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氮肥”的瞭解有多少?

你對“氮肥”的瞭解有多少?

一、氮肥簡介

氮肥含有作物營養元素氮的化肥。元素氮對作物生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體內氨基酸的組成部分、是構成蛋白質的成分,也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起決定作用的葉綠素的組成部分。氮還能幫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僅能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還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氮肥,也為無機鹽的一種。

氮素在植物體內的分佈,一般集中於生命活動最活躍的部分(新葉、分生組織、繁殖器官)。因此,氮素供應的充分與否和植物氮素營養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植物的生長髮育狀況。農作物生育的有些階段,是氮素需要多,氮營養特別重要的階段,例如禾本科作物的分孽期、穗分化期,棉花的蕾鈴期,經濟作物的大量生長及經濟產品形成期等。在這些階段保證正常的氮營養,就能促進生育,增加產量。進入作物體內的氮素,也可能經由可溶性氮的分泌(如水稻葉尖分泌的葉滴),氮的揮發等方式而損失,這種損失主要發生在作物的頂部,尤其在開花至成熟期。

二、氮源分類

植物可以利用的氮素形態主要是銨態氮、硝態氮,也能少量吸收一些簡單的有機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酰胺(如尿素)等。空氣中含有近79%的氮氣,只有某些微生物(包括與高等植物共生的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大多數植物沒有這一本領。而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來自它們生存的介質→土壤。土壤本身存在的氮素並不多,而且土壤中的氮素並不能被植物全部利用,植物能利用的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即土壤中存在的銨態、硝態氮,而一些有機氮素,如簡單的氨基酸、酰胺等也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其數量很少,又會被微生物轉化成其他形態,難以在土壤長期存留;植物對其吸收也遠不如無機氮容易,這些有機氮只能使植物存活,而不能使其豐產。

(1)硝態氮肥

1.易溶於水,在土壤中移動較快。

2.NO3—吸收為主吸收,作物容易吸收硝酸鹽。

3.硝酸鹽肥料對作物吸收鈣、鎂、鉀等養分無抑制作用。

4.硝酸鹽是帶負電荷的陰離子,不能被土壤膠體所吸附。

5.硝酸鹽容易通過反硝化作用還原成氣體狀態(NO、N2O、N2),從土壤中逸失。

(2)銨態氮肥

1.銨態氮肥易被土壤膠體吸附,部分進入粘土礦物晶層。

2.銨態氮易氧化變成硝酸鹽。

3.在鹼性環境中氨易揮發損失。

4.高濃度銨態氮對作物容易產生毒害。

5.作物吸收過量銨態氮對鈣、鎂、鉀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酰胺態氮肥

酰胺態氮肥——尿素,含N46%,是固體氮中含氮最高的肥料。

三、硝態氮在作物體內的效應

研究表明,硝態氮在營養器官生長時期大量累積是一切植物的共性,隨著植物不斷生長,體內的硝態氮含量越來越少。據瞭解,植物在營養生長階段大量地吸收營養物質,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當前生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供給後期生長的需要。硝態氮在植物體中累積是植物的“貯備”措施,也是適應逆境的表現。營養生長期累積的硝態氮多,即使後期土壤供應養分不足,植物仍能很好地生長和發育;累積的硝態氮越多,後期生長髮育越良好。另外,NO3-在液泡內還是重要的滲透調節物質,在植物體內碳水化合物合成減少,液泡內有機物含量下降時,NO3-可替代它們起滲透調節作用,這種調節需要的能量也低。

雖然銨、硝態氮都是植物根系吸收的主要無機氮,但由於形態不同,也會對植物產生不同效應。

硝態氮促進植物吸收陽離子,促進有機陰離子合成;而銨態氮則促進吸收陰離子,消耗有機酸。一般而言,旱地植物具有喜硝性,而水生植物或強酸性土壤上生長的植物則表現為喜銨性,這是作物適應土壤環境的結果。如玉米、小麥,對硝態氮偏好;在等氮量供應情況下,硝態氮的增產效果要更突出些。例如,蔬菜是一類對硝態氮非常偏愛的作物,在水培條件下表現更為明顯。在水培試驗中,只要營養液中加入硝態氮,沒有銨態氮、尿素態氮,蔬菜正常生長。相反,沒有硝態氮而加入尿素或任何銨態氮,蔬菜就生長不正常,甚至絕收。同時,菸草也是一種對硝態氮反應良好的作物,施用硝態氮不但能提高其產量,也能改善其品質。

四、硝態氮肥運用前景

我國氮肥的產量很大,主要是含酰胺態氮的尿素,其次是以碳酸氫銨為主的各類銨態氮肥。與世界化肥主產國比較,我國生產的含硝態氮化肥的比例很小。直到今天進口的含硝態氮的三元複合(混)肥依舊受到農民歡迎。這些事實都說明含硝態氮化肥在我國是有市場的,它的數量不是太多,而是不夠。

所以,像硝酸磷肥和硝酸磷鉀肥等含硝態氮的硝基高濃度三元素複合(混)肥應多生產一些。這類含硝態氮的三元複合(混)肥主要可用於旱地作物及棉花、菸草、果樹、蔬菜等偏好硝態氮的經濟作物,既可充分發揮其肥效,又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只要因作物、因地區(土壤)制宜,合理配方,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