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制订计划的条件和规则(二)

第三,计划要一切从主客观的现实情况出发,服从于现实条件,利用好现实条件。

从主观角度来说,计划必须考虑到主体的身心特点、智力水平和能力倾向,更要始终以自我的知识现状及问题缺陷为行动指南。例如,我们的身体素质差,那么,别人每天学习十二小时,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做适当的压缩,并多增加一些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如果我们的生物钟属于百灵鸟型,那么,我们决不能熬夜,应该早睡早起,充分发挥早晨精力充沛、学习效率高的优势;如果我们记得快,忘得也快,那么对于某内容,别人可能安排在考前一二周背,我们则宜安排在考前两三天背;如果我们擅长外语,别人可能每周要用十小时学外语,我们则只需七小时;如果这阶段我们化学上落伍了,可以在时间安排上向化学倾斜;这一阶段的数学难度较大,就需要给数学匀出更多的时间;做总复习时,学得扎实的部分,只需跟着老师走就足够了,无须额外另加时间,而薄弱环节则需额外再投入重兵,加压加码,等等。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做计划必须了解现实的各种设置,顾及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现在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个人自学,后者完全可以自己把握学习进度,自己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而学校学习,主要是在学校、老师的安排规定下的被动式学习,各方面主要服从学校的安排和规定,学生只有有限的自由和决定权。因此,我们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一定要依情就势,在学校制定的基本框架内,以老师的教学计划为主,加进个人的主观控制,尽量使我们的个人计划与学校老师的一般计划、安排,相互协调,彼此促进。例如,每天都有固定的六节正课,这段时间学什么,由不得我们,我们只能把其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尽量利用好它;我们每天的自由学习,原则上必须在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以后才能另行安排;每天的自习课都有一些由相应科目的老师跟堂,我们安排此时的学习内容,最好要与该老师所教科目一致;此外,刚开学时新课少,时间充裕,我们可以安排复习旧的学习内容,而期中、期末考试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都堆到一块,复习这些内容时间都不够用,安排以往的学习内容无任何意义;离高考很远时,我们可以从容地梳理一个个知识点,而高考临近时,常常只能抓重点,抓主干等等。总之,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现状、驾御现实,在符合主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进我们的个人控制,在影响学习的千千万万的主客观因素中,加进理智的砝码,在被动中求得主动。

第四,计划的制订,必须处理好可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常规模式与随机事件的关系,坚持计划与调整完善的关系。

由于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一种预测和规划,是从现实的窗口展望未来的,因此,必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具体来说,对于某一计划来讲,有一些是基本确定的因素,也有许多难定的内容、随机可变的成分。也就是说,在制订计划的“公式”里,既有常量,也有大致不变、可提早确定的因素,也有事到临头才可定的变量。例如,每天学习的时间大致可定,各时段学哪科也可以相对确定,但具体要钻研哪个问题,怎样学,常常需要现定。另外,计划的本质就是提前做好学习上的安排,以便使我们的具体学习更科学、更有效率,因此,原则上应照章执行,不得更改,否则就不称其为计划了。但是,计划主要是针对一般情况而定的常规模式,遇到特殊情况,也不能太死板,要灵活处理,保持一定的弹性。例如,通常是每天晚上学到十二点,可是遇到身体有病,学习效果不好时,完全可以减少学习,早些休息;原定星期三晚上学化学,可星期四要考物理,完全可以改学物理;原是星期五晚上数学和外语各占一半时间,可数学碰到了硬骨头需要攻坚,或学得尽头正浓、效率正高时,完全可以挤占一部分外语时间等等。此外,由于我们对于活动所涉及的规律和相关要素把握不当,加之我们制订计划能力的限制,因此,计划不可能一次就订的完美无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完善,但是更改计划也不应过勤,更不应成为不坚持计划的借口,我们只能更改一些不合理的成分,科学的部分一定要坚持去做。总之,计划中的各种因素,能早定就早定,能多具体就多具体,能不变尽量不变,要把不确定的因素和随机行为压缩到最低限度。

以上我们列举了一些制订计划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充其量只能提供一些制订计划的基本准则,而实际上要把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行动安排的严谨有序,科学合理,远非掌握几条空洞的法则所能奏效,需要对主客观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各种规律的娴熟运用。总之,学习计划的制订,说简单可能只是脑子里一个粗略的念头、打算,说复杂则是一个涉及万千因素、综合性强、随机性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的知识能力,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学习方法:制订计划的条件和规则(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