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谁都想一剑封喉似地找出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从已经枯竭的原料入手似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麻仓土作为典型元青花瓷胎的主要原料,有无留下非她莫属的特征?本文试图从挖掘含麻仓土瓷胎的感官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在淘洗和烧造过程中的变化,去科学解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寻找出因麻仓土而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感官特征。然而,在扑朔迷离的探索过程中,作者没有找到可“封喉”的“一剑”,却发现了一整套综合成因的“剑法”。在元青花真与伪的纷扰之争中,麻仓土与苏麻离青的代表特征,成了人们寻找元青花鉴别之秘方的宝贵线索。众所周知,典型元青花的胎土是由瓷石与麻仓土混合而成,这是元代景德镇陶工的发明创造。硕大的器型,是西亚地区使用习俗的要求,二元配方的工艺创新,使得这一需求得以满足。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

因原料的枯竭,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只要抓住麻仓土在瓷器烧成后所表现出来的外观特征,便掌握了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思路似乎不错,我们不厌其烦地收集、比较了众多元、明、清及现代不同时期的瓷胎,试图寻找与总结出元青花瓷胎的代表特征,并从科学上去解释某些独一无二的特征。

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滑腻感

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二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

2-糯软感

与滑腻感不同的是,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受,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比石头要糯软、比软木塞要坚硬,不致密又不太疏松、似粉状的又不干涩,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三】

3-内部有细长缝隙

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部微观结构中,会发现那些瓷胎的断面,常有细小的缝隙,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随之把木塞材料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四】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五】

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中,我惊讶地发现:典型元青花不同器物间的瓷胎,所给人的感官印象竟会是那么地截然不同。它们中有致密的(图七)、也有疏松的(图八),有泛灰白的(图九)、也有白净微黄的(图十)。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七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大盘底】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八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梅瓶底】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九伊朗国家博物馆八方葫芦瓶底】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十伊朗国家博物馆元瓷大盘底】

同是麻仓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是原料配比不同?淘洗工艺不同?还是窑口不同?

认识麻仓土

麻仓土最早见于文献中,是在明嘉靖致万历初年,王宗沐在《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不同的文章中,有人说麻仓土就是高岭土,有人说麻仓土是瓷石,也有人说麻仓土既不是高岭土也不是瓷石。我趋同下面的观点:

麻仓土是一种优质的高岭土,因产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因为下面的理由:首先,从地质学矿物概念上看,高岭土是以大量高岭石类矿物为特征的一种土质岩石①。而麻仓山位于高岭山东北面约2公里,其地质构造与高岭山同属燕山期鹅湖花岗岩体②。同时,经过对麻仓土的古采掘坑中的样品进行矿物鉴定,发现其矿物组成多为多水高岭石③。因此麻仓土应该是一种由多水高岭石为主要组成的高岭土。其次,根据王宗沐《陶书 砂土》中记载的: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其出土率是50%,跟世界上大多数原生高岭土矿淘洗出土率一致。既然麻仓土就是高岭土,那么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高岭土:高岭土的矿物组成中,含有约多于50%的高岭石,和约少于50%的白云母状矿物④。高岭土的化学组成中,含有约50%的SiO2,约30%的Al2O3,和少量的着色杂质:Fe2O3、TiO2、MnO等,及少量的助熔氧物:K2O、Na2O等⑤。高岭土的物理特性:质纯的高岭土具有白度高、质软、易分散悬浮于水中、良好的可塑性和高的粘结性、较好的耐火性等理化性质。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十一】

在我国陶瓷史上,已经从商代的陶片、隋唐时期的邢窑和巩窑的瓷片中发现了高岭石的痕迹。

了解瓷石

瓷石是由花岗岩长期受热液作用和风化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含石英和绢云母。其中,绢云母具有适当的可塑性,又有相当的助熔作用,它可以单独用作制瓷原料,不用添加其它粘土矿物,在1200-1250℃的温度下可以单独烧成瓷器,这就是中国陶瓷史上所谓的一元配方。在元代以前,瓷石是南方窑口制瓷的主要原料。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十二】

