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甲午海戰的理解有哪些誤區?

小方說歷史1990

其實仔細盤點一下會發現誤區真不少,下面我就具體為大家盤點一下目前人們對甲午海戰的主要誤區:

北洋水師基地劉公島上妓院、賭館林立——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北洋水師軍紀敗壞,以致於劉公島上有多大70多家妓院、賭館。問題是劉公島只有區區3.15平方公里,在這有限的空間裡還得佈置各種軍事設施以及官兵宿舍,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公島上還能佈置下70多家妓院、賭館嗎?退一步講就算能安排下,可別忘了劉公島是軍事基地,島上並無多少常住人口,這意味著這70多家妓院、賭館都是面向北洋水師官兵營業。然而北洋水師一年中僅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駐泊劉公島,其餘時間則在煙臺、天津、旅順等地巡防,這70多家妓院、賭館僅僅依靠每年四個月面向北洋水師官兵營業是如何生存下去的?

北洋水師利用軍艦載客走私——某些影視和文學作品言之鑿鑿地聲稱:北洋水師利用工作職務之便用軍艦私自載客牟利,乃至於參與走私。然而北洋水師的軍艦不比客輪,是沒有固定航期、航線的,而是根據上峰的指令臨時派遣,那麼乘船者如何計算買票登船的日期時間呢?又如何能確保軍艦要去的地方正是自己的目的地呢?答案只有一個:根本不是北洋水師私自載客,而是官方安排的大員利用職務之便搭乘軍艦,對此北洋水師屬於身不由己的被動接受方。

定遠艦主炮晾曬衣物——據說北洋艦隊訪日期間日方軍官東鄉平八郎在定遠艦的主炮炮管裡摸到一手灰並且看見北洋官兵將衣物隨意晾曬在主炮上。可實際上定遠艦是當時的亞洲第一鉅艦,其主炮距離甲板的高度為3米左右,東鄉平八郎是怎麼以不到一米六的身高伸手摸到炮管的?儘管當時中國人的平均身高要高於日本人,但應該也不會有人冒著摔斷腿的危險把衣服晾那麼高吧?就算北洋水師再怎麼軍紀渙散,軍艦桅欄不能晾衣服嗎?為什麼一定要搭著凳子、扶梯去主炮上晾呢?

鄧世昌在軍艦上養寵物屬於違規行為——事實上軍艦上養寵物不是什麼違規行為,而是世界各國海軍中相當普遍之事:豢養這些動物並不是毫無來由的,最早登上軍艦的動物是貓,這是因為跨海遠征必須保證充足的糧食儲備,而在軍艦上堆積大量糧食無形中吸引了老鼠的眷顧。為保證戰士們的口糧,貓就被引入軍艦。當19世紀世界各國普遍進入蒸汽戰艦時代後軍艦上的動物種類也日益繁多起來:除了貓之外,狗、猴子、鸚鵡,甚至是熊這樣的大型動物。這時豢養這些動物的主要目的已不是消除鼠患,而是為了調劑船員們在長途航行中疲憊的精神。當中、日兩國模仿西方海軍的模式創建自己的近代化海軍時幾乎照搬了當時稱霸海洋的大英帝國海軍的服裝、飲食、禮儀和軍語詞彙等等。至於在軍艦上養動物在當時的西方海軍中乃是通例,而《北洋海軍章程》和日本聯合艦隊條例也都並未就此作出禁止性規定。鄧世昌在致遠艦上豢養太陽犬並不違反《北洋海軍章程》任何一條,與此同時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上的寵物則顯得比較別緻——一頭大黃牛。

北洋艦隊官兵和伊東祐亨、東鄉平八郎是同學——有的影視作品為了讓觀眾牢記國恥發憤圖強而將北洋艦隊官兵同他們的對手伊東祐亨、東鄉平八郎刻意塑造為英國皇家海軍學校的同學以象徵甲午戰前中日兩國海軍之間的競爭關係。然而實際上伊東祐亨壓根沒有赴英留學的經歷,何來同學之說?至於東鄉平八郎當倒是於1871年赴英留學,可他讀的是商船學校,而不是英國皇家海軍學校。而中國北洋艦隊官兵赴英留學是在1877年,此時的東鄉平八郎已前往船廠見習日本訂購的扶桑艦的建造。

黃海海戰中丁汝昌不設代理指揮員,以致於旗艦信號裝置被摧毀後全軍失去指揮——事實上丁汝昌壓根不需要設代理指揮員,因為世界各國的軍隊在戰爭中有一條約定俗成的慣例就是根據軍銜大小在上級指揮員陣亡或失去指揮能力後由下級指揮員自動替補。如果非要專設一名代理指揮員,那麼以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局勢而言誰能保證代理指揮員不會比指揮員先掛呢?

