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久

王維德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自大明之初移居會寧已600餘載,是典型的山西大槐樹移民。遠的無據可考,自清朝康乾盛世開宗立譜以來,尊敬鬥公為一代遠祖,歷300年,經12代,繁衍生息,瓜瓞綿綿,現分居老君坡謝家岔、柳家岔、高家岔、榆樹灣“三岔一灣”, 人口逾千。

樹大分枝,家大分業。同治回亂後,天災人禍,饑饉薦臻。高祖顯功公於遊親中發現柳家岔山環水抱,川大地廣,經回亂大肆殺戮後人煙稀少,決計從謝家岔祖居地分門別戶遷徙定居於此。決策既出,不捨晝夜,插犁為界,圈地經營,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創業,俟五子分門別爨之時騾馬成群,金銀斗量。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高祖以農起家,業農為生,對黃土地懷有很深的感情,存有敬畏之心。每年春節一過,高祖總要精心挑選十頭黃牛,十頭黑牛,十匹紅騾馬,十匹黑騾馬喂得膘肥體壯。驚蟄時分,他便像皇帝蓑衣草履率文武大臣到先農壇躬耕示範一樣,親自扶犁種下第一壟糧食。黃黑搭配成的十對犍牛在山地耕耘,黑紅組成的十駕騾馬在川地播種,從東往西耕,人們看到的是清一色的一種顏色,從西往東走,人們看到的又是另一種顏色的牲畜。陣勢之大,儀式感之強令過往路人駐足觀望,歎為觀止。

駝鈴悠揚傳千載,山路蜿蜒通四方。秋收之時,糧食堆滿了場,收糧的客戶笑容可掬排成了隊,馱糧的駱駝浩浩蕩蕩臥滿一川,經會州去金城的頭駝已過豁峴,尾駱還在當場等待出發。駱駝吃草壓彎樹的遺存尚在,見證著百年曆史。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勤儉持家這是興家立業的不二法門。先輩是這樣教育子孫後代的,也是如此身體力行的。王氏家族雖然良田千畝,家財萬貫,但高祖的繼承人,遐邇聞名的“田把式”四曾祖思明公,他一生克勤克儉和長工短工同吃同住同勞動。相傳他走路總低著頭,一個麥穗,一顆杏核,一塊瓦片,一根樹枝他都不放過,他的兩個上衣口袋一年四季憋得滿滿的,他經過的大路小巷像打掃過一樣乾淨。他每當出門總挑著拾糞筐,即使轉親戚也不例外,到親戚家附近脫下舊衣換上新衣,找個隱蔽之處藏過舊衣糞筐,返回來的時候又脫下新衣換上舊衣,重新挑起糞筐。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高祖所處年代,正是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泱泱華夏像一隻孱弱的羔羊任人宰割,恣意蹂躪,外憂內患,民不聊生。先祖勵精圖治,奮發進取,立志耕讀傳家,振興家業。他們針對當時國情家境,很有遠見地提出“學文修心立德,習武強身健體”的興家育人思路。這一時期王氏家族考中的7名監生秀才中,武庠生居多。這一觀念根深蒂固影響深遠,時至今兒,王氏家族在外參加工作者大多為高考升造修成正果,也有少數是通過參軍入伍,提幹轉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即使工作的,也因性格耿直,忠厚誠實,不諳厚黑權謀之學,不屑溜鬚拍馬之術,不趨浮躁虛誇之風,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幹事,從事行政領導的少,鑽研學術業務者多。正是由於家族人丁習武強身,又佐以三面臨河,一面高牆大堡的天然屏障,同治回亂王氏家族少有人丁傷亡,遷居之後得以休養生息,蓬勃發展。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民國年間,先輩繼承高祖遺風,把“勤儉持家,耕讀傳家,清白守家”的家風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們堅信“家有萬擔糧,不如一人在書房”的理念,力主子孫身入黌門,接受庠序之教。這一時期,公諱丕烈、俊烈、緒烈、嶷烈、執中、國璧、國璽(文靜)叔侄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先後畢業於枝陽學堂、會寧簡師、天水師範、蘭州農校、蘭州師範,有的回鄉執教,創辦私塾,開啟地方啟蒙教育的一代先河;有的躋身杏林,望聞問切,精益求精,為地方中醫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有的投筆從戎,效力軍營,為共和國國防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有的從事文化工作,手不釋卷,潛心創作,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之所以一一列舉在當今世人眼裡不屑一顧,卑微到塵埃的這些學校,是因為我始終認為民國的教育是經典的成功的,中華大地湧現出了一批政治上有擔當,學術上有建樹的大師級人物。就連我的這幾位祖輩父輩雖然接受的是中等教育,但學識水平讓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望塵莫及,自嘆弗如。