瓷石的化学组成中,含有约70%的SiO2,约15%的Al2O3,和少量的着色杂质:Fe2O3、TiO2等,及少量的助熔氧物:K2O、Na2O等⑥。有时候,越想直接获得一个答案,信息却越纷繁复杂。你需要有足够清晰的逻辑,去整理这些信息,去独立地思考如果想要知道是什么导致了加入麻仓土后不同个体瓷胎间的感官差异,就必须要了解下面这个问题:麻仓土和瓷石的混合烧造,带来了什么?首先,我们把麻仓土与瓷石的化学组成放在一起看一下⑦: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一】

然后,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再来看看,上面的这些主要的化学组成,在瓷器烧造中都起什么作用。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二】

显然,麻仓土的加入,在化学主组成中 增加了Al2O3的含量、减少了SiO2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一元配方的瓷石耐温低,仅1200℃,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变形,成品率低。而麻仓土在1700℃以下不会软化,二元配方的应用,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增加了瓷器的强度。尤其是对于器型硕大的元青花,胎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 然后,我们再把麻仓土和瓷石的矿物组成放在一起看: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三】

上面的这些矿物组成,在瓷器烧造中的作用见下表: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四】

这样对比,问题就显而易见了。麻仓土的加入,可以提高胎土的烧造温度、增加瓷胎的强度,而约占80%的瓷石,在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持烧造过程中瓷胎理化性能的稳定。那么,麻仓土与瓷石的不同配比,会导致什么外观表现呢?原料的配比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1712年,法国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神甫殷宏绪(d′Entreco11es)在介绍景德镇的书简中记载:要作细瓷,则将高岭和白不子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高岭和白不子的配比为四比六,但高岭和白不子的配比最小为一比三。这是在文献中可以查到的关于二元配方的原料配比与瓷器质量的最早记载。麻仓土与瓷石的不同配制比例,对烧成后瓷胎的外观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面的各化学组份在瓷器烧成中的作用一表中也可以看出,要烧造出胎质洁白、致密、坚硬不变形的瓷器,必须提高Al2O3的含量、相对减少SiO2的含量,及减少Fe2O3、TiO2、MnO等着色剂的含量和K2O、Na2O等助熔剂的含量。而麻仓土比例越高,Al2O3的含量相对增加、SiO2的含量相对减少,K2O、Na2O等助熔剂的含量亦相对减少。这意味着,烧成后的瓷胎更加致密、坚硬、不变形,同时因为K2O、Na2O的减少,透明度随之增加。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五】

那么,是不是麻仓土比例越高就越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精美的印纹白陶,经过科学仪器的测试分析,可以确定为纯高岭土制作。但由于高岭土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含量极少、三氧化二铝多高达30~40%,其耐火度为1700度以上,烧结温度过高,难以形成新的人造材料。同时,用纯高岭土制造的器皿,吸水率很高,还不如普通陶胎结实。因此,麻仓土与瓷石的配比,需要一个合适的比例,才能够使烧成后的瓷胎符合优质瓷致密坚硬、洁白、吸水率低、透光度好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麻仓土加入后,混合原料的矿物组成变化中看出端倪: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六】

