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波蹙金風

君子樂山,智者愛水。水是山的血脈,無水,山不活。所以,在中國山水畫裡,水口最難畫,一如人物畫,眼睛最難寫,但卻都不能少。不過,因為水的神韻是動態的,無法固定在紙上,而繪畫藝術的任務卻是讓它在紙上流動起來,彷彿是《哈利·波特》裡的魔法書,所有的水都可以動態表現。但是即使如此,也不如人們腦海裡的神韻更能感受水的存在。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洞庭風細

水的本質是安靜的,不是流動的,所以,只有“靜”才能產生“定”的智慧,只有“定”才能產生包容萬物的胸懷,而有了“定”當然知道自己的指向,知“止”自然就近道了。所以,老子、孔子之後,無論是哪個領域的聖人,莫不以水比德於道。道者,當然是“可道,非常道”了。即使老子本人,也只能說,上善若水。聖人的德性,也就是善的本質如水,這也就是一個譬喻而已。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層波疊浪

然而,水一樣也可以是恐怖的。大雨瓢潑,洪水氾濫,多少人畜、財物轉瞬就淹沒在浪濤之中。不過,元代一個治河的官員卻說:“非河犯人,實人犯河。”也就是說,洪水之災害其實跟人類的活動,比如侵佔河道有關。這類結論在今天都是正確的,看報道,很多水患都是因為開發經濟,佔了河道,挖走了河沙,砍伐了樹木,破壞了河堤等而導致的。而在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就是江西一個城市遇到洪水卻沒什麼事,關鍵是它的排水系統的主幹還是用宋朝時候的設計,雖然已經破壞了些許,但還能使用。自詡科技進步的我們在防治水患時吃老本吃到了宋朝,這真是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寒塘清淺

究其原因,想來是古人能理解水的德性,順著它的秉性來疏導治理之,才能獲得大效果。在繪畫藝術上一樣如此,即使被視作神一樣的黃公望先生,水口也被人詬病,水之難畫實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很多畫家或者留白,或者全用灰色塗抹,或者水紋幾道,真正敢以線條去直接勾勒水的人還真不多。大概也只有馬遠,可以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到了極致!這跟他的繪畫世家的傳統和自己藝術修養是分不開的。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長江萬頃

馬遠,生卒年不詳,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為畫院待詔,被稱為“佛像馬家”。他大致活動在南宋光宗(1190—1194)和寧宗(1195—1124)年間。馬遠的山水畫始承家學,後學李唐而自出新意,構圖多用邊角形式,有“馬一角”之稱,是南宋“翰林圖畫院”中的佼佼者。與另外三位畫院畫家李唐、劉松年、夏奎在畫史上合稱為“南宋四家”。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黃河逆流

馬遠的《水圖》描寫了十二種不同季節氣候下的江河湖海等各種狀態的水勢,純以最抽象之線條來展現最無形象可言的水,或者滔滔黃河之水,或者長江之萬頃,或者洞庭之瀲灩,或者秋水之渺渺,無限之狀可由數筆勾勒,觀畫之人誠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窺一斑而知全豹,水德在斯,人其善待之!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秋水回波

另外,對於《水圖》的欣賞來自於對筆墨韻味的體會,這是中國繪畫審美中最獨特的地方。每一條線,從起即開始變化,宛如游龍騰躍於天地之間,轉折變化,彈性十足,生機勃發而有所節制,不唯有動,更是有靜,動靜之間,即有了境界。境界是一種感覺,是情緒變化之後產生的思維的客觀化,從而影響到了人的生命存在。西哲不是說過:性格決定命運嗎?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雲山滄海

所以,《水圖》實際是引導人們拋棄形的束縛,對於單獨線條的韻味之美,以之來體會天地之間節奏的變化規律,從而能與天地同化,而唯其如此,才能化人。這正是中國繪畫審美中最核心的思想。很遺憾,我看到大多藝術評論,都視此係列為課徒稿,那實在是太簡單理解先賢的殷切用心了。如果僅僅讚賞品鑑於《水圖》的技法,忘卻了它所傳遞出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人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湖光瀲灩

或許有人不以為然,以為不過如此,唉,至道之難,就在於其似乎極其簡易也,一如水之珍貴,少有人知,日日親近,缺乏敬畏之心,卻不可須臾離也。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雲舒浪卷

馬遠的《水圖》雖然說是示範的習作,但平時的功夫在那兒,一出手就非凡品,實在是令人欽佩。

水天浩渺處——馬遠《水圖》

曉日烘山

(摘自《雲舒浪卷:南宋時期的名畫》 陳文璟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