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脉型洞坑石“黄龙玉”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如何?

1.准原生氧化脉型——脉中的玉料几乎全部呈现不同浓度的黄色、橙色及局部的橙红色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2.原生次氧化脉型——脉中玉料局部呈不同浓度的黄色,部分仍保持未受氧化的原生乳白色或深浅灰色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3.原生未氧化脉型——脉中玉料呈乳白色、灰白色、灰色至黑灰色未受氧化的原生石英脉/玉髓脉。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残/坡积草皮坑石“黄龙玉”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如何?

1.原地残积型——因风化、破碎而残留于原生矿脉之上,与风化层混生的已受氧化的石英脉或玉髓脉残块,其属于“风化壳”的地段,黄蜡石残块中常共生有黄龙玉;当环境处于林区洼地富含地下水的地段时,因氧化、浸染和氧化转色作用较充分,故黄蜡石、黄龙玉的颜色亦稍好;当环境处于少水、缺水的山脊、山坡地段时则石色很差,石质也不理想。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2.异地坡积型—一因风化、剥蚀而由重力和流水将岩块散落到原生矿脉以外而与其他风化、坡积的岩石碎屑、砂砾、岩块等无序地混杂堆积。有的可被较厚的泥沙深埋,黄龙玉磨圆度极差,但块度较大。当环境处于林区洼地富含地下水的地段而又被富水亚沙土掩埋时,因氧化、浸染和氧化转色作用充分,所以黄蜡石和黄龙玉的颜色较好;如果少水或缺水,则色、质就较差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洼地掩埋型“黄龙玉”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如何?

1. 旱地埋藏型—在山坡之下的洼地、谷地的低洼处,由坡积物或洪积物在旱地的草坡、缓草坪地段混杂堆积而成,其磨圆度(成熟度)较差,块度有大也有小,有利地段亦常有中档黄蜡石、黄龙玉产出。其黄蜡石或黄龙玉的色和质,取决于所处环境的地下水丰度及含三价氧化铁离子的浓度,也取决于环境的长期稳定程度。此类型最理想的地形是林区洼地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2. 2.水田埋藏型——是早期洪积物以及河流形成的冲积物,被后期洪积和冲积作用带来的大量泥沙覆盖、掩埋、填平后,其上已常年耕作水田。多在河谷旁及平缓洼地分布,沿河坎开挖后常有含铁地下水渗流于石块、卵石之间,也常可挖到优质的黄蜡石及“田坑石”黄龙玉,是除了溪河沉积型以外的有利于田坑石形成的环境,也是优质黄龙玉的重要来源地。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3水库深埋型一为产出于苏帕河的河谷沉积型黄蜡石及黄龙玉的河床、河漫滩、阶地所堆积的卵石——“水坑石”,现深埋于水库底部,难于开发利用,除非潜水进行寻采、打捞或在干旱年份的枯水季节里挖泥寻石,最好还是留下来给子孙后代享用吧。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溪河沉积型“黄龙玉”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如何?

1.溪流堆积型——在有较多原生矿脉分布的地带,一些大中型溪流地段,是非常有利的“溪流水坑石”寻采的好地方,那里有望找到半覆盖型或覆盖型的优质水坑黄龙玉和黄蜡石。在寻找时要用沿沟“追索法”逐沟进行,对黄蜡石或黄龙玉的“转石”必须仔细搜寻和追究;也可以反过来以石英脉为依据分析、追索溪流的蜡石来源和去向,找出富集带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2.河漫滩堆积型—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出露的沙滩或卵石滩称为“河漫滩”,常是河卵石大量堆积的理想地段,特别是处于河流突然急转弯而稍偏下游的回水湾地段,或者在河谷由狭窄地带突然流出到开阔处的地段,都是寻采的最有利河段;也可以在平水期特别是枯水期时,有组织地开展“挖地三尺”的露采作业,有序地进行寻玉、采蜡石的活动。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3河床堆积型——所谓“河床”是指河谷中,常年有水淹没的槽状水底部分其中的河卵石(包括黄蜡石、黄龙玉)常年处于水下,被流水常年浸泡,饱受高价(三价)铁离子的浸染和水分子的滋润以及流水、泥沙、卵石的反复抛磨,进行着大自然的分选与提炼,起到了去软留硬、除糟粕保精华,具有塑造石中“美玉”的优选作用,是本区黄蜡石、黄龙玉的主产类型。如果水深或流急,需要注意安全

各类黄龙玉、黄蜡石的形成环境及主要特征

4阶地堆积型—一由地壳上升或河流的下蚀作用,而高出现代河漫滩并沿其两侧堆积,在某种意义上讲,本类型与前述的“水田埋藏型”相似,是“田坑石”的重要产出类型;亦常见优质的黄蜡石和黄龙玉。但因常被沙土或田地覆盖,使得寻采难度加大,没有前三种基本裸露的“堆积型”来得直观、易于寻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