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久

王维德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自大明之初移居会宁已600余载,是典型的山西大槐树移民。远的无据可考,自清朝康乾盛世开宗立谱以来,尊敬斗公为一代远祖,历300年,经12代,繁衍生息,瓜瓞绵绵,现分居老君坡谢家岔、柳家岔、高家岔、榆树湾“三岔一湾”, 人口逾千。

树大分枝,家大分业。同治回乱后,天灾人祸,饥馑荐臻。高祖显功公于游亲中发现柳家岔山环水抱,川大地广,经回乱大肆杀戮后人烟稀少,决计从谢家岔祖居地分门别户迁徙定居于此。决策既出,不舍昼夜,插犁为界,圈地经营,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俟五子分门别爨之时骡马成群,金银斗量。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高祖以农起家,业农为生,对黄土地怀有很深的感情,存有敬畏之心。每年春节一过,高祖总要精心挑选十头黄牛,十头黑牛,十匹红骡马,十匹黑骡马喂得膘肥体壮。惊蛰时分,他便像皇帝蓑衣草履率文武大臣到先农坛躬耕示范一样,亲自扶犁种下第一垄粮食。黄黑搭配成的十对犍牛在山地耕耘,黑红组成的十驾骡马在川地播种,从东往西耕,人们看到的是清一色的一种颜色,从西往东走,人们看到的又是另一种颜色的牲畜。阵势之大,仪式感之强令过往路人驻足观望,叹为观止。

驼铃悠扬传千载,山路蜿蜒通四方。秋收之时,粮食堆满了场,收粮的客户笑容可掬排成了队,驮粮的骆驼浩浩荡荡卧满一川,经会州去金城的头驼已过豁岘,尾骆还在当场等待出发。骆驼吃草压弯树的遗存尚在,见证着百年历史。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勤俭持家这是兴家立业的不二法门。先辈是这样教育子孙后代的,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的。王氏家族虽然良田千亩,家财万贯,但高祖的继承人,遐迩闻名的“田把式”四曾祖思明公,他一生克勤克俭和长工短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相传他走路总低着头,一个麦穗,一颗杏核,一块瓦片,一根树枝他都不放过,他的两个上衣口袋一年四季憋得满满的,他经过的大路小巷像打扫过一样干净。他每当出门总挑着拾粪筐,即使转亲戚也不例外,到亲戚家附近脱下旧衣换上新衣,找个隐蔽之处藏过旧衣粪筐,返回来的时候又脱下新衣换上旧衣,重新挑起粪筐。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高祖所处年代,正是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泱泱华夏像一只孱弱的羔羊任人宰割,恣意蹂躏,外忧内患,民不聊生。先祖励精图治,奋发进取,立志耕读传家,振兴家业。他们针对当时国情家境,很有远见地提出“学文修心立德,习武强身健体”的兴家育人思路。这一时期王氏家族考中的7名监生秀才中,武庠生居多。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时至今儿,王氏家族在外参加工作者大多为高考升造修成正果,也有少数是通过参军入伍,提干转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即使工作的,也因性格耿直,忠厚诚实,不谙厚黑权谋之学,不屑溜须拍马之术,不趋浮躁虚夸之风,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从事行政领导的少,钻研学术业务者多。正是由于家族人丁习武强身,又佐以三面临河,一面高墙大堡的天然屏障,同治回乱王氏家族少有人丁伤亡,迁居之后得以休养生息,蓬勃发展。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民国年间,先辈继承高祖遗风,把“勤俭持家,耕读传家,清白守家”的家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坚信“家有万担粮,不如一人在书房”的理念,力主子孙身入黉门,接受庠序之教。这一时期,公讳丕烈、俊烈、绪烈、嶷烈、执中、国璧、国玺(文静)叔侄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先后毕业于枝阳学堂、会宁简师、天水师范、兰州农校、兰州师范,有的回乡执教,创办私塾,开启地方启蒙教育的一代先河;有的跻身杏林,望闻问切,精益求精,为地方中医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有的投笔从戎,效力军营,为共和国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从事文化工作,手不释卷,潜心创作,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之所以一一列举在当今世人眼里不屑一顾,卑微到尘埃的这些学校,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民国的教育是经典的成功的,中华大地涌现出了一批政治上有担当,学术上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就连我的这几位祖辈父辈虽然接受的是中等教育,但学识水平让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望尘莫及,自叹弗如。