清政府再多堅持堅持,日本的財政體系就會崩潰——這種說法是根據20世紀抗日戰爭的經驗去倒推得出的:中國是大國,即使戰敗,但就戰爭潛力而言勝於日本,所以只要堅持下去,日本的財力必定難以為繼。如果以中國的整體國力而言自然能和日本長期相持對抗,但就清政府的財政體系而言根本無法和日本拼消耗。日本1894年10月在廣島召開第七屆臨時議會,通過了臨時軍事預算1.5億日元併發行戰爭債券1億日元,然而截至1896年3月日本實際支出的戰費是20047.6萬日元,而這還包括了甲午戰後日軍對臺灣用兵的費用,也就是說即使在甲午停戰後日本大舉入侵臺灣後日本的戰爭經費也並未超支。即使2.5億日元的預算被花光了,日本的財政體系也不至於立馬崩潰。反觀清政府籌措的戰費只有日本的一半不到,但已有58%是舉借外債。

日本把甲午戰爭中得自中國的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絕大部分用於教育——事實上《馬關條約》的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中有46.4%被用於擴充海軍,15.6%用於擴充陸軍,另有22.6%作為臨時軍事資金,也就是說84.6%的賠款被用於軍事用途。即使在剩下的15.4%的份額中用於教育的比例也並不佔大頭:我們知道在甲午戰前明治天皇曾節衣縮食打造海軍,皇后曾為海軍建設而變賣首飾,不過在甲午戰勝後日本皇室毫不客氣拿走了賠款總額的5.5%作為自己的補償。由於甲午戰爭中日本侵佔了中國的臺灣,因此又撥付了3.4%的殖民地經營開發資金。為支撐甲午戰爭而發行的1億日元的國債也到了該償還的時候,於是又撥付了0.9%的國債清理資金。為了預防日本整天都地震或者是火山噴發,所以預備了2.8%的防災基金。最後剩下的2.8%的賠款倒真被日本用於了教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戰爆發。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費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由於李鴻章避戰求和,陸上防備亦未加強,威海衛最後失守。北洋海軍困守劉公島之後,廣大士兵仍然積極抵抗。一些貪生怕死的將領脅逼海軍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寧死不降最後自殺殉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在人們對甲午海戰戰敗的原因進行剖析的時候,存在著相當大的誤區。其中主要的誤區如下:


1.慈禧和奕譞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導致甲午海戰戰艦經費不足無法購置炮彈而戰敗

清末維新派領袖梁啟超曾留下文獻稱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大約有三千萬兩白銀去修頤和園了。然而有專家研究了裡面的資料,發現其中的情況挺複雜。海軍衙門在修頤和園上的確花錢了,但沒有梁啟超說的那麼多,粗略統計是六百萬兩。而且這些錢也不全是從海軍軍費裡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李鴻章出面從沿海各省的地方籌集來的。

所以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導致甲午海戰戰敗的說法明顯是被誇大了,極有可能是維新派即帝黨出於政治目的刻意打擊後黨而出的輿論策略。

2.北洋水師沒有足夠的炮彈,炮彈多被偷工減料填沙土或者買炮彈的經費被腐化官員私吞

黃海海戰之後,時任直隸候補道的徐建寅曾經查驗北洋水師的軍備。他在公文中記載參加黃海大戰的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等七艘戰艦的庫存炮彈僅開花爆破彈一項多達3431枚。其中3071枚早已撥給了北洋海軍。所謂海軍軍費被挪用導致沒錢買炮彈根本不是史實。

然而黃海大戰北洋艦隊炮彈不足,又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鄧世昌在炮彈打完用致遠號撞擊吉野號在是在這一時刻做出的壯舉。這些被海軍官兵望眼欲穿的炮彈全都堆在威海衛和旅順的軍港倉庫裡。大戰在即,北洋水師出港前卻連現有的炮彈都沒帶夠。而這首當其衝的責任人就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

對於中日爆發海戰,丁汝昌早有心理準備,並不存在倉促應戰準備不足的情況。所以問題出在丁汝昌的頂頭上司李鴻章身上。李鴻章覺得北洋海軍打不過日本海軍,但是隻要船在,日本人就會有所忌憚,不會在海上肆意妄為,更不敢到天津大沽口去打北京。能不打儘量不打是李鴻章的指導思想,因此他指示丁汝昌艦船少帶彈藥以免日本人誤會。而李鴻章對丁汝昌有知遇之恩,水師提督也是李鴻章提拔的。而且李鴻章還曾在光緒帝前力保他,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丁汝昌都沒理由不對李鴻章的指令照辦。

