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为什么是1955年院系调整的最大受益者,从一个三流民办大学,一举成为国内顶尖?

总是2楼

需要告诉题主的是,复旦,在院系调整前并不是

三流民办大学

所以从“三流民办一举成为全国顶尖”这个立论,是明显不符合逻辑的。

而院系调整,各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耗。

但复旦,在曾经只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含专科)的国内,绝对能占有一席之地。

只是在院系调整中,复旦确实为当时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

以下,是根据复旦大学的沿革进行的相关介绍。

兴建:

1900年,马相伯先生将名下田宅(松江等3000亩田地)出售,并使用家中积蓄的大量银两,开始兴学。

1902年,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前身)学生发生退学事件,蔡元培介绍部分学生到马先生处学习拉丁文。同时,蔡先生自己也为马老弟子。

1903年3月1日,马老创办震旦大学,实行学生自治。

后教会决定入驻震旦,废除学生自治传统,引发学生集体退学。

马老此时已并无太多积蓄,但眼见教育情势如此,又得严复、张謇、熊希龄等人相助,加之马老多年官场人脉,各省官绅捐资。

1905年,马老率众学生,在吴淞,重设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雏形)。

所谓复旦,一为于右任先生提议的,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同时也有“复我震旦”之意。

马先生亲自出任校长,并延请于右任

邵力子等日后国民政府响当当的人物任教。

1908年,教会重新开办震旦,马先生同样为其校舍进行了捐资。

颠簸:

彼时战火纷飞,1911年,学校校址曾被士兵占用,而校址一度迁往了无锡。

1912年,马老出任公职,当年12月,学校发生风潮,为整顿校务,孙中山、王宠惠、陈英士、程德全、唐绍仪、于右任等组成校董会,重新修订学校章程。李登辉(印尼华人)任校长。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校董多逃亡海外,学校经费来源断绝。为解决办学困难,学校开始扩招。

马相伯之于复旦,是创始人;而李先生之于复旦,却是振兴人。

类似于梅贻琦先生之于清华,蔡元培先生之于北大。

发展:

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设大学本科。李先生继续出任校长。设文、理、商三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上海成为学生运动的先锋地。

李校长特批其他学校因参与运动而被开除的学生入校,国父孙中山也时刻关注复旦。

在五四时期,复旦大学,声名鹊起。

此后逐渐稳步发展。

战争: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复旦大学被迫内迁。

与大夏大学合并为国内第一所联合大学。

原复旦师生在庐山。

之后,战火蔓延至江西,遂继续内迁至重庆北碚,1941年,改名为国立复旦大学。

在渝期间,复旦共培养毕业生3000余人。

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

至1949年,复旦设文、理、法、商、农5院20多个科系,初具综合性大学雏形。

院系调整:

  • 调出

1950年,复旦大学生物系海洋组并入山东大学。

1951年,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

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并入新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复旦财经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合作六个系,支援成立上海财经学院。

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三系调往东北,兴建沈阳农学院。

茶叶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

法学院的法律、政治两系,支援成立华东政法学院。

外文系德文组调出,并入南京大学。

  • 调入

1949年,上海私立暨南大学新闻系,并入复旦。

1952年,浙江大学、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英式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17所院校的文、理相关科系,并入复旦大学。


在上述合并调整中,可以看到,那个时候,是着力把复旦作为文学、理学为强项的院校进行打造。

相对其他损失惨重的院校来说,复旦大学,确实在相关科系上,得到了加强。

1959年,复旦大学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这也是在985、211、双一流等名录前,国内官方第一次确立的重点发展院校。

此后,复旦即作为顶级名校,长期位列全国前五。


以上,即是复旦大学,从兴学到发展,直至成为国内名校的历史沿革。

而在兴学初期,马相伯、李登辉、严复、蔡元培、于右任等等大家的呕心沥血,也与这所院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复旦校园现存的相辉堂,其命名也正是包含了复旦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二人。

