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波蹙金风

君子乐山,智者爱水。水是山的血脉,无水,山不活。所以,在中国山水画里,水口最难画,一如人物画,眼睛最难写,但却都不能少。不过,因为水的神韵是动态的,无法固定在纸上,而绘画艺术的任务却是让它在纸上流动起来,仿佛是《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书,所有的水都可以动态表现。但是即使如此,也不如人们脑海里的神韵更能感受水的存在。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洞庭风细

水的本质是安静的,不是流动的,所以,只有“静”才能产生“定”的智慧,只有“定”才能产生包容万物的胸怀,而有了“定”当然知道自己的指向,知“止”自然就近道了。所以,老子、孔子之后,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圣人,莫不以水比德于道。道者,当然是“可道,非常道”了。即使老子本人,也只能说,上善若水。圣人的德性,也就是善的本质如水,这也就是一个譬喻而已。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层波叠浪

然而,水一样也可以是恐怖的。大雨瓢泼,洪水泛滥,多少人畜、财物转瞬就淹没在浪涛之中。不过,元代一个治河的官员却说:“非河犯人,实人犯河。”也就是说,洪水之灾害其实跟人类的活动,比如侵占河道有关。这类结论在今天都是正确的,看报道,很多水患都是因为开发经济,占了河道,挖走了河沙,砍伐了树木,破坏了河堤等而导致的。而在网上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就是江西一个城市遇到洪水却没什么事,关键是它的排水系统的主干还是用宋朝时候的设计,虽然已经破坏了些许,但还能使用。自诩科技进步的我们在防治水患时吃老本吃到了宋朝,这真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寒塘清浅

究其原因,想来是古人能理解水的德性,顺着它的秉性来疏导治理之,才能获得大效果。在绘画艺术上一样如此,即使被视作神一样的黄公望先生,水口也被人诟病,水之难画实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很多画家或者留白,或者全用灰色涂抹,或者水纹几道,真正敢以线条去直接勾勒水的人还真不多。大概也只有马远,可以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到了极致!这跟他的绘画世家的传统和自己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长江万顷

马远,生卒年不详,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被称为“佛像马家”。他大致活动在南宋光宗(1190—1194)和宁宗(1195—1124)年间。马远的山水画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奎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家”。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黄河逆流

马远的《水图》描写了十二种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江河湖海等各种状态的水势,纯以最抽象之线条来展现最无形象可言的水,或者滔滔黄河之水,或者长江之万顷,或者洞庭之潋滟,或者秋水之渺渺,无限之状可由数笔勾勒,观画之人诚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知全豹,水德在斯,人其善待之!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秋水回波

另外,对于《水图》的欣赏来自于对笔墨韵味的体会,这是中国绘画审美中最独特的地方。每一条线,从起即开始变化,宛如游龙腾跃于天地之间,转折变化,弹性十足,生机勃发而有所节制,不唯有动,更是有静,动静之间,即有了境界。境界是一种感觉,是情绪变化之后产生的思维的客观化,从而影响到了人的生命存在。西哲不是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吗?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云山沧海

所以,《水图》实际是引导人们抛弃形的束缚,对于单独线条的韵味之美,以之来体会天地之间节奏的变化规律,从而能与天地同化,而唯其如此,才能化人。这正是中国绘画审美中最核心的思想。很遗憾,我看到大多艺术评论,都视此系列为课徒稿,那实在是太简单理解先贤的殷切用心了。如果仅仅赞赏品鉴于《水图》的技法,忘却了它所传递出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人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湖光潋滟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以为不过如此,唉,至道之难,就在于其似乎极其简易也,一如水之珍贵,少有人知,日日亲近,缺乏敬畏之心,却不可须臾离也。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云舒浪卷

马远的《水图》虽然说是示范的习作,但平时的功夫在那儿,一出手就非凡品,实在是令人钦佩。

水天浩渺处——马远《水图》

晓日烘山

(摘自《云舒浪卷:南宋时期的名画》 陈文璟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