3.鄧世昌是因為炮彈打光後開足馬力想以致遠號本身撞沉日本的吉野號,結果致遠號被魚雷擊中,鄧世昌在爆炸中以身殉國

這種說法在中國最早記錄甲午海戰的史書記敘中得到論證。然而甲午海戰的魚雷只能航行100到200米左右的距離,但是無論是中方的檔案還是日方的檔案,致遠艦都沒有接近過敵艦,並不在魚雷有效的射程範圍,所以致遠艦根本不可能被日本的魚雷擊中。

而致遠艦衝撞日艦的情況只出現在中方的檔案資料裡,日本戰報提起致遠艦都是輕描淡寫,對致遠艦撞擊日艦隻字未提。所以有人認為清政府當時需要輿論造英雄,反正鄧世昌已經戰死沙場,把他的殉國誇張一下振奮士氣是有必要的。

然而直到2007年這個謎底才被揭開,日本的絕密檔案——日軍海軍人員的一封寫給法國軍艦設計師白勞易的信被公開。而這封信就是描述船艦在甲午海戰的戰鬥情況,為白勞易改良軍艦設計提供參考之用。重要的是其中提到了致遠艦沉沒時的情況:

至此中日雙方均有可靠史料佐證致遠艦確實在傾覆前仍在衝鋒,船艦沉沒是因為致遠早已受傷,並沒有什麼魚雷之說。鄧世昌不負生前身後名,是為民族英雄!




小方說歷史1990

北洋水師軍艦設計落後,導致戰術呆板,被日本聯合艦隊有意針對。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噸位及火炮口徑佔優,但在航速和火炮數量級及射速上處於劣勢。北洋水師戰艦的火炮大多佈置於前甲板,正面對敵時火力最強利於衝峰,混戰之時需調整航向才能瞄準日艦。日本軍艦火炮置於兩舷,以一側船舷對敵時可達到最大火力。日本軍艦利用速度優勢,繞道北洋水師後側,避開了北洋水師的火力優勢,而北洋水師一旦調整航向又會艦尾送給別一側的日艦打。因為軍艦設計上的弱點,造成戰術上的呆板,而被敵人所利用。

開戰伊時,主將負傷。各艦不能密切協同,指揮混亂。艦隊陣形尚未展開,丁汝昌就被日方擊傷,整支艦隊失去了統一指揮,造成艦隊反應遲緩,應對無力。

後勤補給部門與北洋水師派系不同,補給煤炭低劣。火炮彈種落後,殺傷力低。負責後勤補給的部門與北洋水師分屬不同派系,給北洋水師配備的是劣紙的有煙煤,造成北洋水師提前曝露目標,使日本聯合艦隊能夠提前兩個小時開始加速,接戰時日本聯合艦隊已達到最高航速,而北洋水師由於加速時間短和煤炭質量差造成機動性上處於較大的劣勢。北洋水師火炮彈種少、性能差,與日聯合艦隊也存在差距。北洋水師雖然裝備了一定數量的開花彈,主力彈種仍然是實心彈,且開花彈也存在性能不穩定、殺傷力弱的問題。日本聯合艦隊裝備大量先進開花彈,殺傷力強大,並有燒傷和煙毒的附加傷害。

清政府內部派系縱橫,互相之間拖後腿,不能夠一直對外。黃海海戰之後,李鴻章多次請求南洋水師助戰,但南洋水師所屬派系坐看北洋水師覆滅而不發一兵一卒。威海衛一帶部署的綠營與李鴻章統領的北洋派系也不能聯合作戰,日軍剛一上岸,綠營就放棄炮臺望風而逃。前面提到的給北洋水師劣制煤的派系,將上等的無煙煤賣到日本賺取金元,也是一樣。

總之,甲午戰爭實質上不是清政府和日本之間國與國的戰爭,而是日本舉全國之力聯合清政府其他派系與李鴻章的北洋派系之間的一場戰爭。


汪淳浩瀚

對甲午之戰,很多人有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認為中國的國力軍力不如日本。

從戰爭爆發前中日兩國的實力比較上來看:

經濟上,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

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

軍事上,日本海軍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但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

很明顯,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並不像鴉片戰爭時中國大刀長矛對英國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佔優勢。

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經濟、軍事實力上。

有人認為,日本勝利是因為日本有了憲政體制,這就更是不著邊際了。這又是另一個誤區。

日本明治維新後建立的體制實際上是一種軍部以天皇的名義獨裁的體制,這種體制,並不比當時清廷的皇權專制體制更先進。況且,如果憲政體制能夠保證打勝仗的話,那何以解釋二戰初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慘敗於德國?

