的自己。

可總是有人不信,去質疑那詩一樣的生活,不可能真實的存在。究其原因,是他們沒有經歷嗎?



不,不是的。其實三毛的經歷未必比所有人都震撼和不凡,很多人有比她更加豐富多彩的經歷。

但這些人都不是三毛,沒有三毛敏感而又純粹的內心,也沒有三毛單純而又浪漫的性格。



就像,我們看一陣風吹過,樹葉兒隨風飄落,或秋或冬,有些許悲傷,就已經覺得自己多愁善感,是個挺靠譜的文藝女青年了。

但三毛想的卻是要做那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這就是三毛和普通人的區別,是造就她與眾不同的命運的致命因素,也是有人無法理解她在撒哈拉傳奇人生和經歷的根本原因。

那個最真的女子,並不屑於這些爭論和質疑。所以,無論真假,你們開心就好。


Share汪

極其平凡的女人,骨子裡卻透露著一般人沒有的品質,她是追求自由和愛情的單純寫者,無論是做人還是寫作,她筆調自然輕快,不經意間說著最在意的人和事。

她是真實的,作品也都是真實的,《撒哈拉的故事》講述了三毛在進入撒哈拉之後的真實感受,以及真實的情感和自己的所作所為,書中講述了她在沙漠中的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的每個故事都充滿著浪漫的氣息,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應著大漠獨有的地形地貌以及風土人情。



我敢說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是無法寫出這樣的故事,也無法寫出這種富有感情的故事,經有關驗證,三毛寫的也全都是真的,沒有一點虛假,三毛這個人在這些地方也都是有很大的好評的,無論是書中的字裡行間,還是現實中的為人處事,方方面面的都體現出三毛這個人的浪漫感情與追求自由的夢想。她是值的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尊敬的女作家。


讀《撒哈拉的故事》我彷彿就是在和三毛進行心理上的深入對話,好像是聽好朋友講述動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時而不羈的快樂,令人如入其境!

那麼問題來了,你為什麼會覺得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這部作品裡面寫的不是真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