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記憶:你知道花都區政府廣場一帶,曾是一片片稻花飄香的水稻田嗎?

現在的城市人,久居城市,時間長了,就嚮往于山清水秀的鄉村,寄情山水。如果時光倒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乃至九十年代之前,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花都新華,那時候城鎮化浪潮還還沒有席捲,本就是如此光景,人們根本不需要長途跋涉只為了欣賞田園風光,新華本身就是田園風光的所在。只是在當時的農耕文明下,人們可能壓根就沒有那份心思所在,不會認為朝夕面對的家鄉,就是風景所在。

人對自身生活環境的緬懷,很多時候,都是事後才感觸,都是站在後來的角度面對昔日,才回想昔日的百般好。人們嚮往現代工業文明,卻又對於昔日的農耕文明,內心還是有很多眷戀之心,懷念過去的點點滴滴,懷念過去的人情味,對於植根於農耕文明的文化,希望得以傳承,並能發揚光大。

自改革開放後,短短的幾十年時間,我們身邊的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正經歷著從農耕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原建築在農耕文明的一切文化,在大變化時代,迅速地瓦解、消散、重構。

花都新華城區,原來真不大。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留在老輩人的記憶,就是“新華一條街”。其時新華城區的路網,簡單明瞭,不像現在縱橫交錯,複雜眾多,主要是兩條主幹道,一是東西走向的新華路,二是南北走向的建設路。周邊都是農村,周邊都是水稻田,荔枝樹遍佈,一片田園風光。

花都记忆:你知道花都区政府广场一带,曾是一片片稻花飘香的水稻田吗?
花都记忆:你知道花都区政府广场一带,曾是一片片稻花飘香的水稻田吗?

在現今花都區政府廣場周邊,有田美村、三東村、公益村、石崗村等城中村。現在那裡道路縱橫交錯,南北走向的迎賓大道、三東大道、紫薇路、龍珠路,和東西走向的公益路、茶園路、天貴路、鳳凰路交錯,構成了重要的交通路網。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完全是城市的面貌,是高樓大廈,是成熟的商圈,是車水馬龍。但時光稍微往後不到30年,這裡還都是周邊農村的水稻田,村與村之間相連溝通的道路,乃是穿過水稻田的田埂路,騎著自行車,都要小心翼翼。這裡曾是我青少年時期勞作玩耍的地方。

而原來新華周邊其他的農村,比如新華村、橫潭村、三華村、五華村、大華村、蓮塘村等,曾經稻花飄香的景象不見了,曾經荔枝林遍佈的景象不見了,均變成了城中村,位於中心城區中。

一旦經歷過的老輩人老去,把記憶也帶走了,後代人,還能想象出來建設路周邊、花都區政府廣場等地,就是水稻田嗎?變化帶來呈現給我們,完全是城市的氣象!

時間,最是變化了很多東西。很多東西,可能你想盡力挽留,保留原汁原味,但卻於事無補。新華城區,只是短短的幾十年,發展已經是今非昔比,從過去的“新華一條街”,到如今城區不斷擴大,變成頗具規模的中等城市,城市建設高端大氣上檔次,城市擴展速度,均是有目共睹。

在這個不可阻擋的轉變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捨棄很多東西。如我們的村莊,對於在那裡長大的我們,我們依戀不捨,它曾給我們滋養,它曾給我們快樂。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滿是記憶。但在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中,村莊土崩瓦解了,消失了,隨而代之,是一座座高樓大廈,是一條條嶄新寬闊的馬路。

在發展面前,任何事情都不會一成不變,不會停留在原有的狀態下。我們的村莊,曾幾百年乃至上千年,風物、文化都差不多,是我們父輩、祖輩們的集體記憶所在。但在現代工業文明面前,更新換代如此快,再過幾代人,祖輩們的那些共同記憶,關於祖輩們的家園,只能在古紙堆上尋了。

新華城區的擴展,並沒有停下腳步。近年來,花都區政府提出了“中軸線”發展大計。如今,萬達廣場及周邊配套設施如火如荼建設,前面有千變萬化,不會看見!

在還沒有改革開放之前,花都區的外來人口,完全不多。花都,基本是清一色是本土人。但隨著花都經濟的大踏步發展,隨著城區不斷髮展,也隨著各項政策的出臺,比如入戶政策、招聘政策等刺激,花都外來人口不斷增多。一是來花都打工的外省人多,二是落戶成為花都戶籍的外省人也多。如今新華城區各大新樓盤,如新城區廣百、大潤發商圈附近的高檔小區居民很多就是來自外省,他們成為“新花都人”。到了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就完全融入了花都。

花都新華城區,早已經不是本土人的天下,來自五湖四海全國各地的人才,均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他們和土生土長的花都人一起,共同締造我們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