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碑(西漢)

漢代前期的刻石上的“隸變”的進程明顯慢於簡牘,因而前期的書法受篆書的影響較多。西漢高帝劉邦及其開國功臣,多起自徐淮一帶,出身布衣,並無多高的文化素養,加上先前六國紛爭,諸侯割據,戰火紛起,秦國統一的時間短促,漢代開國之初需要休養生息,相國曹參及竇皇后均好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西漢初期無刻石盛行之風。

漢碑(西漢)

不似東漢時期人們浮華好名。“人們生產、生活、狩獵、鍛鍊,全力追求事功、財富,樸實而豪爽,還沒有為沽名釣譽的虛偽之風和皓首窮經的書呆子習氣所腐蝕。”加之西漢的學校制度由官方設立的太學博士來傳授學術文化,不注重樹碑立傳,所以終西漢一代,刻石樹碑之風始終不興,導致西漢時期刻石比較稀少。

漢碑(西漢)

楊量買山地記

西漢及新(莽)時期現存石刻十六塊。這個時期的刻石書體進程明顯慢於同期的簡牘,用筆上保留有明顯的篆書筆意,結體方整,用筆不作或極少作波挑。此期也有幾個著名的刻石:《五鳳二年刻石》、《楊量買山地記》、《萊子侯刻石》、《禳盜刻石》。

漢碑(西漢)

萊子侯刻石

不帶波挑的隸書,自西漢中期以後一直是作為日常應用的主要書體而沿習。今人有將這種書體稱之為“通俗隸書”。八分書和通俗隸書在西漢中後期的一些隸書碑刻,並無強烈地表現書法藝術的意識,故大多石質粗礪,製作不講究,甚至石面也不平整,不加磨治,刻工簡率,書寫都是用日用的“通俗隸書”,不像東漢桓、靈時期(147—167,168—189)的名碑巨刻,都以八分書書寫,石質皆精細,刊刻工緻,雙刀斜下,字口光潤,充分表現了書寫的原貌。所以在近兩千年後的今天看這些早期隸書的碑刻,斑剝殘泐,自然增添了一種樸質厚重、渾泫蒼茫的感覺。

漢碑(西漢)

禳盜刻石

西漢刻石類別很雜,形制不固定,尚未形成後世固定形制的“碑”制,石質粗礪,刻石不精。至新莽時期,墓葬漸講豪華,墓室內有畫像石裝飾,石工技藝向精細方向發展,它是後漢產生洋洋人觀的碑刻藝術不可或缺的技術條件。(文:中國美術網 圖: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