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至民国的楷书(二)

宋承五代之后,结束了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家恢复统一。然而文化受到的摧残是一时难以弥补的。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代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据说是刻在枣木版上,这就是《淳化阁帖》。

五代至民国的楷书(二)

淳化阁帖

一共十卷,其中二王的作品占了一半。而这些作品中,伪作又占了相当的比例。故宋人学王,已经没有唐人的条件了。他们不可能再有如怀仁集《圣教序》时那样丰富可靠的真迹了。他们依据的是翻摹的本子,再经一再摹刻,其失真程度可想而知。

五代至民国的楷书(二)

《淳化阁帖》一出,各地争相摹刻,有潘师旦增刻的《绛帖》,有宝月大师摹刻的《潭帖》,有徽宗时刻的《大观帖》等。

五代至民国的楷书(二)

绛帖

所以,宋代是个崇尚帖学的时代,善楷书,尤其是善大楷的书家就很少了,因此蔡襄的《万安桥记》成就上也逊唐人甚远。宋人的小楷作品也很少见有突出的。宋代楷书有特色的要推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

五代至民国的楷书(二)

瘦金书

这是在唐代薛稷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赵佶是画家,他用一种似乎是勾勒工笔画的线条来写字,顿挫有力,细瘦挺劲,到今天许多工笔画家还喜欢用它来题款。苏轼的大楷《醉翁亭记》写得气势磅礴,很像颜真卿的《东方画赞》。而他的一些行楷作品更有意趣,如《黄几道文》《司马温公碑》,都写得淳古厚重,精神飞动。

五代至民国的楷书(二)

苏轼《醉翁亭记》

正如黄庭坚所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黄庭坚的行楷小字写得也很好。1989年江西修水县出土的《徐纯中墓志》是黄48岁所书。用笔清劲纵逸,结体姿态横生,法度不如唐人精严,而意趣超迈,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