日本獲勝,最為關鍵的原因,在於日本先於中國接受了來自西方的近代民族主義。

明治維新後,日本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潮推動了兩大國家戰略的形成:一是與西方儘快解除不平等條約;二是向東方儘快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正是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強力動員下,遠比大清貧困的日本才會出現天皇每天減一餐,純潔少女出賣自己的童貞,舉國上下一致捐錢買軍艦的動人場景在日本的聯合艦隊中,上至司令官伊東祐亨,下至普通水兵,都把“消滅北洋水師”作為自己的首要目標。

反觀同一時期的中國,由於近代民族主義的缺位,並沒有形成如日本那樣的國家認同感。沒有近代民族主義,中國就難以有效地動員起自己的戰爭潛力。對普通百姓來說,戰爭是朝廷的事,跟自己沒關係。對普通士兵來說,“吃糧當兵,保命要緊”,並沒有為保衛國家而獻身的精神準備。

民間和底層的精神狀態是這樣,上層精英的精神狀態也好不哪裡去。

比如,李鴻章並沒有把北洋水師視為國家民族的軍隊,而只是把它看成是支撐自己個人權位的私人武裝,因此不僅沒有把消滅日本聯合艦隊,奪取制海權作為首要目標,反而一味的“避戰保船”,消極捱打,終於導致全軍覆沒。

負責防守平壤的清軍將領葉志超,更是在態勢佔優的情況下棄城逃跑,結果自己人馬自相踐踏所導致的死亡遠遠超過了戰鬥的傷亡。

甲午戰爭由此海陸戰皆敗。

(“兵說”專家:獨立評論員郭松民


兵說

李鴻章是希望日本強大的,某種意義上李鴻章摔水師出訪日本一方面是找弱國家出口惡氣以強凌弱,另一方面激怒日本發展海軍對李鴻章有利,因為他可以藉此擴充海軍,不過日本真的擴充海軍的時候國內隨著曾國藩和左宗棠的先後去世,李鴻章就變得一家獨大成為被擠兌的對象。

此時國內對日本的瞭解還建立在天朝上國上,就像洋務運動一樣只有少數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實這個也好理解中國花了幾千年建立起來的自信不可能因為幾次敗仗而改變,再者當時國策重農抑商商業也不被看中。由於滿清八旗與西方列強屢次交戰敗多勝少,如果西方列強被漢人擊敗對八旗來說非常被動,加之國內慈禧逐步交權給光緒,李鴻章作為慈禧時代的重臣再者核心權利本身還在慈禧身上,政治上李鴻章不能輕易轉投光緒,這樣的話勢必被光緒派擠兌。

日本明治維新能成功和日本民族單一有直接關係,加之日本本土地理位置優勢和島內基本上沒什麼資源也沒人看的上。朝鮮半島當時也是這樣沒什麼資源,總之日本和朝鮮與當時的大清沒有多少利益往來。李鴻章對新疆態度和日朝態度差不多,認為毫無利益沒必要投入太多他始終認為沙俄蠢蠢欲動心懷不軌應全力應對沙俄,事實上俄羅斯在東北問題上直到中蘇交惡時期也沒有很好的解決。

國內對日本的判斷整體上是對的,如果不是外交失敗日本早就撤退了,太平天國時期英國支援太平天國,甲午又援助日本本質上這都是中英之間的核心矛盾。英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雙方矛盾重重中國的洋務遠動對英國最不利。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切斷大清漕運威脅稅務迫使兩國簽訂合約,二次鴉片戰爭聯合法國扶持太平天國加之沙俄趁火打劫威逼北京迫使其簽約,中法戰爭儘管勝利但是法軍海軍威脅轟擊上海迫使其簽約,李鴻章去日本炫耀武力也是為上海被威脅出口氣而已,向清政府顯示水師威力。但是後期李鴻章沒想到自己內憂外患,甲午戰爭清政府各方面拖累李鴻章之所以這樣與國內對日本實力的判斷失誤和忽視英國扶持,這讓清政府內部出發點只是削弱李鴻章整體軍事實力的行動演變為李鴻章認為沒有必要與日本爭取沒有利益關係的朝鮮半島做出單方面撤退的命令。

李鴻章可能覺得利用日本可以牽制沙俄勢力,沒想到日本度過鴨綠江多次擊敗清軍,清政府內部與北洋水火不容的南洋劉坤一北上後慈禧發現李鴻章雖然沒有實力了但是劉坤一正在做大,如果取勝沒有人能控制的了他,於是希望儘快和談正因為南洋可以取勝而撤退加之後期清政府在南洋各地安插勢力,這就為武昌首義埋下了諸多隱患,民國後南洋 北洋和滿洲矛盾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


迷路的時間

說到北洋水師,大家第一反應應該是“中日甲午海戰”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瞭解的更多一點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慈禧修頤和園,挪用海軍軍費的事情,總之不管了解如何,印象中北洋水師是近代中國積弱的象徵,沒有任何戰鬥力。

今天我們聊的北洋水師可能和你瞭解的有些不一樣哦!

