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的中醫分型及治療,附蕁麻疹治療常用中成藥

蕁麻疹是一種以皮膚作癢,時起風團疙瘩,發無定處,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痕跡為特徵的皮膚病。

中醫認為蕁麻疹發病主要是由於素體稟賦不耐,外加六淫之邪的侵襲;或飲食不節、腸胃溼熱;或平素體弱、氣血不足,衛外不固所致。臨床按病程常將蕁麻疹分為急性和慢性,病程在 6 周以上者屬於慢性。

一、蕁麻疹的中醫辨證分型

1、 風熱證

主證:風團色紅,捫之有灼熱感,自覺瘙癢,遇熱則劇,得冷則緩;或伴發熱惡風,心煩,口渴,咽乾;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止癢。

方藥:銀翹散或消風散加減。

常用藥物:金銀花、連翹、淡竹葉、魚腥草、牛蒡子、薄荷、荊芥、防風、浮萍、蟬蛻、蘆根、白鮮皮、甘草。

加減:咽痛者,可酌加桔梗、玄參等;熱甚者,可酌加生地黃、黃芩等。

蕁麻疹的中醫分型及治療,附蕁麻疹治療常用中成藥

2、 風寒證

主證:風團色淡紅,自覺瘙癢,遇冷則劇,得暖則減;或伴惡風畏寒,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方藥:桂枝麻黃各半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常用藥物:桂枝、麻黃、白芍、大棗、紫蘇葉、防風、荊芥、杏仁、生薑、甘草。

加減:惡寒較重者,可加附子、細辛、乾薑皮等。

3、腸胃溼熱證

主證:風團色澤鮮紅,風團出現與飲食不節有關,多伴腹痛腹瀉或嘔吐胸悶,大便稀爛不暢或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利溼,祛風止癢。

方藥:防風通聖散或除溼胃苓湯加減。

常用藥物:土茯苓、綿茵陳、金銀花、黃芩、蘇葉、枳實、厚朴、連翹、薏仁、徐長卿、白芍、甘草。

加減:腹痛便秘者,酌加大黃;食積者,酌加山楂、麥芽、神曲等。

24、 毒熱熾盛證

主證:發病突然,風團鮮紅灼熱,融合成片,狀如地圖,甚則瀰漫全身;瘙癢劇烈,或伴壯熱惡寒,口渴喜冷飲;或面紅目赤,心煩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黃乾燥,脈洪數。

治法:清營涼血,解毒止癢。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物:水牛角、生地、魚腥草、紫草、黃芩、丹皮、玄參、麥冬、生石膏、赤芍、蘆根、黃連、梔子、甘草。

加減: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芒硝等;癢甚者,可加苦參、徐長卿、地膚子等。

蕁麻疹的中醫分型及治療,附蕁麻疹治療常用中成藥

5、氣血虧虛證

主證:風團色澤淡紅,或者與膚色相同,反覆發作,遷延數月乃至數年不愈,或勞累後加重;伴有頭暈心慌,神疲乏力,唇色白,失眠。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益氣養血固表。

方藥:八珍湯合玉屏風散或當歸飲子加減

常用藥物:黨參、白朮、茯苓、炒白芍、熟地、川芎、當歸、桂枝、黃芪、防風。

加減:畏寒陽虛者,可加附子、肉桂、乾薑;癢甚者可加烏梢蛇、煅龍骨、夜交藤;氣滯血瘀者可用血腑逐瘀湯加減。

二、蕁麻疹常用中成藥

中成藥的選用應遵循《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部分中成藥無明確適應證型的可採用辨病用藥。

1、防風通聖丸(顆粒、散)

功效:解表通裡,清熱解毒。 適應症:腸胃實熱型蕁麻疹。

2、玉屏風散

功效:益氣固表。 適應症:氣虛肌表不固型蕁麻疹。

蕁麻疹的中醫分型及治療,附蕁麻疹治療常用中成藥

3、膚癢顆粒

功效:祛風除溼止癢。 適應症:風溼熱引起的蕁麻疹。

4、皮敏消膠囊

功效:祛風除溼,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適應症:用於急慢性蕁麻疹屬風熱證或風熱挾溼證。

5、烏蛇止癢丸

功效:祛風,燥溼,止癢。 適應症:用於風溼熱困的蕁麻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