共和国初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王氏家族由于占地多成分高,属于改造对象,男女老幼诚诚恳恳虚心接受改造,争取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族人满腔热情投入到火热的跨越跃进之中,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秉承无私奉献精神,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种养加工全面发展,夯实了生存基础,改善了生活条件。这一阶段,由于族人成分高,性倔犟,没有一个通过招工招干走上工作岗位的,为数不多参加工作的也是行伍出身,如自中、建军、世德、飏洁等。但族人始终没有忘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遗风未减。晴耕雨读,践行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为人做事行为规范。家庭再穷,堂屋都要悬挂一副名人的中堂对子,耕读第的架子不倒;日子再苦,村前一定植柳(留),庄后务必有榆(余),院内定然栽花,梅兰竹菊,以物喻人,修身养性;农活再重,也要挤出时间,一方青砖,一盆黄泥,一把毛刷练练书法,抒情写意;经济再拮据,也要以鸡屁股为银行,省吃俭用,订一份报刊杂志,掌握信息动态,汲取知识营养,丰富农耕生活。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高考制度恢复伊始的数年,国良、飏华、耀德、维德、志德、春玲、景峰、玉峰等叔(姑)侄吃着炒面喝着苞谷面汤度日,穿着布满补丁分不清本色的单衣御寒,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刻苦攻读,先后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在当时高考升学率只有4%(预选后8%),一些村社往往没有一个大中专生的情况下,一个家族喜讯连连人才济济,令周边群众仰慕不已。这些经过高压工作考验,严酷生活磨砺的一代人是社会家族的中坚力量,当然这无关乎职务的高低,待遇的好坏。

伏久者飞必高。时序进入新世纪,后昆学习条件大为改善,学业突飞猛进,可谓厚积薄发,聚沙成塔。自2000年王景亮以全县应届文科状元的成绩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毕业后供职于广州烟草专卖局后,比学赶帮超风气渐浓,人才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柳家岔王氏一门五服之内现有50余户300余人,进入高等院校升造的达70多人,其中硕士以上8人。王骞,北京大学硕博连读;王娅,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王晓霞,中国人民政法大学硕士;王明珠,新疆大学硕士;王冠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大学硕士;王道骏,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王杲,辽宁科技大学硕士;王天舒,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在读。今年又有两人参加考研,成绩优异,可望录取。但愿这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值得一提的是一辈又一辈族人的名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特征,勾画出了王氏家族的历史变迁。高祖辈“显”字当头,反映了清朝中兴时期他们立志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决心信心;曾祖辈“思”字居中,折射着清朝晚期政府腐败,生灵涂炭,家国何去何从,他们“思善思信,思聪思明”;祖辈“烈”字收尾,意即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家破国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若要国强家兴,须刚烈如火,坚韧不拔;父辈“国”“中”冠名,他们虽大多生在旧社会,但都长在红旗下,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是他们的不懈追求,家国情怀,彰显无遗;吾辈“德”字排行,希冀回归本真,树德修心,立功立言,充分体现着王氏家族的族规祖训;子孙辈身处改革开放裂变时期,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取名也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祖训千秋。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保全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树立高德。虽经百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王氏家族家风不变,精神不减。现今陇中不少地方关门闭户人烟稀少,撂荒现象相当严重,而我村迁移之户土地由亲房近邻代为耕种,几乎没有荒芜之地,草丰林茂,粮薯盈仓。不少学子功成名就后远走高飞,忘掉根本,对家乡几无回报;而我王氏族人不忘初心,团结进取,每当春节、清明节在外工作人员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回乡祭祖,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增砖添瓦。家和国兴天下太平!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会宁老君镇柳家岔王氏家族耕读传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