1. 北洋水師的建立

北洋水師的建立始於李鴻章等人發起的“洋務運動”,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1年,派。丁汝昌統領北洋海軍。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齡先後擔任海軍訓練。又設立北洋水師學堂,修築旅順和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大部分還到過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法戰爭後李鴻章加速購置艦船,擴充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從噸位上來看一度成為亞洲第一(除了中日,當時亞洲其實沒有其他國家有海軍),世界第九的海軍艦隊。

2. 衰落原因

很多人傾向於衰落原因是因為晚清執政者荒淫無度,挪用軍費,導致彈藥空虛,是也不是。水軍衰敗的直接原因是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黨派之爭。

都知道李鴻章是北洋水師的組建者,每年都會申請銀兩擴充軍備,但1891年,翁同龢戶部奏請北洋海軍“停購外洋船械三年”,以至於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前,北洋海軍未能進口一艘軍艦甚至一枚開花炮彈,裝備停滯不前。

更可笑的是,在甲午海戰開始的時候,深知己方實力,李鴻章等人力勸不戰的時候,不同意購置軍備的翁同龢,成為了主戰派,於是史書中李鴻章成為了割地賠款懦弱的賣國賊,翁同龢成為了愛國鬥士。

3. 衰落之後

大家所瞭解的北洋水師是在甲午海戰之中,但是之後的事情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過了解。

甲午海戰之後北洋水師並沒有解散,也沒有腐朽下去。

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隸屬北洋海軍的32艘艦艇,包括定遠、鎮遠、濟遠3艦、小魚雷艇6艘,以及廣東的3艘巡洋艦全部喪失殆盡,僅練習艦“康濟”號被日軍解除武裝後交還大清,用以載運丁汝昌等人的靈柩。

痛定思痛的清政府開始意識到海軍的重要性,加大了海軍的投入,北洋水師的實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其中有這樣一件趣事。

甲午戰爭後,列強瓜分中國,在中國各處設置租借,建設軍事基地。這時在埃塞俄比亞打了敗仗的意大利,也盯上了中國。

這裡不得不介紹一下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其實也很簡單,意大利以現代文明的海軍艦隊,成功敗給了埃塞俄比亞的酋長所領導的漁船。

因為這次失敗意大利國內士氣低迷,政府與民眾衝突不斷。

在非洲大丟顏面的意大利,決心在東方找回自己的尊嚴和利益。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們派遣到遠東想打開中國大門的驅逐艦,名字居然是“馬可•波羅”號。這位身懷利刃、心懷歹 意的“馬可•波羅”,在中國沿海轉來轉去,選中了浙江的三門灣,這不僅是個天然的良港,而且最接近中國的生絲產地,而此時,絲綢工業是意大利的支柱產業,必須依賴中國的生絲供應。

中國通過英國的情報,提前瞭解了意大利的意圖,在意大利遞交要求租借的時候,根本不理會,更是在意大利宣戰後全面備戰,拿出甲午打剩下的四艘爛船迎戰。

意大利看到中國毫不退讓,希望只要能讓意大利體面下臺階,哪怕只租借到一個小小的加煤站,可慈禧在宮廷會議上表示,一把黃土都不給意大利人,讓意大利裡失去了最後的希望。

更令意大利人顏面喪盡的是,在談判中,薩瓦戈向中國方面強調意大利不僅是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實歐洲政治 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歐洲公會”(Concept of Europe)的重要成員,但他們的翻譯卻將“公會”翻譯成了“劇場”,中國代表 們自然是聽得一頭霧水,《泰晤士報》駐 京 記 者、澳大利亞人莫里循卻將這一醜 聞 刊登到了報紙上,並嘲諷意大利人在整個三門灣事 件中的表現果然是一場“鬧 劇”。

這場“鬧劇”最後以中國的完勝而告終,包括北洋海軍在內的軍事動員與反威懾,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此次勝利,徹底斷絕了歐洲眾多小國想跟在列強身後從中國龍身上咬一塊肥肉的念頭,阻止了中國外交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奇聞研究所