但愿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数学之光

复旦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的收获

复旦大学在抗战前是上海的一所私立小型文科学校, 质量差收费高以收容富家不入流子弟为主,还卖学历。抗战后成为二类国立大学,有了文法商理工等5个学院,但质量在当时的上海最多是三流。解放后,上海一大批私立和教会学校撤消,加上1952年院系调整,一大批大学的文理科优势学科进入复旦大学,而复旦自己的劣质院系则调整出去,完成大换血的新复旦一举成为一所名牌大学。

上海刚解放,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就把复旦的校庆日改为5月27日,这是上海解放的日子,博得了高层的肯定。从1952年8月至9月底,决策者把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校的优势文理学科集中到复旦大学,同时还有14所院校的许多图书资料都调入复旦大学。 调整后,复旦大学的管理层基本上由其他高校教授担任各院系系主任。

五十年代,在复旦大学执教的院士都是由外校调入的。苏步青、陈建功、谷超豪、胡和生、夏道行、卢鹤绂、吴征铠、陈耀祖、谈家桢、谭其骧来自浙江大学,周同庆、顾翼东来自交通大学,吴浩青来自沪江大学。

复旦大学各院系调整简略情况如下。

数学系:

苏步青 原浙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

陈建功 原浙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谷超豪 原浙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物理系:

周同庆 原交通大学,科学院院士 ;

卢鹤绂 原浙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化学系:

吴征铠 原浙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吴浩青 原沪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顾翼东 原交通大学,科学院院士;

生物系:

谈家桢 原浙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

吴定良 原浙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历史系:

谭其骧 原浙江大学,科学院院士 。

其它,中文系、外文系、新闻系:

吴敬琏 原金陵大学经济系学生。


竹林饮烟

高校历史篇---复旦大学

兔子妈妈 09-17 19:50

筚路蓝缕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马相伯、严复等先后担任校长。1913年李登辉开始担任校长,一直到1936年。在他长达23年的校长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商科、经济、新闻、教育、土木等应用型人才闻名的、有特色的私立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的办学体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部分师生在吴南轩校长带领下,辗转内迁重庆北碚(渝校)。1941年增设了农学院。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1942年元旦复旦由私立改为国立,全称为国立复旦大学,吴南轩、章益先后出任校长。1946年夏,渝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与沪校合并,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两次腾飞

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复旦。军管会任命张志让、陈望道担任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1952年2月,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成立,李正文任书记。1952年8月至9月,华东地区进行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

1954年,杨西光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956年复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五六十年代,杨西光、王零领导的学校党委支持校长陈望道狠抓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系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期间,复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有瞩目的长足发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学科高原。1949—1966年,复旦培养的学生中有70余人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跃进”,复旦大学理科新建了计算数学、力学、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新专业。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学系。这些新专业的创建,标志着复旦开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之路。1959年,复旦大学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66年到1976年,复旦大学成为“文革”的重灾区,教学科研受到重创。

1977年,复旦大学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苏步青出任校长、党委委员,夏征农出任党委第一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同时倡导民主办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1983至2011年,谢希德、华中一、杨福家、王生洪、杨玉良先后出任校长,盛华、林克、钱冬生、程天权、秦绍德、朱之文先后出任党委书记。

跨越发展

1984年,复旦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1993年2月,复旦大学提出了“追求优质,争创一流,明确复旦作为高校国家队的坐标位置”的发展大计,并逐步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1994年,复旦大学通过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提出了在21世纪初期,将复旦大学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让和高规格决策咨询的中心和基地,成为学术思想活跃、学科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精神面貌健康奋发、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为此后十年制定了发展蓝图。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复旦大学题词:“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1999年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签定共建复旦大学的协议,复旦成为“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希望复旦大学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浪子回头金不换wl

在上海的老一辈人认为,复旦大学因为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大量贩卖文凭,名声较差。地处“江湾五角场”,地痞流氓横行,复旦的学生浮夸子弟居多,外地人知道复旦大学的不多,学生素质较差。

1949年后,部分教会学校解散,上海最著名的文科大学圣约翰大学并入复旦,把浙大、交大、同济的文理专业全部转入复旦。其它名牌大学受损,只有复旦赚得盆满钵盈。当时,苏步青、陈建功、谷超豪、胡和生、夏道行、卢鹤绂、吴征铠、陈耀祖、談家桢、谭其骧等名师來自浙大,周同庆、顾翼东來自交大,吴浩青来自沪江大学。有多少公办大学的名师进入了私立的复旦,复旦一举成名啦!

