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為何最終天下三分?周瑜可謂功不可沒!

由於《三國演義》對東吳的弱化,導致東吳將領大多被世人曲解。事實上,東吳的大都督周瑜不僅不是氣量小的人物,更是一個有雄才大略之人。要知道周瑜可是能與蜀漢的諸葛亮,曹魏的荀彧比肩的當世巨才,若東吳沒有周公瑾,就不會有孫權在江東登基稱帝,可想而知周瑜的強大。

當年孫堅被黃祖部將射殺,孫策繼位並暫居袁術之下。但由於袁術驅逐官員,屠殺豪強,導致江東的孫策被當地門閥士族仇視,在這樣的情況下,孫策身邊的周瑜建議他籠絡淮泗人士,從而打造出能在江東立足的根基。

東漢末年,為何最終天下三分?周瑜可謂功不可沒!

也正是由於周瑜不遺餘力的扶持與幫助,孫策最終在淮泗文官的支持下穩坐江東,同時與不顧眾人反對而稱帝的袁術撇清了關係,併成功的修復了孫家與江東士族之間的關係,還逐步得到了漢室的認同。但即便如此,淮泗文官們也對當時手握漢獻帝這張寶牌的曹操束手無策,甚至一度要孫氏向曹操投降。畢竟曹操能“奉天子以令不臣”,孫家一旦違抗曹操的命令,就相當於與違背了大義。

就在這時,還是周瑜站了出來,他認為曹操挾持天子,無異於西漢王莽代漢建新,因此他以一己之力,極力主張孫權對抗曹魏,為漢室“除賊去穢”,而這個說法,也為後來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在對抗曹操時名正言順。正因為周瑜的極力主張,使孫權與劉備的聯盟成為可能,同時讓東吳內部的思想得到了統一。

東漢末年,為何最終天下三分?周瑜可謂功不可沒!

如果認為周瑜空有理論思想而沒有實戰能力,那就太瞧不起我們的這位大都督了。雖然在演義之中,赤壁之戰成為了讓諸葛亮封神的戰役,不僅可以草船借箭,更是借來東風完成火燒赤壁。然而事實上,赤壁之戰發生在隆冬時節,曹操斷然不會讓士兵在此時進軍,因此戰事是周瑜主動發動的。不僅如此,當時作戰的區域並非在江東,而是在荊州,也就是說,周瑜當時處在的位置絕非防守,而是進攻!

東漢末年,為何最終天下三分?周瑜可謂功不可沒!

要知道當時荊州盡歸曹操之手,因此曹操不缺士兵與船隻,他只需要時間來消化如此廣闊的土地,滲透荊州的士族即可。此時的曹操可以說是佔盡優勢,他不僅新得荊州,而且身在益州的劉璋也多次對曹操示好。而此時江東則一團糟,以張昭為首的文臣見曹操勢大,有投降曹操的想法,畢竟投降之後,主公或許沒有了權勢,但是自己卻是不受影響的。不僅如此,江東內部的山越族人也越發不安穩,在內部發動叛亂。可以說,此時的東吳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這個時候,如果周瑜沒有速戰速決,用一場大勝來斷絕曹操給東吳帶來的壓力,只怕時間一長,東吳內部也將不攻自破。即便東吳內部在孫權的強壓之下還能思想統一,一旦曹操將荊州消化殆盡,東吳就會面臨曹軍大軍壓境的情況,而且這個時候的東吳絕對無法善終。

東漢末年,為何最終天下三分?周瑜可謂功不可沒!

在這樣的情況下,眼光獨到的周瑜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戰績,主動發動戰爭,最終以一場鏖戰,逼得曹操退守南陽,更是讓曹魏在荊州的勢力土崩瓦解。而曹魏也因為赤壁一戰而無法對東吳染指,最終只能放棄荊州大片土地,與東吳隔岸對峙。

筆者認為,周瑜幾乎以一己之力,力克曹操,讓東吳與劉備有了喘息的機會,也讓天下三分成為了可能。只可惜天妒英才,大都督周公瑾英年早逝,最終沒能幫助孫權完成一統天下的霸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