這個問題,正是甲午戰爭至今更令國人心酸的痛點:不止是悲壯的戰敗,更是在戰敗之後,參戰的清軍將士們,卻承受著各種無端的指責,縱是血染沙場,卻依然被謠言包圍。

▲本文配圖來自電影《甲午大海戰》

在落後捱打的近代史上,恐怕再找不出一場戰爭,會如甲午戰爭一樣,被國人那樣竭力的醜化歪曲。不釐清下面幾條謠言,所謂的反思歷史,我們依然在路上。

一:清朝皇帝光緒帝沒領導責任,皇帝很委屈

事實上,最該為這場戰爭負責的,就是電視劇裡經常被塑造成工藝無害形象的光緒帝。

孫子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光緒帝倒是察了,但是察的都是我必勝。而在戰爭期間,

作為全局統治者,光緒帝一直越級指揮,各種瞎指揮,這邊有直隸總督還有前線將領,令自三出,安能不敗?據說最誇張的是,光緒一天連續下了六道上諭催戰。在戰場局勢崩盤之後,光緒帝又玩起了鴕鳥戰略,既想求和又擔心承擔政治責任,這位阿斗級別皇帝在戰爭裡的表現實在是不值一提,若不是其一心求變革,還真不知道歷史會怎麼評價他。

二:北洋海軍實力強於日本海軍

一部分謠言認為北洋海軍一直雄踞與世界第六,亞洲第一,從成軍以來就是牛皮就是強。這在一段時間內是對的,截止到大清北洋艦隊訪問橫濱。日本海軍從8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海軍,實際上每年海軍的軍費都多於清朝,甚至出現全國範圍內官員民眾一起捐款,只為海軍買軍艦。而反觀清朝這邊,在北洋海軍成軍之後,戶部就以年年購置軍艦,耗費巨大為由停止購買外國先進軍艦。更可怕的是,戶部和主管海軍的海軍衙門經常挪用海軍的款項用以其他支出,一進一退,實際上到甲午戰爭開戰之前,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已經遠超北洋海軍。

在開戰之前的北洋海軍由於船隻老化,年久失修等原因,整體速度下降到十節左右,日本海軍則在一倍以上,更為直觀的是火炮數量雙方基本持平,但是日本購進了非常多的速射炮,射速比北洋海軍快幾十倍還不止,即使這樣,北洋海軍的炮彈的開花彈數量也遠遠低於日本海軍,當時的海上作戰,一靠速度二靠火力,兩方面都技不如人還指望著破敵大勝嗎?北洋海軍實在是不容易打這麼一場戰爭。

三:中國和日本打仗兩國全面戰爭

這話也不對,歷史記載一般稱為甲午中日戰爭,或者是日清戰爭,但是實際上的戰鬥進程能清楚地表明,日本非與大清國戰,而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在前線浴血殺敵的是北洋系統的北洋艦隊,而南洋海軍、廣東水師、福建水師表示現在沒我事兒,這事兒跟我沒關係。陸軍號稱是80萬人,實際上能用的也就是淮軍和湘軍,幾乎都是李鴻章的部下或者是與他有舊關係的人。前線打翻了天,京裡的八旗子弟,照樣提籠架鳥享受生活,朝中的清流們,除了觀戰就是挑刺罵,就看李鴻章在那裡單練!

等到李鴻章被“練”的精疲力盡,戰局嚴重惡化,先前觀戰挑刺的清流們全慌了神,更集體跑到慈禧面前哭鬧,強烈要求殺了李鴻章謝天下。哪怕李鴻章後來談《馬關條約》,談判桌上玩命苦撐,還被日本小流氓打了一槍,北京城裡喊殺李鴻章的聲音,比抗日的聲浪響的多。

在這幫清流看來,李鴻章這一槍該挨啊。

四:日本把賠款很大一部分用在了普及教育上?

這話真的是造謠,日本的重視科教的名頭在外,倒是什麼好事兒給她貼金了。中國共賠償日本連本帶息三億多兩白銀。這筆錢可是個大數目,是中國不吃不喝四年才給得起,日本直接所得的賠款數目是當時日本政府年收入的接近五倍,是日本世紀戰爭支出的三倍左右。

日本人發了這筆橫財之後很是高興了一把,高興之後迅速冷靜,日本政府直接專款專用,成立了新的部門來對戰爭賠款進行有效管理和使用,甲午戰爭賠款的85%用來擴軍,因為只有建設更強大的軍隊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中日本陸軍獲得了擴充軍隊的費用0.57億日元,靠這筆錢日本陸軍直接完成了倍增,從6個師團增加至12個師團。以上共計3.05億日元。

這筆賠款直接給日本軍隊的近代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真正讓日本軍隊能夠成長為世界強軍,進而能夠與老牌帝國一戰。5.5%的賠款,共2000萬日元,是日本天皇的“分紅”御料(戰前皇室後宮捐出了很多脂粉錢,現在拿賠款的一部分還給他們 )。天皇太努力了,一門心思要打中國。此外,臺灣作為新的帝國領土,需要鎮壓和經濟建設,給了3.3%的賠款共計1200萬日元;為了預防日本整天都地震或者是火山噴發,所以預備了一些防災基金——2.8%的賠款1000萬日元。剩下的這些少得可憐的部分,才是被用到教育上來,