1952年,原浙大数学系主任苏步青等十多位名师调入复旦;浙大物理系、同济、交大、江南大学等近20位教授调入了复旦,组成物理系的中坚力量;化学系有7位知名教授來自浙大、交大、同济;生物系有6位、中文系有8位,外语系有9位,经济有3位外校的老师调入复旦,复旦今非昔比啦!

如此看來,1952年后的复旦,是外校调入的教师撑起來的复旦,复旦的今天,应该特別感谢浙大,其次是交大、同济,以及当时被解散的大学!


亭亭玉立104648451

民国的复旦是三流学校吗?明显不是。但也说不上是民国时期的一流学校吧。至于有人说民国时期的复旦是“野鸡大学”,其实是对抗战前后复旦大学的那段历史不了解而已。

1937年,抗战爆发后,复旦和大夏大学共同内迁时,留在上海的部分私立复旦大学也没闲着,还是在招生教学,还是李登辉做校长(江湾建校的地皮就是李登辉先生搞的,这个李登辉不是台湾的那个)。所谓1941年改国立复旦大学在当时指的是内迁至重庆的复旦大学部分,上海是敌占区,仍是私立复旦大学。

当时的李登辉先生不愿受伪政府的挟持,不愿教授日文,被断了教育津贴的财路。上海校区1938年的毕业生人数不足一百人。为求活口,复旦一度曾经沦为野鸡大学,老上海人尽皆知。

直到1946年,抗战结束后重庆的国立复旦大学师生重新回到上海才结束了野鸡大学的历史。所以客观的讲,复旦是曾经有过一段落魄,当野鸡大学的黑暗时期。上海光复后,当时上海滩大学名气实力最盛的并不是复旦。而是老牌的国立同济大学,老一辈的上海人都清楚。至于52年院系调整后,为什么复旦一跃成为名牌大学,这主要与当时的政策导向有关了。


同济天下

复旦在1949年前确实是野鸡大学,以卖文凭著称。因为复旦校友到了延安,写一首好文章,立了大功。所以院系调整中,掌握教育权力的复旦校友拆分了江浙沪一带最好的大学并到了复旦。苏步青也说过野鸡大学,他原本是浙江大学数学系领头人,元宵调整后,浙大数学全部并入复旦大学,形成了复旦数学学派。浙大副校长说:复旦就是浙大下的蛋。但是其实,除了国立浙江大学,复旦还是国立南京大学、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一起下的蛋。


RaymondIT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复旦大学在民国抗战时期就被国民政府收编为国立复旦大学。


lee68_hz

拿65年前的事说事有意义吗?无论如何现在的复旦是国内顶尖的大学这是事实。一天到晚都在说1952年院系调整谁受益谁吃亏的人,都是没落了的学校,就像啊Q说的我们家祖上也是阔过的一样。


一阵无痕的风

一点也不错,1951年院系调整,上海的大学复旦受益最大,这和陈望道校长不无关系。当年上海大学最惨的是圣约翰大学,因为是教会学校被分拆解散。而后交大差一点整体迁西安,同济只剩下土建,最有名的医学院和测量系迁到武汉。改革开放后,上海的这些高校经过努力,有发展成全国一流的高校,这是后话了。


沈维廉

复旦之所以成为收益者,和当时的领导人有很强的民族情节有关,解放前上海,南京,北平和杭州的这些所谓的好大学,要么是国外西方的教会大学比如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等,要么是国民党政府官方办的比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等,当时的背景要成立新中国自己的大学最好没有任何帝官封的支持,同时要把欧美的教育换成原来苏联的教育模式,选来选去就复旦符合。当然陈望道的影响力也是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