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亞的身世像雨像霧又像風

文學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亞的身世像雨像霧又像風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化巨人”,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和傑出詩人。關於這位文學巨匠,現存資料是這樣介紹的:他,出生於英國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商人家庭,21歲的時候離家出走,當過劇場打雜、演員,後來成為一個劇作家。

莎士比亞之所以能夠登上“世界文化巨人”的寶座,是因為他一生的高產和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37部戲曲、154首十四行詩和兩首長詩,支撐著“世界文化巨人”寶座的四根柱石則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這4部舉世聞名的悲劇。

文學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亞的身世像雨像霧又像風

因為他作品的優秀和偉大,莎士比亞不但是英國的,也是全世界全人類共有的寶貴文化財富。為了挖掘莎士比亞作品中豐富的內涵、精彩的語言、奇妙的構思,在當前的世界上有一個專門的學問門類:莎學。這就非常類似人們為了揭秘和探索文學鉅著《紅樓夢》中的奧秘,而逐漸形成的學問門派“紅學”一樣。他們,都是光照百代的文學瑰寶、精神密藏。

但是,幾個世紀以來,在文化界、史學界一直存在一個“莎士比亞的真偽問題”的爭論,那些以演員“威廉·莎士比亞”的名字發表的作品,究竟是他本人創作的,還是別人創作後用假託的筆名發表的?最先提出質疑的是美國作家德麗雅·佩肯,他認為:“莎士比亞作品的真正作者應該是英國著名學者弗蘭西斯·培根。”理由是:其一,莎士比亞作品中顯現作者學識豐厚,從天文地理到外邦異域,乃至宮廷密帷均有涉及,內容可謂博大精深,以演員莎士比亞卑微的出身和受教育經歷,根本是沒有能力創作這樣的作品的,如果假設為培根則更為合理一些,因為只有培根的知識結構、人生經歷才有創作出這樣的作品的可能性。其二,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英國的上流社會認為創作劇本、演戲是有傷風化的事,很多上流人士不齒為之,但在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有一些知識分子卻在暗地裡創作劇本、參與演出。為了既能夠滿足自己的創作需求,並且又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名聲,所以這些知識分子就會虛託一個筆名來發表自己的作品,而“莎士比亞”的名字就極有可能是培根的筆名。其三,在哲學家、文學家培根的筆記和莎士比亞劇的對比研究,發現兩者之間有非常多的互通之處,相似度之高令人難以想象。

文學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亞的身世像雨像霧又像風

這種質疑提出以後,也得到了諸如狄更斯、拜倫等大作家的附和,狄更斯甚至明確表示,一定要揭開“莎士比亞的真偽之謎”。也難怪有這樣的質疑,因為莎士比亞本身就有很多可疑之處:除過那些發表的劇本和詩作,演員莎士比亞從未留下關於自身的任何文字和資料;在演員莎士比亞的女婿霍爾醫生的日記裡,也沒有找到其岳父文學創作或者體現其岳父是劇作家的任何語句;莎士比亞去世後,沒有任何一個文化界的人物為他寫過一首哀詩或者悼念性作品,不論以莎士比亞作品在英國當地乃至世界範圍的重大影響而言,還是按照英國當時的風俗而言,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文學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亞的身世像雨像霧又像風

關於“培根說”尚無定論的時候,上世紀50年代,又有學者提出了一個更為令人震撼的觀點:莎士比亞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借用的名字。提出這個觀點的學者主要的依據有:只有英國女王才具備創作這樣的作品的廣博學識、高超智力以及對於人類情感、意志的洞察力;莎士比亞戲劇中許多主角的境地和女王非常相似;女王說話機智,口才雄辯,詞彙豐富,符合女王平時的說話風格。而最關鍵、最重要的依據是,自從1603年女王去世以後,以莎士比亞這個名字發表的作品數量急劇下降,而且質量也明顯遜色於以前的作品。這個學派的學者據此就認為這很可能是女王早期創作的那些不成熟的作品,是女王去世以後由別人收集整理之後發表的。讓這個學派更言之鑿鑿的一個依據是,莎士比亞的第一部戲劇集的出版人,恰巧是伊麗莎白女王的至交好友、親信以及遺囑執行者潘勃魯克伯爵夫人。

文學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亞的身世像雨像霧又像風

而在1955年的時候,美國的文藝評論家卡爾文·霍夫又提出了一個更為轟動的假設:莎士比亞的作品是同時代的著名劇作家克里斯托弗·馬洛所作。馬洛與演員莎士比亞同年出生,曾經就讀於劍橋大學,才華橫溢,創作過戲劇《湯姆蘭大帝》,其語言風格、情節構思、人物形象等與莎翁作品相似度極高。1593年,馬洛因故逃離英倫三島,隻身一人來到歐洲大陸。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他把創作的戲劇作品以莎士比亞的筆名寄回英國發表演出。不過,這個說法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支持。因為既然馬洛已經逃離英倫三島,人身安全已經沒有太大的威脅,他如果要繼續發表作品,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沒有任何必要要去冒用他人的名字或者使用筆名。

種種猜測和研究至今依然在繼續,但這毫不損傷莎士比亞的作品的偉大之處和耀眼光芒。相反,這種種猜測和執著恰好說明了人們對於莎士比亞的痴迷和熱愛。

文學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亞的身世像雨像霧又像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