日本將2.8%的戰爭賠款,共1000萬日元作為教育基金,主要用來推行全面義務制教育,算來只相當於日本皇室買胭脂錢的一半。雖說錢不多,僅僅是九牛一毛。

這場戰爭對於近代中國而言,不可謂不重要,甚至是打斷了近代中國國運的戰爭,我們敗的很慘,從沒有過的恥辱。但也正是從甲午戰爭的前後開始,中國的仁人志士們開始認識到,只有推翻大清朝廷,使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才是王道。

我們失敗的原因太多,所以更應該好好思考,所謂“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破開謠言是我們以史為鑑的第一步。


歷史風雲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對於歷史問題,不懂就是不懂,切記不懂裝懂,胡扯一通。

甲午海戰的失利,是滿清封建君主制,被日本資本主義制度打敗的最好例子。

滿清的洋務運動,換湯不換藥,等於一個虛弱的病人把菜刀換成了快刀,把身上的衣服換成了鎧甲。

但這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為你是一個病人,無論你怎麼換武器,絕對不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大漢的對手。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無論哪個方面都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畢竟一個小國而已。但維新之後,日本卻脫胎換骨的變化。

甲午海戰現在看來是北洋水師必敗,沒有勝利的可能。

在戰爭中,日軍發射的炮彈總數是北洋水師的20多倍。20多倍這是什麼概念?等於對付20支艦隊打你一支。

而後來統計雙方的命中率,大體相當,北洋水師還略高,這就說明日軍擊中北洋水師的炮彈是己方中彈的10倍。

這怎麼能不輸呢?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原因是日本裝備了速射炮。

在北洋水師創建的時期,也就是十多年前,速射炮技術還不行,各國以裝備笨重的架退炮為主。這種火炮開炮以後,炮架跟隨炮身一起後座,然後緩慢的將沉重的炮架恢復到初始位置,這才能開炮。

但日本聯合艦隊,則在海戰之前換裝了先進的管退炮。這種火炮開炮以後,只是炮管後座,炮架不動,這樣炮管復位就快的多,射速也就快得多。

自然,管退跑不是什麼日本壟斷的科技,北洋水師一樣可以購買。

但為什麼不買?一句話,沒錢。

就像開始之前說的那樣,只是制度的差異。

滿清是君主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家是皇帝一個人的。

雖經濟上財政有盈餘,卻被慈禧太后挪用搞頤和園和大壽,單單挪用海軍衙門的軍費就有700萬兩。北洋水師每年得到經費,不及許諾的一半。

這種情況下,水師維持日常生存和基本戰鬥力都有問題,如何購買換裝新式武器。

當時估計了一下,換裝部分新式速射炮只有幾十萬兩白銀,但就是沒人願意拿出來。

而當官的也不急。

為什麼?國家又不是當官的,皇帝自己不急,太監還急個毛。如果觸怒了慈禧太后,就算北洋水師打贏了,當官的一樣抄家殺頭。

相反,日本是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的軍頭財閥,盡一切力量壯大國家,對外擴張,維護團體的利益。全國人民也發動起來,因為維新以後人民生活好轉,老百姓捐款天皇也捐款,就為打垮北洋水師。

所以,聯合艦隊越來越強,甚至決戰之時日本已經訂購了比北洋水師鐵甲艦更強大的軍艦,並且自己開始建造鐵甲艦。

日本已經定購了英國的泰晤士河鋼鐵公司的先進鐵甲艦富士號和八島號。這是一種很不錯的軍艦,裝備火炮是305毫米。排水量12533噸,比定鎮大多了!不過戰後才到貨。

就算黃海海戰是滿清打贏了,過不了幾年後,聯合艦隊一樣會打贏。

再說工業上,封建制度沒法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這是基本常識。你讓今天朝鮮或者非洲黑人部落搞個跨國股份制公司看看?分秒給你搞垮。

所以洋務運動比明治維新要早,但不過胡亂搞搞應付上級。

黃海海戰之前,中日工業差距很大。

日本完全實現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化。擁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廠,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氣動力的675家。

而中國官辦工業企業24家,私人資本興辦的也僅有100家工業企業。

鐵路:甲午戰爭時,中國鐵路不到400公里。日本1890年為2753公里,1896年為4031公里。日本僅1894年修建的鐵路就達423公里。

輪船航運:1893年,日本有商輪680只,噸位共110205噸。1894年,中國輪船招商局輪船26只,共22900噸,因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營輪船隻有零星幾隻。

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37艘,總噸位59000餘噸;北洋海軍有軍艦22艘,魚雷艇12艘,總噸位41200噸,雙方