共和國初創,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王氏家族由於佔地多成分高,屬於改造對象,男女老幼誠誠懇懇虛心接受改造,爭取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族人滿腔熱情投入到火熱的跨越躍進之中,不計個人榮辱得失,秉承無私奉獻精神,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種養加工全面發展,夯實了生存基礎,改善了生活條件。這一階段,由於族人成分高,性倔犟,沒有一個通過招工招幹走上工作崗位的,為數不多參加工作的也是行伍出身,如自中、建軍、世德、颺潔等。但族人始終沒有忘記“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古訓,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遺風未減。晴耕雨讀,踐行著“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為人做事行為規範。家庭再窮,堂屋都要懸掛一副名人的中堂對子,耕讀第的架子不倒;日子再苦,村前一定植柳(留),莊後務必有榆(餘),院內定然栽花,梅蘭竹菊,以物喻人,修身養性;農活再重,也要擠出時間,一方青磚,一盆黃泥,一把毛刷練練書法,抒情寫意;經濟再拮据,也要以雞屁股為銀行,省吃儉用,訂一份報刊雜誌,掌握信息動態,汲取知識營養,豐富農耕生活。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高考制度恢復伊始的數年,國良、颺華、耀德、維德、志德、春玲、景峰、玉峰等叔(姑)侄吃著炒麵喝著苞谷麵湯度日,穿著佈滿補丁分不清本色的單衣禦寒,廢寢忘食,懸樑刺股,刻苦攻讀,先後被大中專院校錄取,在當時高考升學率只有4%(預選後8%),一些村社往往沒有一個大中專生的情況下,一個家族喜訊連連人才濟濟,令周邊群眾仰慕不已。這些經過高壓工作考驗,嚴酷生活磨礪的一代人是社會家族的中堅力量,當然這無關乎職務的高低,待遇的好壞。

伏久者飛必高。時序進入新世紀,後昆學習條件大為改善,學業突飛猛進,可謂厚積薄發,聚沙成塔。自2000年王景亮以全縣應屆文科狀元的成績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錄取,畢業後供職於廣州菸草專賣局後,比學趕幫超風氣漸濃,人才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柳家岔王氏一門五服之內現有50餘戶300餘人,進入高等院校升造的達70多人,其中碩士以上8人。王騫,北京大學碩博連讀;王婭,吉林大學碩博連讀;王曉霞,中國人民政法大學碩士;王明珠,新疆大學碩士;王冠寧,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大學碩士;王道駿,甘肅農業大學碩士;王杲,遼寧科技大學碩士;王天舒,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在讀。今年又有兩人參加考研,成績優異,可望錄取。但願這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值得一提的是一輩又一輩族人的名字真實地反映了所處時代的特徵,勾畫出了王氏家族的歷史變遷。高祖輩“顯”字當頭,反映了清朝中興時期他們立志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決心信心;曾祖輩“思”字居中,折射著清朝晚期政府腐敗,生靈塗炭,家國何去何從,他們“思善思信,思聰思明”;祖輩“烈”字收尾,意即民國年間軍閥混戰,家破國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若要國強家興,須剛烈如火,堅韌不拔;父輩“國”“中”冠名,他們雖大多生在舊社會,但都長在紅旗下,建設祖國,振興中華是他們的不懈追求,家國情懷,彰顯無遺;吾輩“德”字排行,希冀迴歸本真,樹德修心,立功立言,充分體現著王氏家族的族規祖訓;子孫輩身處改革開放裂變時期,價值取向發生重大變化,思想文化呈現多元化,取名也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祖訓千秋。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保全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樹立高德。雖經百年,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王氏家族家風不變,精神不減。現今隴中不少地方關門閉戶人煙稀少,撂荒現象相當嚴重,而我村遷移之戶土地由親房近鄰代為耕種,幾乎沒有荒蕪之地,草豐林茂,糧薯盈倉。不少學子功成名就後遠走高飛,忘掉根本,對家鄉幾無回報;而我王氏族人不忘初心,團結進取,每當春節、清明節在外工作人員扶老攜幼,不遠千里,回鄉祭祖,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增磚添瓦。家和國興天下太平!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會寧老君鎮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讀傳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