根据大量的对景德镇湖田窑、元大都出土的元代瓷器残片的科学测试结果,典型元青花瓷胎中Al2O3的含量大约在20%⑧,可以推断出,元代景德镇工匠在麻仓土与瓷石的配比应该低于1:3。占着约八成比例的瓷石,在这里起着稳定瓷胎理化性能的关键作用。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麻仓土的加入有着诸多的好处,而从元、明、清的时间序列上,高岭土在瓷胎配比中的含量经历了从近20%到30%的递进过⑨,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在需要保持瓷胎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烧造工艺的改良。在分析原料配比对烧成后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的同时,原料在烧造前的淘洗工艺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不同的淘洗工艺、淘洗的精粗程度,直接影响了原料中各化学组成的含量,从而也直接影响着烧成后瓷胎的感官表现。淘洗工艺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王宗沐在《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 砂土》中记载: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在与瓷石混合之前,麻仓土需要经过这样的淘洗工序:在原料产地,经过沉降淘洗制成坯子,然后运往各个窑厂;到了窑厂,还要再经过沉降淘洗,其中的细颗粒部分作为制瓷原料用的精泥。在上面的这一淘洗过程中,麻仓土中的化学组成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中Al2O3的含量不断地升高、Fe2O3、TiO2等等着色剂以及K2O、Na2O等助熔剂的含量都有所减少⑩。瓷石相较麻仓土而言,需要一个更为复杂的淘洗过程。唐英在《陶冶图编次》中曾记载:“土人籍溪流设轮做硾,箺细淘净制如砖式,名曰:‘白不’。”因为瓷石头的坚硬,在淘洗前必须经过粉碎,然后再淘洗成坯子。坯子运至窑厂后,还要再淘洗成精泥。经过上面的淘洗过程,瓷石中的化学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麻仓土不同的是,随着淘洗程度的加深,Al2O3的含量不断地升高,但Fe2O3、TiO2等着色剂、K2O、Na2O等助熔剂的含量也都有所增加⑾。我们用下面的表格来表达原料经过由粗至精的淘洗过程后,其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变化: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七】

由于瓷石在元代景德镇的二元配方中占有着大于65%的比例,因此淘洗的精度分别与Al2O3、Fe2O3和TiO2、K2O和Na2O的含量成正比,与SiO2的含量成反比。因此,在原料配比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原料淘洗精度的提升,烧成的瓷器更加致密坚硬而不变形,但由于着色剂的增加,胎的白度会降低而微微泛黄,透明度亦降低。再来看看原料淘洗过程中的矿物组成变化: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八】

在矿物组成的变化中,随着淘洗精度的加深,麻仓土精泥中高岭石的含量增加、白云母的含量减少,使原料的耐火温度上升;而瓷石精泥中石英的含量减少绢云母的含量增加,由于绢云母中含Fe2O3,使原料的白度降低。又由于原料中莫来石的增加和玻璃相的减少,使烧成后的瓷胎更加坚硬、热稳定性更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物理性能指标:颗粒组成分布。在原料由粗至精的淘洗过程中,出了上述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的变化之外,影响最大的,是原料的颗粒组成。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颗粒组成就是指原料中不同的小颗粒所占的比例情况。很显然,原料淘洗约精,细颗粒的组成比重越大。而细颗粒组成的比例,又与原料在烧造过程中的干燥强度和塑性指数成正比例关系⑿,而干燥强度与塑性指数保证了瓷胎的致密性。看来,麻仓土与瓷石的配比比例、淘洗加工的精度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混合后原料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从而最终影响了烧成后瓷胎的外观表现。但是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可量化的指标,来精确地表达出加入麻仓土后瓷胎的那些典型特征?瓷胎的感官评价与理化指标的关系瓷胎的理化指标有:白度、吸水率、透光度、显气孔率、硬度、热稳定性等⒀。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九】

我们回过头来再重温一下前面所述的“含有麻仓土瓷胎的感官特征”一节,在这里提到了下面的感官印象。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表十】

我尝试把瓷胎的理化指标与感官印象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于是我得出了下面的关系图:

从细微处看麻仓土,资料贴

【图十三】

从上面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有些感官特征与理化指标是有直接关系的,如“不致密、不疏松,有的看似粗糙松软”与“莫氏硬度”,再如“瓷胎断层有不少缝隙”与“显气孔率”,等等。而有些感官特征却无法找到与之有直接联系的理化指标,如“滑腻感”。更难量化这些感官印象与理化指标间的关系。非常遗憾的是,我所查阅的大量资料中,没有找到典型元青花瓷胎的上述理化指标的数据。这或许是我接触的资料不够,也或许是专业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不够充分。我发现对陶瓷原料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上,而少有对烧成后的瓷胎的理化指标的充分数据,更不见将这些理化指标与感官印象建立联系的研究,也没有人对这些人文艺术语言所描述的感官评价,建立出一个可相对量化的感官评价指标,如我国对食品、烟酒质量标准中所罗列的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