有人把什麼福建水師之內拉過來湊數,那些都是一些垃圾軍艦,很多都是木製,根本不堪一擊。

很多人就是不看事實,甲午海戰的失敗根本就是因為制度落後。

後來庚子事變更是離譜,就因為慈禧太后對洋人不爽,想早點整死光緒,搞到最後竟然對世界所有列強宣戰,讓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去當槍子,開什麼國際玩笑。



薩沙

現在人們對甲午中日戰爭的誤解大體存在於戰爭的背景及其原因,戰爭的結果分析,以及戰爭產生的深遠影響。

1、戰爭的背景及其原因

通常理解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原因是日本發動的對中國的直接侵略戰爭,意圖是奪取更多領土和財富。其實不然,日本之所以在軍事上與清王朝產生如此激烈的正面衝突,其根本原因在於朝鮮。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內覬覦海外誇張已久,縱使大清朝國力衰微,經洋務運動以後國力有所增強,日本還是不願意與大清朝產生直接的正面衝突。於是,日本的擴張首要目標投向了朝鮮半島。日本藉故出兵朝鮮,朝鮮作為大清國的屬國求救與大清國。清朝作為朝鮮的宗主國,不得不出兵相助。就這樣日本不願看到的衝突就擺在了面前。此時才是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始階段。

2、戰爭的結果分析

像諸多評價就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歸咎與清王朝的內部腐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維持半個世紀的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洋務運動沒能改變中國,更有甚者歸咎於慈禧太后的揮金如土,窮奢極欲。非也,甲午中日戰爭雖然失敗了,但是不能否認洋務運動的深淵影響。洋務運動促進了國內人們對於西方科學、製造、軍事的重新認識。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還是增強了清王朝的實。

3、戰爭產生的深遠影響

在很多人看來,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沒能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促使了中國的覺醒,使得中國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正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產生了維新變法,也是得從醫的孫中山在上奏李鴻章失敗後產生取而代之建立新的共和國的想法。甲午中日戰爭使得中國開始放眼世界,迎來新的變革。


君之所見

甲午海戰很多歷史,都是人們不嚴謹、不加考證,以訛傳訛,導致公眾對這場戰爭的誤會一再加深,一些不真實的說法成為了公認的真相。在這裡就重新闡釋一下大家誤會較深的幾個問題。

一、如果清政府再堅持一會,日本的財政就會崩潰。

這種說法由來已久,大家都認為,若清政府再堅持一下,勝利的天平會倒向中國這邊。

但我們通過具體的數據就可以推翻這種說法。日本在1894年10月召開臨時議會通過的預案是臨時軍事費用1.5億元和發行戰爭債券1億日元。但實際上,日軍的支出並沒有達到2.5億日元,截至1896年3月日本公佈的實際支出的戰爭款為20047.6萬日元,這其中還包括了日本在戰後對臺灣的用兵支出。所以,日本沒有必要向外國大規模借貸以充戰費。日本即使在用完這2.5億元的預算後,也有很大的戰費潛力使用。

反觀清政府,對內已經壓榨殆盡,籌措的資金只有日本的一半不到。外部資金來源也日漸枯竭。清政府在以6%的利息和海關稅為擔保向英國貸款失敗後,只能以更高昂的利息向匯豐銀行貸款,對外貸款之路已經很狹窄了。

由此可見,這場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財政最先崩潰的是清政府而不是日本。

二、甲午戰敗,慈禧太后是罪魁禍首

實際上,甲午戰爭時期,無論是名義還是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都是光緒皇帝。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給大清國帶來了新氣象,太平天國及兩次鴉片戰爭所消耗的國力也得到了恢復,慈禧太后產生了功成身退的想法,1889年慈禧就決定徹底交出權力。慈禧雖然不懂海軍,但北洋海軍正是在她的支持之下建立起來的,並一度成為了亞洲第一。但是,在她歸政後的1891年,清政府停止購買新的軍艦。至此,北洋海軍未能新增一炮一艦,要說責任,就在於她對此選擇了沉默。而此時,領國的日本卻在天皇的支持之下有了飛躍的發展。

三、日本將《馬關條約》的賠款全部用於教育

這個說法也是由來已久,我們就用數據來揭示事情的真相。賠款的具體分配是這樣的:

海軍擴張費佔46.6% 臨時軍費資金佔22.6% 陸軍擴張費佔15.6%皇室取得經費佔5.5% 政府準備金佔5.5% 殖民地經營資金佔3.4% 國債清理資金佔0.9%。可以看出,這種說法是完全沒有依據的。

甲午戰爭,我們失敗了不可怕,失敗了不反思、不糾正才是真正的可怕!

篇幅所限,所說的有不全面之處還請大家多指正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